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 ? ? ? ?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各種信息突破時空的局限而在網絡上高度共享,為人們獲取知識帶來極大的便利。網絡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能與校內教材進行互補,拓寬學生視野,在高效互動的基礎上提高教學質量。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銜接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推動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語文是中職院校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提高其思想道德素養、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分析網絡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提出網絡課程資源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思路和途徑,為中職院校搭建語文網絡課程教學體系,推進互聯網與語文課程的深度融合,探索具有校際特色的語文教學創新路徑提供借鑒。
[關? ? 鍵? ?詞]? 中職院校;語文教學;網絡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212-02
教學數字化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2015年,教育部發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提出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融合的重點;2017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強化優質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在信息化背景下,職業院校改革原有教學模式,加快網絡管理服務平臺的開發,重視網絡教學空間營造,實現教育機制全面創新,是深入研發數字教育資源、匹配“互聯網+”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職業教育信息化綜合部署、適應全球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一、網絡課程資源在中職語文學科的開發利用價值
(一)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在重視學歷的傳統教育觀念下,職業教育長期被忽視,使中職院校的生源萎縮。總體來說,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薄弱,社會化傾向明顯,對學習存在厭惡、排斥的負面情緒。網絡課程資源類型豐富,集視頻、音頻、動畫、文字等為一體,較固定的教材知識更具趣味性。在中職語文課程中開發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讓他們通過自主性體驗明白語言和文化的魅力,自覺關注世界文化多樣性,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彌補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上的缺陷。個性化是網絡課程資源的主要特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在最短時間內做到查漏補缺,有效掌握課堂中遺漏或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完善自己的知識框架。
(二)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
人文精神是以人為本和對人發展的深層關懷,是對人的命運、尊嚴、價值的關注、追求和維護,是鍛造理想人格的基石。人文精神包含審美能力、人文情懷、道德法則、人生哲理等,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學生足不出戶就能接觸世界各國的風俗文化,閱讀世界名著,欣賞知名藝術作品,在文藝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依托海量資源的網絡課程能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情緒,激勵他們發揮想象力和能動性去體會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意蘊,有利于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引導他們理性分辨善惡曲直,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網絡課程資源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增進師生溝通和學生群體內部交流,緩解人際矛盾,讓學生在全方位的審美體驗中提高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科素養影響教學活動的定位,確立學科素養層次和內容,就是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來探討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語文素養涵蓋字詞句的積累、語感、語文學習習慣和方法、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文化品位、意志品質等,中職語文課程應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根本目標。收集、整理、整合優質網絡教學資源,開展網絡課程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有利于讓語文課堂向發展個性、完善人格的新格局發展,使學生在收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高思想認知水平,了解語文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精神,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從基礎知識和能力,到深層的思想和價值觀,語文素養影響個體的一生,深化中職語文教學的信息化建設,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創意,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個人品格,成長為社會和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
二、網絡課程資源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思路
(一)合理規劃,充分開發
網絡課程即基于網絡教學資源而形成的課件,中職院校在運用網絡課程資源時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采用“能學,輔教”的功能定位,合理規劃開發和利用流程,充分利用現有的設備、人力、資金和經驗建設一批層次分明、內容扎實、時效性強的網絡課程。網絡教學資源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如不加篩選就直接應用于語文課堂,容易因知識性錯誤而干擾教學進程。對此,中職院校應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整體規劃,先明確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網絡學習的出發點和目的是什么、具有哪些學習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著眼于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來開發和利用網絡課程資源。
(二)難易分級,因材施教
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基礎、性格特征和需求制定教學方案。在現實場景中,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學校無法實施一對一的課堂教學,難以做到因材施教。網絡課程是對現場教學的有力補充,使學生變成認知主體,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在中職語文課程中應用網絡課程資源應貫徹差異化的教學思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為目標,注重創設多元化的學習情境,營造探索性的學習氛圍,對教學資源進行難易分級,各層級的課件間具有銜接關系,為學生提供鮮明的導向。利用網絡資源制作教學課件時應秉持短小精悍、主題突出的原則,篩掉簡單的知識點,用分層遞進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重視反饋,良性互動
網絡課程資源有高度共享的內容和雙向傳播渠道,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資源的同時,為網絡提供源源不斷的新資源,由此伴隨網絡發展而實現即學即用。中職語文課程在加強網絡資源建設過程中要重視反饋,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良性互動的平臺,設計功能完整的網絡語文課程資源庫,向學生提供知識點檢索、單元練習、模擬測試、輔助學習、提問交流、意見箱等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網絡學習環境,為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提供可靠的窗口,提高學生對語文教學工作的參與熱情。教學反饋影響教學質量,從心理學角度看,反饋能讓學生覺得自己被關注和重視,同時增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達到由“負”變“正”的效果。語文網絡課程教學實施的首要條件即設置反饋環節,發掘反饋價值。
三、網絡課程資源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一)把握應用方向
網絡教學已經進入與CSS、Flash、流媒體等信息技術密切聯系的階段,中職語文課程運用網絡課程資源時要把握整體應用方向,整合多種樣態的技術以豐富課程呈現效果。中職語文致力于對學生進行優秀文化陶冶,培養學生在語言理解和運用、思維拓展和批判、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對此應確立網絡課程資源向移動學習庫發展的總方向,可用WML、J2ME、Windows移動開發包等工具搭建基本架構,用碎片化的知識點來匹配學生在移動端的學習特征。從素材收集,到課程錄制,再到課件發布,實行一站化的互聯網服務,打破學生獲得網絡課程資源的壁壘。以文化之旅模塊教學為例,該單元涉及文化多樣性和跨文化交流,學生可以在手機微課學習平臺上瀏覽各國的名勝風景和人文薈萃,觀看《世界八十寶藏》《八十天環游地球》等人文類紀錄片片段,切實感受世界文化的神奇,從而在閱讀課文時加深理解。經教師辨別、梳理的資料統一上傳平臺,學生只要打開移動端應用軟件就能隨時隨地進行自學,自行把握時長和強度。
(二)細化開發流程
課件開發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和人力,具有長期性和階段性,中職院校應開展校際合作,共同研定開發標準,細化課件制作流程,協作建立網絡語文課程資源平臺。根據年級和專業明確服務對象的具體需求,組織教研人員設立項目組并評估其可行性,由語文教研室發布課程開發任務,確立課件內容模塊和項目開發進度列表,安排人員分工。語文教師組負責提煉課件大綱和核心思路,編寫文字教本和配套的習題,設計媒體應用計劃。技術開發組負責制作、編輯,將零散的素材編排成系統的網絡課程。網絡課程資源開發完成后需要經過審核驗收,確認具有實用價值和新穎性,再由校方教研室發布,向其他學校開放使用權限。開發流程規范化便于平臺的運營和維護,保障平臺內資料的有效性,學生在任何時間登陸平臺都能獲得豐富且優質的學習資源。
(三)明確人員職責
相較于課堂教學的單一性,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更加復雜,需要團隊協作。中職院校應成立網絡語文課程資源調研組,分設項目組、課程教師組和設計開發組,各團隊分工明確、職責清晰。項目組成員包括語文教研室領導、遠程教育專家、教育局人員等;課程教師組成員包括一線語文教師、實習語文教師、教研室工作人員等;設計開發組成員包括美工設計人員、視頻剪輯人員等,如果沒有相關專業人員,學校可以外聘制作團隊以完成課件制作工作。各自獨立而相互合作的團隊能保證網絡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每一環節都做到極致,學生用網絡資料學習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閱讀、思考、練習,滿足探索欲和求知欲,自覺審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有則改進、無則加勉,在真實、客觀、動態的學習成果評價中調節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
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環節,是響應科技革命要求的必要舉措,在中職語文課程中應用網絡課程資源能填補課堂教學的弊端,引進新型教學理念和手段,優化教學效果。網絡課程資源特性鮮明,要把握整體應用方向,細化開發流程和人員職責,充分展現網絡教學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蔚然.論教學系統中教學反饋的重要性[J].教育現代化,2017,4(47):226-227.
[2]李斚.關于遠程教育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探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2):124-126.
[3]高曙.中職語文教學信息化設計的深層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2):96-98.
[4]楊希瑞.中職語文信息化教學設計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7):24-25.
[5]王品.中職語文教學與信息化技術[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3):67-68.
[6]楊翠楓.論中職語文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4):32-33.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