錢正宇

【摘 要】目的:探討維生素D與不孕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接受宮腔內人工授精的不孕女性144名,對其機體血清中25(OH)D3水平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進行檢測。選取同期在我院接受體檢的健康女性50名作為對照組。結果:不孕組血清25(OH)D3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孕組患者中39例血清25(OH)D3水平低于30nmol/L,76例血清25(OH)D3水平為30-49.9nmol/L;正常體重組和超重組維生素D營養狀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季節維生素D營養狀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維生素D水平將會明顯影響不孕女性的臨床妊娠率。結論:不孕女性具備較為普遍的維生素D缺乏情況,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對宮腔內人工授精成功率產生影響。
【關鍵詞】維生素D;不孕;宮腔內人工授精;臨床妊娠
維生素D屬于機體必須營養元素,食物為機體提供的維生素僅占全部維生素需求的5%~10%,主要是依靠機體自身合成。有資料報道稱,我國維生素D缺乏情況十分嚴重,維生素D缺乏可能引發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1]。大量研究資料報道稱,維生素D缺乏將會影響體外授精的結局。本次研究選取接受宮腔內人工授精的不孕女性144名,探討維生素D與不孕的相關性。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孕癥患者144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全部研究對象均自愿接受維生素D檢測,年齡低于40歲,同時維生素D檢測和宮腔內人工授精的時間超過1個月。選取同期在我院接受體檢的健康女性50名作為對照組。
1.2 研究方法
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以3500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15min,提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對血清25(OH)D3水平進行測量。根據美國內分泌學會制定的《維生素D缺乏治療和治療預防臨床指南》[2]中的標準對維生素D缺乏程度進行判定:若血清25(OH)D3水平低于30nmol/L,則為嚴重缺乏;若血清25(OH)D3水平為30~49.9nmol/L,則為缺乏;若血清25(OH)D3水平在50nmol/L及以上,則為充足。根據研究對象的BMI對其進行分組,若BMI在25kg/m2及以上則為超重組,若BMI低于25kg/m2則為正常體重組。臨床方案及受精時機:若患者具備自然規律月經周期,同時具備正常排卵,當卵泡直徑超過18mm,則可適時開展人工授精術。
1.3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軟件為SPSS17.0,采用表示計量數據,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和不孕組維生素D水平比較
對照組的血清25(OH)D3水平為(45.8±4.8)nmol/L,不孕組血清25(OH)D3水平為(36.4±3.5)nmol/L,不孕組血清25(OH)D3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孕組患者的維生素D營養狀況
本次研究共選取不孕女性144例,年齡21~38歲,平均(28.7±3.4)歲,BMI為16.5~37.7kg/m2,平均(22.3±2.8)kg/m2。對照組年齡20~39歲,平均(29.2±3.6)歲,BMI為16.8~37.9kg/m2,平均(22.5±3.0)kg/m2。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不孕組患者中39例血清25(OH)D3水平低于30nmol/L,76例血清25(OH)D3水平為30~49.9nmol/L;正常體重組和超重組維生素D營養狀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季節維生素D營養狀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3 不孕女性維生素D水平比較
不孕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為(36.4±3.5)nmol/L,不同年齡段女性的血清25(OH)D3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正常體重組,超重組的血清25(OH)D3水平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夏季和秋季,春季和冬季的血清25(OH)D3水平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2.4 維生素D和臨床妊娠率的相關性
29例血清25(OH)D3水平達到50nmol/L的患者中,6例成功妊娠,妊娠成功率為20.69%;115例血清25(OH)D3水平低于50nmol/L的患者中,12例成功妊娠,妊娠成功率為10.43%。維生素D水平將會明顯影響不孕女性的臨床妊娠率。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不孕女性存在較為普遍的維生素D缺乏,不孕組血清25(OH)D3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僅20例(20.14%)不孕女性機體維生素D處于充足狀態。且維生素D水平受到季節的影響,春冬季更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超重不孕女性較正常體重不孕女性更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且維生素D水平將會影響宮腔內人工授精的臨床妊娠率。
臨床研究不斷發現,孕期母體維生素D水平將會對胎兒發育產生影響,維生素D水平過低,將會使妊娠期合并癥風險提高。有資料報道稱,不同地區人群的維生素D營養水平存在明顯差異。足夠的光照是維生素D大量合成的前提條件,而春冬季節由于不具備較長的日照時間,加之氣溫較低,因此人們的衣物穿著更多,使皮膚無法暴露于陽光下,從而導致春冬季更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這也和本次研究結果相符[3]。
有資料報道稱,維生素D充足將使人工授精成功機率提高,本次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觀點。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維生素D不僅可對鈣磷代謝進行有效調節,同時還具備其他生理作用[4]。維生素D可與受體(VDR)進行結合,從而使其所具備的生物學功能得到發揮,有資料報道稱,大鼠的卵巢顆粒細胞和輸卵管上皮細胞均存在VDR表達[5]。還有資料報道稱,維生素D還可對體外分離的原代人卵巢顆粒細胞性激素的合成起到調節作用,提示維生素D可在卵母細胞成熟中發揮作用,從而使胚胎質量提升,同時維生素D在子宮內膜發育中也具備一定作用。但具體的作用機制仍舊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不孕女性具備較為普遍的維生素D缺乏情況,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對宮腔內人工授精成功率產生影響,因此需加強對不孕女性維生素D的補充。
參考文獻
[1]蘇麗霄.抗β_2糖蛋白1抗體、維生素D在不孕癥中的臨床監測意義[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4):8575.
[2]何玉潔,馬娟,許冰雪,等.血清25(OH)D水平與凍融胚胎移植早期妊娠結局的關系[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11):1609-1611.
[3]孫麗君,馮營營,胡繼君,等.維生素D與不孕女性卵巢儲備標志物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生殖與避孕雜志,2017,37(09):706-710.
[4]趙成元,王麗,王華,等.免疫性不孕抗體陽性引發不孕癥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8):4681-4682.
[5]張海梅,趙曉霞.潑尼松聯合轉移因子治療抗精子抗體陽性免疫性不孕癥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5,26(10):1499-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