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蘭
[摘? ? ? ? ? ?要]? 受到中職學生生源質量的影響以及在當前未能有效區分中職數學與普通中學數學教學理念,使不少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存在畏難情緒。當前只有解決了中職學生對數學的畏難情緒,才能使他們以良好的學習心態提升課堂學習效率。解決學生畏難情緒的措施包括:引導學生借助智能手機獲取行業相關信息、教師緊扣行業信息整合數學知識點的素材、應對學生群體和個體多使用賞識性的語言、數學知識應用環節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關? ? 鍵? ?詞]? 中職學生;中職數學;畏難情緒;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02-02
在中職人才培養過程中,數學課程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將中職數學與專業相結合,能夠提升學生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意識。但受到中職學生生源質量的影響以及在當前未能有效地區分中職數學與普通中學數學教學理念,使不少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存在著畏難情緒。從調研中所反饋的信息顯示,最使學生頭疼的數學教學模塊主要分布在立體幾何和概率論環節。從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出發,通過對立體幾何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工科類專業知識,如機械制度、磨具設計等。同樣,通過對概率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夠增強經濟管理專業方向學生的市場環境研判能力。在當前只要解決了中職學生對數學的畏難情緒,才能使他們以良好的學習心態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一、中職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的原因分析
具體而言,筆者將原因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由數學知識的特征所致
中職數學的知識點涵蓋了代數、幾何和概率論等若干板塊,每個板塊的知識點都呈現出抽象性的特征。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不言而喻,目前中職數學教材體例與普通中學的教材體例類似,由于是在一年級講授所以在教材中較少涉及專業知識。受制于中職學生生源的整體質量,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而產生畏難情緒也就不足為奇了。筆者在與部分學生的交談中感知到,他們能夠明確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但卻難以調整心態平心靜氣地去掌握數學知識。
(二)由學生的學習記憶所致
學生的學習記憶主要為他們在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學習數學的記憶,一般對數學存有畏難情緒的學生,他們在上述兩個階段的學習狀況都普遍不理想,在小學或初中階段的數學成績比拼中往往敗下陣來,隨之而造成的心理陰影也就不言自明了。隨著學生步入中職階段學習,以往的數學學習記憶支配著他們對該課程的學習意識,愉悅的記憶能夠增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晦澀的記憶則只能使他們在課堂中備受“煎熬”。對此,需引起教師的注意。
(三)由教師的教學模式所致
在諸多相關文獻中,都較少從教師教態方面來分析學生學習畏難情緒的產生原因。筆者認為,教師的教學模式仍是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重要因素。部分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嚴厲著稱,對此筆者毫無疑義,但在教學模式上所呈現出來的便是:新知識點講授—例題解析—按排序讓學生在課堂中公開解答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就導致許多學生默數自己的學號,學習的緊張感與學號的臨近成正比,這就因課堂教學氛圍增添了學生的畏難情緒。
(四)由學習的群體意識所致
在班級、系部這種較為封閉的組織環境下,個別學生對數學所產生的畏難情緒也直接來自班組、系部中的群體意識。如,新生入學階段受到高年級本系學生的意識影響,對數學學習會產生畏難情緒。再如,由于班級學生的數學成績整體不理想,進而強化了班組個別學生對數學的“敬畏之情”。
二、解決學生畏難情緒的著眼點
在問題導向下,解決學生畏難情緒的著眼點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著眼于豐富數學知識講授的素材
我們無法改變數學知識點所具有的抽象性特征,但卻可以在知識點講授中融入更為豐富的素材來提升學生的興趣以及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相關數學知識。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職數學一般開設于一年級,所以在素材選擇上不宜與專業知識直接對接,而且數學教師也不具備充分的其他學科專業知識。因此,這里的素材應與媒體所發布的行業信息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行業信息來降低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的畏難情緒。
(二)著眼于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激勵策略
受我國的教育環境所致,目前社會對中職教育仍存有某些偏見,這也使中職學校在招生中難以獲得優質生源。在這一客觀情形影響下,班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整體上表現得并不理想。針對許多學生所存在的數學學習記憶,教師則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恰當地對其實施激勵,通過激勵來影響該學生的同時也能感染現場的學生群體。那么什么是恰當的激勵呢?經驗表明,恰當的語言、恰當的時機、恰當的類比等都構成了恰當激勵的組件。
(三)著眼于打破問答式傳統教學模式
正因為中職學生對數學學習存有畏難情緒,所以基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所形成的課堂氛圍,必然充斥著“幸災樂禍”“自認倒霉”等元素。毫無疑問,學生以這樣的學習心理來進行課堂學習,其學習績效是低下的。為了適應學生已有的畏難情緒以及為他們在課堂學習中提供安全感,不僅應改變問答式的教學模式,還應改觀學生因“當兵作戰”所形成的學習孤獨感。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這里便能發揮較好的課堂效果。
(四)著眼于開展數學學習的經驗交流
在班級、系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群體意識具有更強的蔓延趨勢,并能對學生的個體意識產生顯著影響。那么是否能夠利用這一點來反其道而為之呢?如,在班級和系部范圍內開展數學學習經驗交流,讓那些在數學學習中具有比較優勢的學生現身說法來對學生群體的學習心理進行干預以及在全校范圍內舉辦數學知識競賽和專業知識應用大賽,使學生在團隊競爭環境下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充分了解數學知識的重要性,最終形成他們的數學學習自覺。
三、解決中職學生畏難情緒的措施
根據以上所述,解決中職學生畏難情緒的措施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一)引導學生借助智能手機獲取行業相關信息
由于中職學生在一年級還不具備專業知識基礎,所以需要引導他們對具體、形象的行業信息多做了解,進而為數學課堂教學素材的應用做好準備。針對中職學生的信息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智能手機來獲取行業相關信息。為了便于對學生的信息閱讀進行督導,建議在新的知識點講授前,可給班級學生1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定向閱讀指定內容。如,在講授概率論板塊的新知識點之前,可指定學生現場閱讀中美貿易戰的相關信息,從中來提煉出概率論對國際市場前景的預判知識點。
(二)教師緊扣行業信息整合數學知識點的素材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相關信息的前提是,教師在課程準備階段就已經根據新知識點的教學需要,整合最近的行業信息或其他關聯信息。這就要求,中職數學教師不能僅僅拘泥于教學技能水平和知識點剖析能力的提升,還需要適應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與普通中學數學教育理念相區別。筆者建議,中職數學教師應發揮集體的力量,通過在線互動交流來共享與新知識點相匹配的行業信息,進而整體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應對學生群體和個體多使用賞識性的語言
在基礎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進程中,賞識教育已被廣泛應用。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應用賞識教育法,來提振班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自信心。賞識教育法要求教師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做出正面評價,并以鼓勵性的語言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在具體的應用中,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可以對學習小組進行鼓勵,針對班級個別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則可以通過表揚和勉勵的口吻來激發起學生個體的學習意愿。
(四)數學知識應用環節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與中職數學教學之間在融合中需要尋找到適合的切入點,筆者建議可在數學知識應用環節來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數學教學進入知識應用環節意味著,新的數學知識已經講授完畢,而且班級學生已對習題進行了練習。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下的職教理念支配下,數學教師在知識應用環節應預設現實中的數學問題,如在立體幾何知識點板塊中,結合物流行業倉儲管理的相關知識,讓學習小組就立體式貨架的合理擺放以及組垛過程中如何最經濟地實現貨物的擺放做出方案。
(五)多部門多形式提升學生數學課堂學習興趣
這里的多部門除了前面提到的班級和系部外,還含有校園社團。多形式則涵蓋了數學學習經驗交流與共享的座談會,優秀學生所做的數學學習經驗講座以及數學競賽和應用比賽活動。筆者認為,多部門多形式的做法最終都應落腳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在樂趣和校園氛圍中來消除自身的畏難情緒,并以促進專業學習為目的來正確面對數學學習的艱辛過程。總之,數學教師應以正面的教學情緒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最終來引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心態。
四、小結
從調研中所反饋的信息顯示,最使學生頭疼的數學教學模塊主要分布在立體幾何和概率論環節。從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出發,通過對立體幾何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工科類專業知識,如機械制度、磨具設計等。同樣,通過對概率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夠增強經濟管理專業方向學生的市場環境研判能力。在當前只要解決了中職學生對數學的畏難情緒,才能使他們以良好的學習心態提升課堂學習效率。解決學生畏難情緒的措施可圍繞:引導學生借助智能手機獲取行業相關信息、教師緊扣行業信息整合數學知識點的素材、應對學生群體和個體多使用賞識性的語言、數學知識應用環節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陳泉.中職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的方法[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9):78.
[2]梁健.淺談如何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J].成功(教育),2013(3):78.
[3]朱義荷.有效激發興趣,構建中職數學教學平臺[J].品牌(下半月),2011(Z2):103.
[4]雷蜀鈞.“合作教學”對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運用與探究[J].科技資訊,2017(9).
[5]黃科.多種教學法則相結合,根除初一學生數學畏難情緒[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4(8).
◎編輯 張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