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典
[摘? ? ? ? ? ?要]?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的總體要求與目標中提出,要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而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普遍較差,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培養好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 ? 鍵? ?詞]? 中職生;綜合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242-02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把奮力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細化為若干具體行動,提出了7個方面20項政策舉措。這些政策舉措極大地鼓舞著職教人。《方案》指出,與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著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方案》的總體要求與目標中提出,要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而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高素質勞動者,就必須培養好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良好的法律法規意識;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素質;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
一、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現狀
(一)人生觀、價值觀缺失
很多中職生缺乏理想信念,沒有人生目標,更沒有學習目標,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干什么,得過且過,精神萎靡,不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課堂上不認真聽課,課外不閱讀充電。他們因為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職業教育,不能正確定位自己、評價自己。
(二)學習缺乏主動性
中職生普遍都經歷過中考的失敗,到職業中學后,不但沒有奮起直追,反而破罐子破摔,學習積極性差,學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厭學情緒明顯,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不知道怎么更科學、更有效地學習。這就導致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欠缺。在技能訓練方面,他們怕臟、怕苦,不能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按規程操作,安全意識不強,導致專業技能技不如人。
(三)自律能力差,法制意識淡漠
很多中職生自控能力弱,存在屢次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的現象,更有一小部分學生無視學校規章制度,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不分輕重、不計后果,他們經常使用粗俗的語言,交談中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他們行為偏激,稍遇刺激立即做出不合常規的行為舉止。他們追求的個人自由就是網絡、酗酒、吸煙、早戀,他們法律意識淡薄,容易出現打架傷人甚至敲詐勒索、偷竊等行為。
(四)道德觀念差,文明禮儀差
部分中職學生個人素養較差,不尊敬師長,不謙虛禮讓。對他人刻薄不友好,不注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在公共場所出口成“臟”,舉止輕浮。個別學生不能遵守學校相關規定,化濃妝、留怪異發型,校內不穿校服或隨意改校褲,穿著奇裝異服,服裝圖案或夸張或帶有兇相,佩戴不符合學生身份的佩飾,這些都嚴重影響校風。
(五)自我意識缺乏,個人能力差
部分中職生集體觀念淡漠,對自身在各種不同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認識不到位,自私心理重,只想使用自己的權利,不想履行自己的義務,只講回報,不講奉獻。有的學生在宿舍里從來不做衛生,在班級勞動中偷奸耍滑。他們不能適應各種環境,語言文字表達及溝通能力差,團結協作、溝通協調能力差,創新創意及設計能力差。
以上這些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造成中職生綜合素養較差的原因
(一)家庭環境原因
家庭,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后的成長,影響到孩子的思想意識,也影響到孩子的身體。有的家長或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打工掙錢,或因工作原因長期在外,將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平時幾乎沒有時間和孩子一起生活,沒有時間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連偶爾的過問都不能做到,使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懷照顧,讓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給后續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社會環境因素
一個人的成長是要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的,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尤其對中職學生的影響較大,網吧、游戲廳、KTV、網絡等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良成分,中職學生是非辨別能力較差,當受到社會閑散人員的不良影響時,很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或經常出入KTV等場所,久而久之形成了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喪失了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人生追求。
(三)學校因素
近年來,高校擴招,“普高熱”絲毫沒有降溫,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爭相報考普通高中,來到中等職業學校的初中畢業生大多習慣稍差、成績較差,使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總體較差。由于高職、大專類院校缺乏生源,他們一降再降中職生升學的門檻,使一些本來成績就差的學生沒有上大學的后顧之憂,徹底放棄中職教育階段的學習,沒有了人生美好的追求,更沒有了提高個人綜合素養的進取心。
三、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的策略
(一)從管理機制上改革
1.全員育人
全員行動,學校要從校領導到中層干部再到一般教職員工,層層負責任,人人講管理,都要參與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來。中層干部要掛班,一般教師要配班。班級考核要細、要嚴。老師的學期考核要與班級考核掛鉤,形成全員參與管理的局面。
2.全面育人
對學生的教育要涉及人生觀、價值觀、法制意識、思想道德、公共道德、文明禮儀、應變能力、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學校要從大局出發,從全局入手,全面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二)從具體實施策略上入手
1.舉辦講座,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面向全體學生舉辦有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養成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的講座。通過講座讓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養成教育方面,讓學生在每一個細節都注意強化習慣意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在學習過程中、生活過程中都按照常規做事,在學校要遵守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和紀律,在社會生活中要維護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在挫折教育方面,要讓學生認識到人生道路鋪滿了荊棘,必須在困難面前經得住考驗,讓學生親自經歷一些有困難的活動,讓學生學會適應現實環境,戰勝困境;通過禮儀培訓和交往技能的講座,培養學生待人接物的優雅舉止以和協調、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使其敢于交往,善于合作。
2.建立成長檔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職生成長檔案是一個有效反映學生成長過程的工具。中職生成長檔案的建立,可以讓老師和家長及時真實地掌握學生的成長軌跡,讓老師和家長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中職生成長檔案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這種評價不只以學生考試成績為標準,而是從學業成績、班級活動表現、校紀校規的遵守、個人特長和技能的展示、創新創意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中職生成長檔案的建立,還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的長處,糾正自身問題,自我激勵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個人綜合素質;還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發展需求,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針對性地調整教育教學計劃和方式,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中職生成長檔案的內容可以包含學生基本信息、學業成績、學段記錄等。基本信息可以覆蓋學生的家庭情況、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獎懲記載以及自己喜歡的學科、崇拜的人物、美好的愿望、愛看的書籍等。學業成績包括每學期學生各個科目的理論考試成績、技能成績。學段記錄可以記錄學生在學校的所有表現,包括課堂狀態、課后紀律維護、課余活動參與、社會實踐情況和活動間的團結協作和創新設計等。
3.開展系列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素質
人的能力和素養都是在活動中得到提高和鍛煉的,中職生要提高綜合素質,必須開展好有意義的系列活動。據統計,中職生中近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病態心理持續得太久就會導致行為上的失當,嚴重者會走上犯罪道路。所以,開展系列活動加強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行為素質,是學校培養好中職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然做得相對較好,但由于師資缺口較大,很多學生還是不能及時接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在這里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各班問題學生的必修科目。
4.組織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技能和素質
每個專業、每個班級可以實時組織小型技能比賽,讓學生在競爭的氛圍中提高技能。學校可以組織校園“文明風采”競賽。 “文明風采”競賽活動項目可以設置手工制作、繪畫、演講以及歌唱、器樂、舞蹈、征文、攝影等,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發揮個人特長。正所謂“武有技能大賽,文有文明風采”。這些活動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也能使學生從各類活動中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5.營造體育鍛煉氛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改革課外活動形式,有組織地讓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活動項目內容要多樣化,增設跳繩、毽子、立定跳遠、足球繞桿、50米短跑等項目。
在對中職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當中,要糾正錯誤認識,防止過度強調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而隨意減少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課時現象的發生。在學校的教育安排上,要統籌兼顧,防止重智育,輕德育、體育和美育問題的產生。在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當中,更要加強對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讓教師多參與培訓,多參與活動。只有教師的綜合素質高得到提高,才能培養好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要“授之以漁”,才能終身受用。
總之,要從思想、行動、成長記錄、系列活動等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培養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加強他們的個人修養,鍛煉他們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意志,培養好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全面發展,落實好《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與目標,真正培養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