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怡 徐蓉蓉
【摘 要】分析我國古代傳統的色彩體系可知,其中的一個巨大色彩分支就是紅色,其實現了較多色彩種類的承載。對于中華民族來說,紅色是最為喜歡的,但是分析我國的色彩體系可知,其傳承、延續的效果不佳。在古代傳統工藝法中,草木染具有極為重要的代表性,與現在的化學染色相比,其無污染、取法自然,染出的織物更是散發草木清香,色澤柔和,不僅藝術價值和內涵較高,更為重要的是,對現代社會來說,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生態環保、追求身心健康的需求。本文主要將中國的傳統色彩——紅,與草木染緊密聯系起來,闡述草木染紅對于現代服裝的意義及作用。
【關鍵詞】草木染;藝術價值;服裝
中圖分類號:J063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2-0112-01
一、古代的紅
(一)服制與紅
在我國的古代,特別是漢代和周代,對赤極為崇尚。在不同服裝級別中,不同色相色度的紅色占比并不同,等級最高的色彩就是赤色和朱色。針對顏色,還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的官服顏色為紫,五品以上官員的官服顏色為緋,六品、七品官員的官服顏色為綠,八品、九品官員的官服顏色為青,婦從夫色。對于平民,其如果需要用到紅色,則可以是色系較淺的紅色,如粉紅、水紅。
長期以來,我國的鄉習民俗和隆重典禮中都廣泛應用了紅色。立足色彩本身分析可知,紅色較為明麗、鮮艷,其起到的色彩效果較為突出。分析《尚書·洪范》可知,“赤者,火色也”;分析《說文解字》可知,“赤,南方色也”。漢高祖就自稱“赤帝之子”,而且對紅色極為尊崇。由此可知,在歷代皇室中,等級較高的就是赤色,可見赤色在古代就是帝王的象征之色。
(二)民間與紅
分析傳統倫理可知,其色彩體系中雖然不包括紅色,但是人們對紅色是極為偏愛的,從一定程度上看,中華民族傳承民俗的重要象征就是紅色,因為其代表著喜慶、吉祥。其中,大紅色等同于紅色,主要通過紅花、草和樹實現染色。但是,分析紅花染色可知,其需要耗費的成本較高,而且提取色素極為復雜,因此清末明初,我國將引進的化學染料取代紅色素。現在,人們所認知的紅色素都是借助化學染色形成的,其能危害環境和人們的身心健康。分析現代服裝可知,由于草木染的人文內涵和藝術價值較高,因此在現代,其發展空間依然巨大,在現代服裝上的運用這不僅代表著有效傳承歷史文化,亦能推動傳統民間工藝的發展,更能實現人們身心健康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草木染紅材料簡介
本人在研究生期間專攻草木染法,對于草木染紅較有研究,以下羅列出幾種草木,陳述它們的染色過程、成色并簡單提及草木本身對人體的功效。
(一)茜草
在商周時期,當時主要的紅色染料就是被稱為“茹蔗”“地血”的植物,其在染色品種占據的比重較大。如今,這種植物被人們叫做“茜草”,其擁有悠久的歷史。分析“茜草”可知,其草本療效顯著,茜素是茜草色素的主要成分,在古代,染紅的一種重要材料就是茜草。
(二)蘇木
豆科類的植物中還有一種就是蘇木,其能消腫止痛、化瘀行血。在蘇木精中,其含有蘇木精紅色素,在我國古代,不僅將其用來制造胭脂,而且還是重要的粉紅色染料。蘇木媒染可成紅紫色調。特別是唐朝時期推出了官服制度的改革,其中,四品官員所穿的朝服就是紅色、緋色、絳色,其主要是通過蘇木和明礬媒染所成。
在染紅中,蘇木的地位較為重要,分析天工開物等古籍可知,如使用蘇木可套染出小紅即赤,赤色屬于五色中的正色即上文所提及的帝王之色。
(三)紅花
菊科中有一種植物被稱為紅花即草紅花,具體的功效就是去瘀止痛、活血通經,其主要呈現出紅黃色。分析《考工記》可知,紅花可以染成水紅、銀紅、蓮紅、大紅諸色。
三、草木染紅在當今社會的前景
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就是紅色,原料都是自然生長的,因而與絕對精準的化工染色相比,其絕不存在同一顏色。此外,在美容化妝用品制造方面,中草藥染料的應用范圍也較為廣泛,如腮紅可以由蘇木中提取,其主要是腮紅的色澤增強劑,用蘇木制作,還能起到防過敏、抗菌的藥效。
四、草木染紅與現代服裝設計
在服裝產業中引入中草藥染色工藝,不僅有利于醫療保健功效服裝的研發,而且也有利于全新式紡織面料的研發。草木染色工藝可以結合現在生態服裝產品,如:內衣、新中式服裝等。
服裝感知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紅色”,人們感受它的變化是極為微妙的。如,在人們看來,借助紅花制成的紅色染料等同于口紅、太陽,一旦顏色轉變為粉色,則突出了溫柔、嬌嫩的色彩內涵。此外,將黃色和紅色合并,由于紅色的明度較高,往往會突出其中富麗的感情意味。
五、結語
面對賴以生存的環境,人們需要倍加愛護,而且,現代人們的健康意識都較強。由于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中草藥染制的產品極有可能成為國內外健康消費的主要內容。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其需要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陳魯南等.織色入史箋[M].中華書局出版社,2014.
[2]陳彥青.觀念之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吳淑生,田自秉.中國染織史[M].東方出版中心,2016.
[4]劉沙穎.草木染藝術在現代服飾中的運用[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0.
[5]何牧.中草藥染色在現代服裝中的研究與設想[J].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