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潤花,郝曉麗
(山西省汾陽市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032200)
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被廣泛應用于腫瘤化療、中長期靜脈輸液、外周靜脈穿刺困難等患者[1]。隨著科技的發展,穿刺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從傳統穿刺到塞丁格穿刺,再到B超引導下塞丁格穿刺,雖顯著提高了置管成功率,但無論何種穿刺方式,PICC導管頭端總有未達最佳位置的情況,需要多次調整導管位置,給患者帶來壓力及不便。本研究采用一站式PICC置管(即在DSA監控下,超聲引導加塞丁格穿刺置管),旨在提高PICC置管成功的導管頭端達到最佳位置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9月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160例,按照置管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對照組男46例,女34例;年齡16~83歲,平均41.6歲;文化程度:小學20例,中專至本科60例;食管癌16例,肺癌28例,胃癌17例,乳腺癌9例,卵巢癌10例;置管靜脈選擇:75例選擇貴要靜脈,2例選擇肱靜脈,3例選擇肘正中靜脈。觀察組男44例,女36例;年齡19~76歲,平均44.5歲;文化程度:小學23例,中專至本科57例;食管癌14例,肺癌30例,胃癌15例,乳腺癌12例,卵巢癌6例,宮頸癌3例;置管靜脈選擇:75例選擇貴要靜脈,5例選擇肱靜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種類及置管靜脈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簽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書;置管完畢均拍攝X線片;意識清楚,自愿接受留置PICC導管,并能正常交流者。
1.3 排除標準 在床旁拍攝X線片確定PICC導管位置的患者;意識不清楚無法交流者;依從性差者。
1.4 應用材料 三向瓣膜式單腔PICC導管(美國巴德公司),規格4 Fr,長度60 cm;B超儀(L741,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SA血管照影機(MH-200,日本島津)。
兩組患者均由具有PICC置管資質的同一操作者進行置管,均向患者及家屬宣教置管的目的、操作過程、費用、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對照組 采用超聲引導加塞丁格穿刺進行置管,即將選好的血管影像固定在超聲屏幕的中央,左手固定好探頭,右手取穿刺針,操作者邊看超聲顯示邊進行穿刺,當超聲顯示器上出現一白色亮點,血液從針尾處流出,表明穿刺針已進入血管,然后固定穿刺針保持不動,緩慢移開探頭,接著送入導絲,通過插管鞘,按照體表預留置的長度送入PICC導管。置管成功后拍攝X線片,PICC導管頭端未達最佳位置者重新調整。
2.2 觀察組 在DSA監控下,超聲引導加塞丁格穿刺進行置管,即患者平臥于DSA造影機上,穿刺置管方法同對照組,但整個送管過程均在DSA監控下完成。置管成功后拍攝X線片,PICC導管頭端未達最佳位置者重新調整。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置管成功后的PICC導管頭端的位置情況,PICC導管頭端進入上腔靜脈中下1/3(第2~3肋間隙)為最佳位置。
3.2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患者PICC導管頭端位置比較(例)
PICC置管成功后,導管尖端位置分為最佳位置和尖端位置異常,PICC導管異位又分為導管走行異常和導管尖端位置異常[2],而PICC導管異位是引發各種導管相關并發癥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如靜脈炎、堵管、血栓、心律失常等[3]。自從B超引導加塞丁格穿刺技術的問世,導管走行于頸內靜脈異常的發生率明顯降低,但走行于腋靜脈、胸前支靜脈及位點異常是B超不能攻克的難題。文獻報道,采用腔內心電圖技術定位PICC導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遇到心電圖有異常P波的患者仍有所受限[4]。因此,探討一種既可以避免導管發生走行異常及頭端位置異常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顯示一站式PICC置管,就能達到上述要求。
按照PICC置管要求,頭端到達上腔靜脈中下1/3為最佳位置,調查數據顯示,在PICC導管置管過程中出現導管頭端異位的情況為6.68%~24.6%,從而縮短導管使用壽命,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為1%的異位,對患者來說就是100%的錯誤。導管頭端置入過淺,由于鎖骨下靜脈及上腔靜脈中上部的血流量較小,血流速度緩慢,不能短時間內稀釋化療藥物等,從而導致化學性靜脈炎的發生率增加;置入過深,甚至進入右心房,會出現一系列心悸、胸悶、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反應[6]。置管成功后,拍X線片定位,發現PICC導管異位尤其是走行異位,常需要多次調整導管,患者需往返病房與放射科之間,在增加壓力及不便的同時也增加了患者局部出血及感染的風險。而采用一站式置管成功后,導管頭端100%達到最佳位置,故無須拍攝X線片,可用手機采集圖像保留即可,在DSA監控下進行PICC置管,可直觀、動態觀察PICC導管的位置,簡單易行。其次,在DSA監控下穿刺置管,環境更無菌,更安全,穿刺者更能專心置管。文獻報道在DSA監控下進行難置性PICC置管,結果也表明提高了置管成功率[7]。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PICC導管頭端最佳位置47例,占比59%,而觀察組達100%(P<0.05),表明一站式PICC置管的優勢。
綜上所述,一站式PICC置管是一種安全、高效、精準的置管流程,無須拍攝X線片定位,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