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妍
(杭州市建設職業學校,浙江杭州 310021)
音樂是以聲、情、美來育人的一門藝術,也是德育的重要手段[1]。音樂教育通過活潑的形象,在進行課堂教育的同時,產生共情,融合德育于美育之中,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陶冶美的情操、豐富精神生活、發展藝術特長,起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曲藝藝術》課為例,介紹分析基于“兩點二線”的中職音樂課堂德育滲透實踐。
在《曲藝藝術》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要上好中職音樂課,使音樂課在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中真正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就應該讓每一堂音樂課使學生不僅獲得相關的音樂知識,同時受到一次生動的德育教育。教師應該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結合中職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現狀,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廣泛涉獵多種音樂教學法,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德育滲透作用。音樂能夠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感恩社會、奮發有為的高尚情操。
貝多芬說:“音樂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來。”中職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有教強的可塑性。作為一名音樂老師,要長期堅持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針,將思政教育滲透貫穿于日常的音樂課教學中去,在引導音樂興趣和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提高他們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關注他們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建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音樂教師在德育滲透過程中常面臨曲高和寡、趣味性不足、學生不能理解的困境。比如通過介紹京韻大鼓和蘇州彈詞,來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卻發現這兩樣曲藝形式離學生較遠,唱腔雖美但對聽慣了流行音樂的學生而言卻猶如催眠曲,學生在上課時容易走神打瞌睡,若以常規教學方法進行,德育效果無從談起。
以中職音樂課《曲藝藝術》為例,從教師、教材、教法對《曲藝藝術》課中的德育滲透進行探析。
音樂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素材,也是學生能直接接觸的有效文本資料[2]。音樂教材中有不少作品飽含濃厚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元素。如在《曲藝藝術》一課中,教學目的中有一項關于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我國傳統說唱音樂產生興趣的同時,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而這一切是要通過欣賞、感受和體驗京韻大鼓音樂唱段來實現的。中職的學生對中國曲藝知識知之甚少,流行歌曲關注度較高。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京韻大鼓時采用《重整河山待后生》,從體驗京韻大鼓的韻味入手,通過教師范唱,學生朗誦、學唱歌詞等反復體驗,大多數學生都能領會到歌曲的悲壯、激憤和高亢的情緒。這時再介紹歌曲背景即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北京,進而指明這段樂曲的主題是反映人民大眾頑強不屈、奮起抗日的精神,這就水到渠成,學生的感受也更深刻,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愛國熱忱,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實踐表明很多革命歌曲在教學中有其獨特的魅力,詞和曲旋律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是生動活潑的,學生可以真切地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產生共鳴、共情,實現了革命文化的教育。
教會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把歌詞的情感充分地釋放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使內心受到共情。做到這一點,在教唱一首歌之前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包括歌曲的情感特征、情感處理、表現手法等,并把這種理解正確地傳遞給學生。在課堂上采用提問式或翻轉式教學,可以作這樣一些問題設計,既可以老師問,也可以學生問如:如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怎樣的速度和力度?怎樣的語氣或動作?等等??傊?,只有課前有準備,課中有討論,才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同頻共振。
歸納之,筆者認為這種“引導”大致這兩種方法:
(1)敘事情境法。在《曲藝藝術》一課的教學中,先播放《重整河山待后生》這個作品,然后指出該樂曲是選自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歌,并講述該劇描述抗日戰爭時期人們奮勇抗擊日寇的悲壯故事。
(2)朗誦激情法。在《曲藝藝術》一課中,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在一段吳語軟軟的蘇州彈詞的優美樂曲中,讓會蘇州方言的學生用方言朗誦“唧唧機聲日夜忙,木蘭是頻頻嘆息愁緒長……”。
在教學中,以“情”為紐帶,達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是音樂教學的情感特點。曲藝藝術正是善于運用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與故事環境,為人們積極演繹著生活,引發出情感共鳴。在《曲藝藝術》一課中,在講到南方曲藝代表蘇州彈詞時,選擇了《新木蘭辭》這個作品。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學生都是耳熟能詳的,而用蘇州彈詞的形式演繹出來又別有一番味道。
在《曲藝藝術》一課中,筆者用杭州的地方曲藝“小熱昏”——《阿六頭說新聞》的片頭曲作為導入,既生動,學生又熟悉,能很好的激發學生探究曲藝藝術的興趣。在課堂聽辨環節中,進行了這樣的設計:(1)欣賞蘇州彈詞片段,彈詞類;(2)欣賞東北二人轉片段,走唱類;(3)欣賞相聲片段,板誦類;(4)欣賞京韻大鼓片段,鼓詞類。通過這些曲藝片段的欣賞,讓學生判斷出屬于曲藝中的哪個分類?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很好的回答出來,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的。
教材的優化處理,充分挖掘文本感染點,營造情境代入點,把握學生情感線,激發情感延伸射線,提高課堂的參與性、互動性與實踐性?!肚囁囆g》課上,充分利用杭州的地方曲藝“小熱昏”——《阿六頭說新聞》的片頭曲作為導入,既生動,學生又熟悉,能很好的激發學生探究曲藝藝術的興趣;在課中,教師以敘事情境法,用故事情境打動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對歌詞進行分析,理解歌詞的情感處理,學生有了共鳴;最后運用朗誦激情法配上音樂,學生的思維被優美的語言和樂聲調動起來了,產生了仿佛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參與率高。
以情說理,音樂是最善于這方面的。例如在講解肖邦的《革命練習曲》時,用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導入,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肖邦創作《革命練習曲》的初衷,同樣都是戰斗檄文,不同的是一個用文字,而另一個用音樂的形式呈現,學生的愛國情緒也能很快的得到升華。在介紹國粹京劇時,從中國戲曲的最早雛形——百戲引入,再到京劇形成的大致時間:1790年,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國粹藝術的源遠流長,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讓學生通過音樂課堂,正真做到德育滲透打動人。
在高一年級的音樂評價體系中加入學生的特長展示環節。學生經過音樂課堂的興趣激發,在展演環節中涌現出如歌詞歌曲創作、聲樂、器樂、舞蹈、相聲、小品、魔術等多種不同題材形式的作品。不少學生參加在市區級各類音樂比賽,獲得多項獎項。例如13裝飾4班的張某某同學,她當時入校時是不喜歡畫畫的,外形條件也不佳,學習積極性不高,人比較自卑,但通過音樂課,充分發揮她嗓音佳、音準好的優勢,讓她在校級歌詠比賽中脫穎而出,使她找到了自信心。在校學習的三年中,張某某同學從校級冠軍開始,一步步到區級冠軍,再到市級最受喜愛歌手,最后拿到國家級歌詠比賽冠軍。在她畢業進入大學后,在大學歌詠比賽中也是榮獲冠軍稱號。事實證明,音樂的德育滲透改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