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珍
【摘要】 目的:探究腹腔鏡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術后藥物治療對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6月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的患者140例進行研究分析,按照入院的時間先后分成兩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研究組予以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醋酸曲譜瑞林+孕三烯酮),對照組僅實施腹腔鏡治療,隨訪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以及復發情況。結果:研究組受孕率高達41.43%(29/70),對照組為21.43%(15/7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最終受孕成功的患者中Ⅰ期和Ⅱ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較Ⅲ期、Ⅳ期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者的妊娠率,尤其是對于Ⅰ期和Ⅱ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聯合藥物治療效果更佳。
【關鍵詞】 子宮內膜異位癥; 不孕; 腹腔鏡; 藥物治療; 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 R711.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6-0029-02
臨床中將具有活力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的其他部位引發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病例變化的現象稱之為子宮內膜異位癥[1]?;颊咧饕呐R床表現為疼痛、持續性加重的盆腔粘連和不孕等,翻閱近幾年的調查研究發現,本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以育齡女性常見,其已經給廣大女性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不孕癥包括原發和繼發兩種,國內夫婦不孕主要原因在女性,其發病率高達7%~10%,并且不孕女性中有25%~35%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由此可見子宮內膜異位癥與不孕之間的關系[2]。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的方式,而單純的手術治療復發率較高,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往往聯合藥物治療。本研究特針對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進行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6月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140例進行研究分析,按照入院的時間先后分成兩組,其中,研究組患者70例,年齡20~46歲,平均(32.31±3.46)歲,
發現不孕時間1~12年,平均(4.68±2.03)年,原發性38例,繼發性32例,子宮內膜異位癥分級:Ⅰ級11例,Ⅱ級23例,
Ⅲ級26例,Ⅳ級10例;對照組患者70例,年齡23~47歲,平均(31.35±3.94)歲,發現不孕時間2~11年,平均(5.64±4.02)年,原發性39例,繼發性31例,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分級:Ⅰ級
9例,Ⅱ級24例,Ⅲ級28例,Ⅳ級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標準
(1)不孕:存在正常性生活,并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1年未妊娠者。其中未避孕≥1年未妊娠者為原發性不孕;既往有妊娠史者≥1年未妊娠即為繼發性不孕。(2)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下盆腔器官(如卵巢、子宮直腸陷凹、宮底韌帶、陰道直腸隔、腹膜臟層等)可見子宮內膜異位病灶,進一步通過病理檢查確診[3]。
1.3 子宮內膜異位癥復發標準
(1)術后癥狀緩解,3個月后再次復發并且加重;(2)術后盆腔體征消失,再次出現后加重;(3)超聲結果顯示新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4]。
1.4 方法
1.4.1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麻醉后實施腹腔鏡下診斷和治療,建立CO2氣腹,將直徑10 mm的套管針穿刺進入腹腔,實施腹腔探查,然后在兩側的下腹部分別穿刺入10 mm和5 mm套管針。具體的操作如下:采用粘連松懈術和異位病灶電凝術,對粘連的盆腔進行分離,恢復其解剖結構,對于存在明顯色素沉著的病灶進行雙極電凝,對可疑的白色病灶繼續予以熱色試驗,然后進行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剝除,分離粘連,并鈍性分離輸卵管周圍粘連。對于傘端閉鎖的患者實施輸卵管造口術。然后灌洗腹腔,吸出腹腔內積液,采用生理鹽水灌洗,至清洗液清透為止,然后將所有患者的組織標本送病理檢查。
1.4.2 藥物治療 術后研究組患者予以藥物治療,術后1~3 d予以患者孕三烯酮口服治療,2.5 mg/粒,1粒/次,2次/周,治療6個月;同時聯合醋酸曲普瑞林肌內注射,3.75 mg/支,1支/次,1次/4周,治療3個月。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成功妊娠率和術后復發率。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成功妊娠率比較
分析結果發現,研究組中成功妊娠患者29例,未孕41例,成功妊娠率為41.43%(29/70);對照組中成功妊娠者15例,未孕55例,成功妊娠率為21.43%(15/70),兩組成功妊娠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495,P<0.05)。
2.2 Ⅰ期和Ⅱ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與Ⅲ期、Ⅳ期患者成功妊娠率比較
兩組Ⅰ期和Ⅱ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成功妊娠患者數為25例,未孕42例,成功妊娠率為37.31%(25/67);Ⅲ期、Ⅳ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成功妊娠患者數為16例,未孕57例,成功妊娠率為21.92%(16/73),Ⅰ、Ⅱ期與Ⅲ、Ⅳ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成功妊娠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8.647,P<0.05)。
2.3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隨訪觀察發現,研究組中有2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2.86%(2/70),對照組中有19例復發,復發率為27.14%(19/70),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6.187,P<0.05)。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產科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對女性的生育具有較大影響,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大約有30%~50%的患者合并不孕癥,對于年輕的女性患者而言,對其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為此,臨床不斷研究旨在于找尋一種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中首選腹腔鏡手術治療,這種富有微創理念的治療手段對于疾病的診斷以及病灶的清除均具有顯著效果,能夠重建盆腔的解剖結構,大大增加了受孕的幾率[5]。
腹腔鏡手術治療已經成為目前臨床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首選方法,輕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同時合并不孕癥的患者,導致其不孕的機制除了與腹腔內的微環境的變化有關外,還與子宮內膜中組織因子的表達增強有關[6]。有研究者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腹腔液中腫瘤壞死因子水平增加,而腫瘤壞死因子對卵巢顆粒細胞合成孕激素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繼而影響卵泡發育。還有人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腹腔液中的白細胞介素、單核細胞均較健康女性高。以上所出現的微環境的變化,對受精、卵細胞分裂等生殖過程具有一定阻礙作用,繼而導致不孕[7]。
腹腔鏡手術能夠對病灶進行處理,繼而減少腹腔內導致微環境變化的影響因素,進一步降低腹腔內的細胞因子和炎癥因子。雖然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但有研究者表示,一般術后3年的妊娠率并不高,這也表示術后患者的生育能力明顯較正常女性低[8]。進一步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手術治療僅僅能夠對部分內膜異位癥進行處理,而對于較小的病變難以徹底清除,并且術后會隨著年齡的增加出現復發,還會影響妊娠結局。所以臨床認為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患者的治療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必要性。臨床中常用的藥物有孕三烯酮、醋酸曲普瑞林等,前者是一種激素衍生物,對促性腺激素釋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繼而抑制卵巢功能,并且還可直接作用于內膜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進一步達到良好的抗雌激素、孕激素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的患者術后成功妊娠率明顯較單純腹腔鏡治療的患者高,并且輕型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中采用單純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復發率高達27.14%,明顯高于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的有效性,本研究結果與大多數臨床研究結果相一致,證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9]。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者妊娠率,尤其是對于Ⅰ期和Ⅱ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聯合藥物治療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黃卓敏,古衍,江曼茹,等.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異位癥生育指數在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6):456-459.
[2]劉丹,張治寧,哈春芳,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不孕患者腹腔鏡術后生殖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1):52-55.
[3]李焱,張震宇,劉崇東,等.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鏡術后藥物治療妊娠結局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1):53-56.
[4]黃思毅,李末娟.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178例[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0):1673-1675.
[5]梁欣,楊曉青,雷巧茹.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療效及可行性[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107-108.
[6]紀珮,劉華倩,劉強,等.腹腔鏡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213例臨床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4):722-724.
[7]魏代敏,郁琦,孫愛軍,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生育指數與相關不孕患者腹腔鏡術后妊娠的相關性[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11):806-808.
[8]李艷芳.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3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32-33.
[9]謝麗霞.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