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娜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益陽 413000)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科技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誰能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還是依靠公共基礎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是職業院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工藝美術專業學生為例,學生在構圖、繪畫的時候,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萬物,用畫筆表現世界。畫作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審美的差異上。而審美素養的培養則需要通過諸如《大學語文》之類的公共基礎課程來實現。語文通過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它用優美的語言反映自然的美、社會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它通過一個個故事教給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憧憬未來。通過語文課,深入分析、挖掘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引導學生感悟真、善、美,以此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語文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引導學生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啟迪學生的心靈,充分發揮創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審美追求。
學生在就業創業的過程中必須具備基本的人文素養,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看待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樹立正確的三觀,努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并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人文素養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公共基礎類課程能為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正確的價值判斷。
當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的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公共基礎類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
有不少學校在設置課程時,認為專業課程才是關乎學校和學生生存發展的關鍵,公共基礎類課程被邊緣化。不少職業院校在公共基礎類課程名稱、學分和學時的安排上都比較隨意,隨大流設置語文、英語等常規課程。至于為什么開設這些課程、對人才培養能起到什么作用等問題,均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更不會考慮公共基礎類課程之間、公共基礎類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這樣就會導致課程陷入孤立的尷尬局面,不能與其他課程實現交融、共生,便不能充分發揮此類課程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能為專業課程教學、學生求職就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很好地服務,最終導致這些課程形同虛設。
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都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公共基礎類課程大都采用大班制教學,老師制定的教學計劃、采用的授課方式僅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無法對少數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為了滿足專業課程學習的需要,不少學校消減了公共基礎課程的課時,而且課堂仍以傳統的講授式為主,由于課內外教學實踐活動組織困難、難以開展,教學實踐課時更是少之又少。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課程的教學質量。
如今公共基礎類課程設置已無法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職業院校公共基礎類課程改革迫在眉睫。信息技術則為公共基礎類課程突破課程設置的局限提供了條件。
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給人類提供了包羅萬象的信息資源,現代信息技術為知識的拓展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也打破了校與校、課與課之間的局限。
網絡課程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具有層次性、邏輯性較強的導航,能實現對資源的有序組織,跳轉快捷,方便用戶學習使用。既能鏈接本校本學科相關老師的網絡課程,也能鏈接到校外老師、其他學科的網絡課程。二是具有海量的微課教學視頻,基本涵蓋本課程的關鍵知識點、技能點,能有效解決教與學過程中重點、難點、疑點等問題。微課視頻體現的教學任務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嚴謹,組織與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主線清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明了易懂。三是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根據內容可分為特色教材、課程標準、教案、實訓指導書、教學案例、教學影像、基本理論知識、實訓項目、課程成果(學生作品、獲獎證書等)、行業企業標準、行業企業前沿知識與技術等。
各個學校都積極建設自己的優質網絡課程,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公開展示,實現共建、共享。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打造課程網,共享教學資源,集中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各高職院校的優勢課程資源,改變傳統的課程設置結構,加強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橫向、縱向聯系。通過信息技術,既可以了解其他院校相關公共課程的設置情況,又可以了解相關專業課程的設置情況及行業企業的需求,做到相輔相成,實現課程之間的對接、融通、互補。
職業院校不僅注重技能的培養,還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信息技術,增設網絡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網絡選修課程可以滿足跨學科、跨專業、跨學校學習的需求,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學習方式,從總體上增加了公共基礎類課程的比例。
有不少學校考慮到教育部的要求,對思想政治類課程開設得比較全面,一般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式與政策》等課程。但是,語言科技類、就業創業類、體育健康類等方面的課程則比較單薄。要想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單學習《大學語文》、《大學英語》、《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體育與健康》等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自主選學《現代商務禮儀》、《美學》、《中國傳統文化》、《趣味英語口語》、《創業營銷》、《趣味心理學》、《籃球》、《排球》、《體育舞蹈》等選修課程,這些課程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和企業用人的需求,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
網絡課程一般都有便捷的在線互動方式。有專門的課程群組討論區、疑難解答區等交互設計。網絡課程提供在線教學、資源檢索、信息查詢、資料下載、學習咨詢、討論答疑、在線測試、自主學習、檢測評價等服務。教師利用網絡課程開展線上教學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開展在線輔導、在線答疑、在線批閱作業等,學生利用網絡課程自主學習、提交作業、在線發問、在線測試、交流互動。
網絡課程不僅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渠道,也為不同院校的教師之間的溝通搭建了橋梁。不同學校教師之間通過信息技術展開在線教研,實現了同課異構。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促進文化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溝通,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增強文化課的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