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尤畢被稱為熊舞,是典型的哈薩克族傳統民間舞蹈之一,它是人們在狩獵中觀察、模仿熊的姿態而形成的,是反映遠古居民狩獵生活的舞蹈。隨著歷史的發展,熊舞原來的功用性、自然性被削弱,娛樂性與藝術性日益增加,使得阿尤畢的形態發生變化,這種演變是受不同時期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因此,本文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分析阿尤畢的播布區域、形態、功能以及源流,旨在梳理阿尤畢的演變過程,揭示其外部形態下的哈薩克舞蹈文化的特殊性,以加深人們對阿尤畢的認識。
關鍵詞:哈薩克族;動物模擬舞;阿尤畢;審美心理;生態環境
1 阿尤畢舞蹈概述
阿尤畢舞蹈也稱為熊舞,是哈薩克族傳統舞蹈,反映哈薩克族人民的狩獵生活。阿尤畢舞蹈的表演者將黑色皮大衣翻穿在自己身上,扮成熊的模樣,模仿熊走、跑、跳、捕食的情形。舞蹈者雙臂下垂模擬熊的前腿,頭戴哈薩克的大皮帽,兩邊垂下代表熊的鬃毛,鼻孔和嘴角兩邊分別插入芨芨草棍,象征熊的利齒獠牙,以強化其形象。阿尤畢舞蹈流傳于新疆阿勒泰、塔城、哈密、昌吉州等哈薩克聚居區,現已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1 阿尤畢舞蹈的形態分析
“舞蹈形態分析是對舞蹈本體的描述,是人們感知、觀察、分析舞蹈的入口處。”因此分析阿尤畢的形態、提取其各項因子,是記錄其舞蹈特征、探究文化本源的切入點。
1.1.1 步伐
游牧民族都具有共同的特點,下肢動作簡略,上肢動作豐富。阿尤畢也是如此,表演者僅模仿熊走路的動作,脖子向前伸,上身前俯,腿部表現為屈膝狀態,兩腳前后交替行走,每走一步向下顫動兩次,模仿熊憨厚笨拙的形象。
1.1.2 顯要動作部位及其動作流程
阿尤畢舞蹈以肩部、腿部動作為主。
(1)前后搓肩:上左腳成右踏步,上身前俯,肘部稍架起與肩平行,手腕在胸前放松下垂,手背相對,右肩右肘前頂,左肩左肘后拉。
(2)踏步顫肩:雙手叉腰,上身稍前俯,右腿向右前大踏一步為重心,同時做顫動肩。
(3)熊滾:由站立狀態到右腿跪地,從右邊躺在地上順勢滾一圈。
1.2 阿尤畢舞蹈的風格特點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看出,阿尤畢舞蹈與哈薩克族傳統舞蹈卡拉角勒哈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都是腳下基本以踏步交換為主,上身動律為肩部擺動,上肢配合左右交換一拍一次。阿尤畢舞蹈中還會帶有戲劇性內容,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動作都是為了表現內容而存在的。在舞種特點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舞體舞動的形態還會受到特殊環境因素的制約,阿尤畢上肢動作沒有那么舒展,幾乎是蜷縮著舞動,這也是因為受到發生場景與服裝等因素的影響。
阿尤畢舞蹈動作延續了哈薩克族舞蹈卡拉角勒哈的風格。哈薩克族自己固有的這種風格特色不僅積淀了原始自然的特性,也存儲了人類進化的印記。長期自由灑脫地生活在漫漫無垠的草原上,造就了哈薩克族舞蹈的豪放氣概,與邊塞豪情的典型特征。舞蹈動作雖然單純樸素,但也有明快爽朗的特點,顯示出了游牧民族那種剛勁、優美的文化特質,他們直接明了地追求歡樂,大膽直白地宣泄感情。舞動多在舞體的上半部分,即頭、頸、肩、腰和上肢,是游牧民族馬背文化的獨特寫照。
2 阿尤畢舞蹈的功能及其流變
模擬動物,最早的根源就在于狩獵動物是狩獵時期先民們物質生產的主要方式。舞蹈在原始時期的形態與動物是密不可分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生態環境與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阿尤畢舞蹈也從原始的功用逐漸蛻變發展成為符合當今價值評判標準的存在。
2.1 遠古狩獵時期阿尤畢舞蹈的功能及價值
古代獵民們在世代摸索積累經驗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易于成功狩獵的方法。《海內北經》中記載:“戎,其為人,人首三角。”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先民們常以頭飾角、臀系尾等手段來偽裝自己,以免被動物察覺,便于捕獵,還有甚者用模擬動物的裝扮作為整個部落的著裝。阿尤畢舞蹈表演者身著翻了面的毛皮大衣,頭戴兩耳下垂的皮帽,用木棍將口鼻撐開,與狗熊極為相似。先民們把自己裝扮成熊的模樣,模仿熊的動作以隱藏自己,接近獵物并成功獵取,這都說明了阿尤畢在當時具有捕捉獵物的功利性作用。
在長期的游獵生活里,人們細致地觀察各種動物,掌握了動物的各種特性,并積累和它們斗爭的經驗。哈薩克族祖先正是通過觀察狩獵時熊擺弄獵物的情景,加以模仿,形成了阿尤畢舞蹈,其中包括熊出洞、尋覓、發現獵物、試探、獲獵等一系列情節和梳毛、擊掌、叫喊等形象動作。通過模擬的方式,可以向部族人傳授捕獵經驗,了解熊的習性和活動規律,以成功獵取動物。在狩獵時期模仿熊而舞,具有傳播生存技能的作用。
草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生觀,造就了他們能歌善舞、豪爽大方的天性,他們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手舞足蹈抒發成功的喜悅。阿尤畢是狩獵后對狩獵過程的再現,也擁有慶祝狩獵成功的自娛性功能。阿尤畢出于即興模仿的動機,模仿熊爬行的狀態、發現獵物后高舉雙手、猛烈地跳起,是狩獵人認識外界事物后向部族其他人訴說自己的經歷,也是獲得成功后內心狂喜的真實表現。
2.2 新時期阿尤畢舞蹈的功能演變
如今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作為藝術載體的舞蹈,能夠記錄時代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在哈薩克傳統民間文化中狩獵占有重要的位置,雖然現代社會中這種生存方式已漸漸消失,意識也變得淡薄,但是對哈薩克族人來說,動物是他們把握自我和自然、認識世界的起點,因此他們一直流傳著許多動物模擬舞,熊舞更是對祖先生存方式的記錄,形成了哈薩克族人的英雄情懷。現在的阿尤比舞蹈完成了從娛神到娛人的功能性轉變。吉木乃縣熊舞傳承人哈畢肯在一段口述資料中這樣說道:“現在的人沒有見過熊,看我跳熊舞他們覺得很稀奇。有時候會裝出熊可怕的樣子吼一聲,嚇唬她們,但她們之后又圍過來看,更高興了。”從他的話中可以知道,阿尤畢流傳至今,其功能已演變為娛樂性。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得阿尤畢舞蹈的功能發生了演變,現在的阿尤畢不再具有祭祀生靈或捕獲獵物的功用性,更多是在節日中產生歡樂氣氛、娛悅大眾的作用。阿尤畢背后不僅承載著民族發展的軌跡,也蘊含著后人對偉大祖先的緬懷。
3 阿尤畢舞蹈的未來發展方向與機遇
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孕育出了難以盡數的各民族舞蹈,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隨后又在時代的傳衍中,隨著社會發展、人類交流而悄然變化著。這其中既有共性的整體制約,又有個性的發揮創造。哈薩克口傳身教的傳習方式必然受到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傳承者們對熊舞有不同的看法與表現方式,現今我們所能看到的老藝人的表演也并非最原始的形態。正如老藝人哈畢肯所說,為了使觀眾喜歡,他與伙伴思考加入更多有趣的情節,使熊舞的表現更加豐富。阿尤畢除了受到傳承者個人個性的影響,還受到一些外來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中國好舞蹈》等電視舞蹈節目興起,其舞蹈風格與節奏處理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愛。新時期傳媒行業的出現,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舞蹈創作者與觀眾的審美取向,他們將大家喜歡看的內容加入熊舞中,甚至出現民間藝人學習學院派的現象。這些環境因素對舞體與觀眾的審美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如經濟發展會影響人追求美感的積極性,宗教與道德又會制約人的審美觀點一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全球化趨勢、文化間的相互滲透,使得阿尤畢朝廣交流、多方面的方向發展,表現出“變異”的特點。
或發展,或消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民族民間舞蹈在傳承的過程中,穩定性是相對的,變異性是絕對的,這也就決定了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的傳承性乃是民間傳統舞蹈的立足之本。阿尤畢今后的道路必然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并且始終堅守其民族特色。在時代變化的今天,要把握好“度”,在尊重民族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用現代化的手段包裝傳統,使其符合當代審美。運用以時代的新潮給予歷史載體的方法,我們就能將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傳承下去,這些傳統是我們世世輩輩都應該珍愛、保護的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 資華筠,王寧.舞蹈生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2] 仲高.絲綢之路藝術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3] 蘇北海.哈薩克族文化史[M].新疆大學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李夢穎(1993—),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