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張曉然,劉世倩
(衡水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河北衡水 053000)
伴隨語言交際活動日益頻繁、語言教育理論的不斷更新,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我國各大高校中得到學者與專家們的高度重視。國家教育部針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教育要求及教育大綱等出臺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在各個層次英語學科教育中,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是學習者綜合素質培育的關鍵性內容。誠然,英語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因此學生語言能力培育、綜合素養的提升和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育息息相關。然而,培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但呈現在鍛煉其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精髓,而且也呈現在培育其傳播與宣傳本土優秀文化的能力層面。地方高校本土文化多根植在當地民族聚居地,經過歷史的沉淀與發展,呈現出民族特殊的精神與性格,是我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與國家傳統文化一脈相傳。國家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學肩負著傳播地區本土文化的重任。學生唯有在既理解西方文化,也了解祖國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前提下,高度注重本文文化相關內容的語言輸出,才可真正有效真開跨語言交際。在此環境下,口語教學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
本文文化與傳統文化存在一定差異,本文文化是諸多文化歷經本民族思維方式及習慣沉淀而生成的產物,是重新闡釋的文化,且具備純粹性、獨特性以及民族性,是本土獨創的文化形式,亦是國家傳統文化整合發展而衍生的新的文化形式。伴隨地域間存在邊界的模糊,本土文化不再是以往的絕對本土化,而是漸漸融入國際化環境與范疇中,現已成為國際化的基礎構成部分。然而,國際化對本土文化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國際化不僅能大幅度推動本土文化創新以及發展,而且也會導致本土文化自我更新能力與內涵漸漸模糊和喪失。對于本土文化的解釋,學術界存在諸多聲音,如本土文化即由本土少數民族一同構成的文化;本土文化并非局限在經典,還應涵蓋鄉土的與地方的文化,但美育理論及實踐對于這一層面較為忽視;本土文化即個體或者群體在成長過程當中,能夠影響其價值觀、思維及知覺等產生的文化環境,而這一環境可大可小,可是一個民族,或是宗教、學校、家庭。
大學英語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文化傳承及傳播,而跨文化交際則是把地方本土文化充分傳播到國際舞臺當中的紐帶,同時亦是學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重要環節,以此來實現雙向交際的目標。我國地方高校在實施大學英語口語教育工作中,對于傳播本土文化的忽略已經漸漸導致學生們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育受到負面影響,致使國家優秀文化難以獲得有效傳播。現階段,在西方文化主導國際化進程當中,地方高校應明確傳播與傳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意義,并積極探索應對策略。文化作為民族生存及發展的靈魂,祖國本土文化博大精深且歷史悠久,具備十分顯著的文化特色。地方高校作為傳播、傳承本土文化的主要陣地,若在英語口語教育中忽略本土文化導入環節,便是導致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等層面逐步趨于西方化。因而,地方高校應強化在口語教學中本土文化內容的輸出,深度且系統化地講析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蘊,促使學生們掌握國家文化濃厚的內涵,并提升個體創造力,明確積極的民族使命感、人生觀及價值觀。
一直以來,地方高校在大學英語口語教育研究層面,始終夸大西方文化對于英語內容學習所起到的作用,導致多數地方高校對于跨文化當中所涉及的文化理解相對片面,造成本土文化導入及傳播始終未受到關注。具體呈現在:地方高校在大學英語口語課程安排層面,關于地方本土文化及國家文化的課程與課時較少,導致其他觸及文化內容的相應文件較少,比如英語教材大綱和人才培育計劃等等。在課程安排層面,國家對于目的語國家文化有關課程設置的相對普遍,譬如英美概況與英美文化等課程。基于本土文化傳播而言,在課程安排層面也僅有部分重點高校才會開設。并且,我國地方高校在英語教材選擇層面,教材內容觸及本土文化的較少,多數均以介紹、講解英美等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作為主要內容,導致學生們觸及本土文化機會逐漸減少,進而發生多數大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相應知識掌握不足的現象。另外,我國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多數學生準確應用英語語言表本土文化的水平也較低,即使其中包括部分優秀學生,但是也難以有效、正確運用英語語言傳承、傳播本土文化。而且,當前多數大學生較為喜愛西方國家節日,對于祖國傳統節日所表達出的熱情不足。同時,盡管多數大學生均可流暢地朗讀西方文學經典著作,但是真正熟悉國家名著的學生十分稀少。由此可見,現階段地方高校大學英語口語教育中,本土文化教育缺失問題已逐漸突出。
本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構成內容,英語教育中母語文化應和目的語文化教學并重,口語教育中文化導入片面性和單一性應得到明顯改變。英語教師可將具備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特點的文化知識導入課堂,采取英漢與漢英的雙向閱讀及翻譯方式,強化學生們筆譯、口譯以及口語能力。在課程教案設置、課堂探討以及課后作業等步驟將本文文化合理導入其中,同時教師在課堂中還可設計導游口語教學單元,引導學生基于本地注明景區與美食等展開口語活動,再選派學生飾演英語導游加以介紹。而在綜合英語課當中,教師可在課堂教學結束前10分鐘,引導學生運用英語介紹本地標志性建筑、歷史人物以及民俗民風。除此之外,還可增設以英語為主講語言的本土文化選修課程,也可組織教師進行英文主題講座,為學生們充分介紹地方文化以及地方史志等內容。
在學生群體入校開始,地方高校可針對學生們展開本土文化內容教學。首先,地方學校可創建本土文化主題展覽館,在館內陳列具備本土文化特點的模具或者物品,呼吁學生積極報名義務講解員工作,并通過英語為他人介紹地方風土人情,還可組織學生們開展導游英語訓練,在重大對外活動期間,為活動組織方舉薦志愿者。其次,學校還可組織以本土文化作為題材的英語導游競賽、口語競賽等,激勵學生們深度發覺地方特色文化,強化學生們用英語來表達地方本土文化的水平。再次,教師可組織學生們深入農村與景區體驗與調查當地民俗文化,并為其布置調研報告撰寫的任務,在課堂中教師可選擇報告質量和水平優秀的學生,在課堂中用英語概括其報告內容與參與活動的心得,從而在提升其口語能力的同時,深化其對于本土文化的理解。最后,學校應鼓勵教師和學生協作展開相應科研立項與學術研究,如對于本土文化和英美文學的比較研究,以及民族方言和英語發音的比較研究等。唯有創設具備濃厚的本土文化怒特征的英語口語學習環境,才可在無形之中為學生們輸入文化內容,使學生自覺傳播本土文化。
評價體系當中的能力測試作為充分呈現教育工作實施狀況的高效手段,長時間依賴,國家教育部門設定的英語測試均重點呈現在學生群體聽說讀寫譯等基礎能力的檢驗,這一能力測試導致多數學生對于英語知識學習形成錯誤認知,其認為英語學習僅是了解與掌握語言的實踐過程,針對英語知識、技能學習并不具備較為強烈的新鮮感。同時,多數企業在員工招錄工作中,將能否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視作考量其英語能力的指標與錄用條件,繼而導致學生們過度注重英語知識和技能學習為其產生的功利性。因而,若想在源頭上優化英語口語教育中本土文化內容的缺失現象,應在多維度發力,在各級測試當中添加關于中西方文化內容的考評,漸漸運用文化交際的理論評價替代以往知識記憶。
在地方高校大學英語口語教育中傳播本土文化過程當中,英語教師不僅是英語知識傳授以及學生技能培訓的導師,亦是本土文化傳播的重要使者。唯有教師自身擁有深厚的專業技能,把握充足的本土文化內容,才可在口語教育中科學導入本土文化內容。首先,教師應自我提升。教師可經過自學,不斷延展專業知識,強化英語基本功,豐富自身本文文化知識儲備。還可借助科研項目申報,發掘與整理本土文化內容。其次,地方高校可與國家重點院校建設口語訓練機制,從而為英語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訪學以及培訓機會。
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持續深化,使得多數國家交際愈發頻繁,無論是學生還是社會群體均開始明確英語學習的本質目標在于培育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對于地方高校提出清晰的要求,在口語教育中不但要強化學生們各項專業技能的培育,而且還應重視強化其對于語言的應用水平,幫助其明確價值觀與人生觀,進而正確應用英語展開跨文化交際活動,平等客觀面對西方文化,并消除對于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偏見以及對于本土文化形成的優越感。另外,在明確科學的跨文化交際觀念后,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當中把握更多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并思考如何更好地應用英語語言表達地方本土文化,使外國友人了解中國價值觀念與歷史文化,進而實現雙向交際目標,促進本土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大學英語口語教育不但應面向所有學生輸入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而且還應注重本土文化的導入。在英語口語教育中忽略本土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導入,對學生發展及教育效果提升均具備不利影響。為轉變這一現狀,采用必要舉措是大勢所趨。地方高校大學英語口語教育對于本土文化傳播及傳承具有促進作用,地方高校唯有在口語教育中融入本土文化與中國文化元素,切實培育學生們本土文化亦是,強化其運用英語傳播及推介文化的能力,才能真正推動本土文化傳播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