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曉翠
摘 要:家校共育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并能夠促進家庭與學校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雖然近些年,學校與家長已經非常重視學生的教育問題,并且也意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家校共育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對影響小學家校共育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家校共育;主要因素;應對策略
家校共育主要是指家庭與學校之間進行合作,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教學方法主要來源于國外的教育,之后引入了中國,并引起了廣大學者的深入探究,雖然在中國已經落實到很多的小學學校中,但是依然有部分家長與教師對于家校共育的認識不夠全面,很多家長認為家園共育無非就是參加家長會,或者通過電話進行交流,從教師的口中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然后在家中對學生進行教育,但是教育的關注點依然停留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家校共育的實質,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雖有家長的因素,但是學校也存在不可逃避的責任,如何有效解決這一現狀是當前學校與家長需要共同討論的問題。
一、影響家校共育的主要因素
1.學校對于家校共育認識不到位
經過大量的實踐調查研究表明,在當前的小學學校教學過程中,學校的日常管理范圍比較廣,針對學校的管理人員而言,需要給予學校的事物眾多關注,但是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對于家校共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僅僅停留在工作日程上,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際教學行動中,導致家校共育的實施效果并不明顯。對于學校而言,將大部分的管理精力放在了教育教學上面,忽視了家校共育這一方面的合作,因此導致家校合作活動的積極性不夠。
2.學生家長對家校共育不重視
當前有一部分家長存在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既然學生已經進入了學校,那么學生就應當歸學校管,學生的一切教育問題都是教師的責任,將學生的教育責任全部推給了學校的教師,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對于學生的教育就是知識教育,只要學生掌握好知識,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就是最大的成功,對于教育內容缺乏正確的認識,因此導致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效果較差。大部分家長簡單地認為只要學生可以考上好的學校,將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因此家長對于學校的素質教育認識不到位,經常用各種理由拒絕參加家校共育活動,由于家長的不重視,導致家校共育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促進家校合作的基本策略
1.加強學校對于家校共育的認識,創設多樣化的溝通方式
學校應當重視家校共育,并將家校共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管理任務執行。家長會作為家校共育最為重要的溝通途徑,家長會可以拉近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家長通過家長會的方式初步了解學校班級的管理方式,協助教師共同參與到學生的管理工作中。通過大量的實踐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家長還是比較認可家長會這一方式,因此,學校應當舉辦多樣化的家長會,比如針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舉辦家長會,將家長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劃分,這樣便于家長可以更加有效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具體學習情況,同時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與家長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讓家長協助教師一起完成學生的學習輔助任務,另外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積極地開展親子活動,進一步拉近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家長近距離了解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同時可以建立親子交流平臺,便于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2.家長應當重視家校共育,積極參與學校班級的管理
作為學生的家長,應當重視家校共育,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學校的班級教育中,家長也應當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家長的積極參與可以為學生做好榜樣的力量。因此學校應當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在班級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針對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教師應當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同時對于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家長也應當及時提供給教師,進一步形成家庭學校教育的合力,從而推動學生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庭活動,例如,學校親子運動會、學校親子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親子手工活動、學校社區義務勞動等,便于更好地引導家長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從而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并不是單向活動,而是多個方面、多個渠道、多個角度,并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順利實現家校共育,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選擇合適的溝通渠道,促進家校共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從而促使小學學校教育達到更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呼宇.推進家校共育促進學生發展[J].當代家庭教育,2018(7).
[2]蘇霞.“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家校共育,助力成長[J].中華少年,2019(13).
[3]蘇世好.當好麥田里的守望者:淺談農村小學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實施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