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嵐,董 薛
(1.濟南市機關醫院,山東 濟南250012;2.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山東 濟南250022)
原發性痛經指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腰酸等癥狀,且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一類婦科疾病。臍療作為我國傳統外治法,近年來廣泛應用于痛經的治療且療效滿意[1]。藏醫藥學屬于傳統醫學,與傳統中藥相比,藥效更強,更適合外用。目前應用藏藥進行臍療在國內醫學領域的研究尚屬空白,筆者采用隔藏藥灸臍法治療3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2018年濟南市機關醫院收治的3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年齡21~2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3年;初潮年齡12~13歲。
1.2 納入標準 符合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2];年齡16~35歲;月經周期規律[(28±7)d];視覺模擬評分(VAS)≥4分;接受本療法前1個月經周期未接受其他治療。
1.3 排除標準 孕期、哺乳期女性;經婦科及B超檢查,屬繼發性痛經者;已接受其他治療或可影響本研究的效應指標檢測者。
采用隔藏藥灸臍法治療。藥物組成:檀香30 g,沉香30 g,檉柳30 g,毛訶子30 g,肉桂10 g,西紅花30 g,光明鹽10 g,蓽苃10 g,藏木香10 g,大托葉云實30 g,短穗兔耳草30 g。制作方法:以上藥物超微粉碎,混合后密封備用。操作方法:將艾絨搓成2 cm×2 cm的圓錐形艾炷,取面粉以水調和,做成面碗狀(高2 cm,直徑8 cm),面碗中間孔略與患者臍孔相當。患者仰臥,放置面碗于臍上,取藥末填滿藥孔并壓實,將艾炷置于藥末上,連續施灸6~8壯,1.5~2 h;灸后將藥末封于臍中,1 d后自行揭下。每次月經來潮前7 d開始,每3日治療1次,直至月經來潮。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下腹疼痛消失;有效:下腹疼痛基本消失;無效:下腹疼痛無改善。
3.2 結果 治愈28例,有效2例,無效0例,治愈率為93.3%。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隔藥灸臍的作用機制主要有3個方面。①穴位的作用:中醫認為臍即神闕,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聚之海,臍可通過任、督、沖、帶聯絡全身經絡及五臟六腑。現代解剖學發現,臍部皮膚菲薄且有豐富的微循環和靜脈網,藥物極易穿透臍部皮膚擴散到靜脈網或腹下動脈分支進入體循環[3]。②艾灸的作用:艾灸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痛經的癥狀。現代研究發現,艾灸時產生的近紅外輻射有較高的穿透能力,通過經絡傳熱和神經傳遞對盆腔臟器產生熱效應,改善微循環、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4]。③藥物的作用:臍療用藥因“香氣易透”,故多以“氣味俱厚”者為佳,藏藥氣味濃烈且藥效較中藥更強,故更適宜臍部外用。筆者選用藥物組成中,檀香、沉香行氣溫中止痛;檉柳清熱解毒;毛訶子收斂養血;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西紅花活血化瘀,涼血解毒,解郁安神;光明鹽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藏木香健脾和胃,調氣解郁,止痛;大托葉云實溫腎散寒;短穗兔耳草降壓調經。諸藥合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溫腎固本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痛經導致的腹痛、惡心、嘔吐、腰痛等臨床癥狀[5]。
綜上所述,選取藏醫藥中治療痛經的經典處方進行改良,隔藏藥灸臍治療原發性痛經,將藏藥與臍療技術結合,突破了現有臨床記載的臍療藥物組合,首創隔藏藥灸臍治療疾病,效果顯著,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易于推廣,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隔藏藥灸臍在國內的研究尚屬空白,但本研究統計的病例數目較少,今后尚需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結合藏醫藥藥理學研究對隔藏藥灸臍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機制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