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果然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湖南 衡陽421001)
心血管神經癥是指以心血管疾病有關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大多發生于中、青年,20~50歲較多見;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多見于更年期女性。臨床上沒有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這類患者主訴較多,而且多變,癥狀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可以表現為心悸、呼吸困難、心前區痛及失眠、多夢、焦慮、食欲不振、頭暈、耳鳴、多汗、手足發冷、雙手震顫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1]。筆者近年來運用撳針治療心血管神經癥患者3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及針灸按摩中心門診收治的32例診斷為心血管神經癥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例,女23例;年齡26~58歲,平均(41.4±6.1)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6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心臟病學》中心血管神經癥診斷標準[2]。患者有較多的心血管功能失調的癥狀,其中以呼吸困難、心悸、胸痛、乏力最為常見,這些癥狀的出現和加重與活動并無密切的關系,而與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相關,常同時存在神經癥(包括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與癥狀繁多相反,常常缺乏有意義的陽性體征;經全面系統的輔助檢查(甲狀腺功能、生化、心電圖、心臟彩超,部分患者經頸椎X片、動態心電圖、活動平板試驗、心得安試驗等)均未發現器質性心臟病及其他疾病的證據;排除各種急慢性器質性心臟病;同時與一些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疾病相鑒別,包括代謝性、神經性和呼吸系統等疾病。
32例患者均采用撳針治療,A組穴為內關、三陰交及期門,B組穴為心俞、肝俞及脾俞,交替選穴。操作方法:采用0.25 mm×1.3 mm華佗牌撳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板上有已貼好醫用膠布并消毒好的撳針50枚),穴位處皮膚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后,用鑷子從板上取下一枚撳針,對準穴位扎入皮膚,用醫用膠布按平并適度按壓穴位。詢問患者是否感覺刺痛難忍或妨礙肢體運動,如有則取出重新施術。每組穴位留針12~24 h,注意留針期間不要碰水。每日治療1次,連續6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治療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癥狀消失,隨訪2周以上不復發,或癥狀發作次數減少90%以上;有效:癥狀減輕或癥狀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上;無效:經癥狀無改善,或癥狀發作次數減少不足50%。
3.2 結果 32例患者,顯效13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87.5%。
臨床上心血管神經癥并不少見,此類患者在發病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失眠多夢、心悸、煩躁等癥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影響[3]。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可能與神經類型、環境因素和性格有關。當精神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或工作緊張、壓力太大,難以適應時可能導致發病。也有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對心臟病的認識,對疑似癥狀產生過度的憂慮而誘發本病[1]。
心血管神經癥根據患者主訴不同可歸屬中醫“心悸”“怔忡”“心痛”“郁病”等范疇。《靈樞·口問》云“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臨證指南醫案》提出:“情懷失暢,肝脾氣血多郁。”中醫認為,其病因主要為情志所傷,或傷及于肝,或傷及于脾,或傷及于心而發病。其病機主要為氣機郁滯,臟腑功能失調致肝郁脾抑、心氣耗損、神失所養。故本研究選取內關、三陰交及期門,心俞、肝俞及脾俞這兩組穴位。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交陰維脈;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且與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交會;期門屬足厥陰肝經,且為肝之募穴,并與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交會;心俞、肝俞及脾俞分別為心、肝、脾之背俞穴。兩組穴位交替應用,共奏理氣解郁、疏肝健脾、養心安神之效。
針灸治療心血管神經癥往往能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而且無明顯不良反應,顯示出整體治療的優勢[4]。但因為本病療程相對較長,很多患者對針刺引起的疼痛有恐懼心理。因此筆者嘗試運用撳針治療心血管神經癥。撳針屬于皮內針的一種,把它留埋在皮下,能給皮部以弱而較長時間的刺激,從而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5]。
本研究結果顯示,32例患者中,顯效13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87.5%,表明撳針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療效確切,且操作簡單方便,易為患者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