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銳輝,何玉青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佛山528200)
跖疣是由皮膚感染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增生性皮膚病,具有纏綿不愈、容易傳染、自覺疼痛、治療后復發率高等特點。臨床多采用液氮冷凍、激光切除等局部物理療法,但對于多發性、疣體較大的患者,采用液氮冷凍則難以徹底清除,又容易復發,采用激光切除則傷口多且深,術后容易感染,疼痛感明顯,行動不便,給患者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不便。筆者在臨床中運用中藥自擬消疣方浸泡治療多發性跖疣,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6月在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就診的多發性跖疣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3~66歲,平均25.7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2年。
1.2 納入診斷 ①臨床癥狀符合《皮膚性病學》中跖疣的診斷標準[1]:患者可自覺疼痛,也有些患者無不適感覺;皮損為圓形的角質增生,周圍有增厚的角質環環繞,剝脫其表面的角質層,可見疏松角質軟芯,在其中間可見由于毛細血管破裂血液外滲凝固而形成的散在小黑點;好發于足底、足跟、跖骨頭或跖間等摩擦及受壓處。②皮損數目3個及以上。③足部無外傷、感染、潰瘍等不適宜藥水浸泡的情況。
56例患者均給予自擬方消疣方治療。組成:大青葉15 g,山豆根15 g,薏苡仁20 g,木賊15 g,木蝴蝶15 g,馬齒莧20 g,五味子10 g,百部10 g,威靈仙10 g。每日1劑,水煎30 min后取汁并放至40℃左右,浸泡患部30 min,療程2~8周。復診時觀察疣體情況,并隨訪1個月。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疣體全部脫落,無新生疣體,恢復正常皮膚;好轉:疣體消退30%及以上或有新生疣體;無效:疣體消退30%以下或者疣體較前增大增多;復發:隨訪期內有新生疣體出現。
3.2 結果 56例患者,痊愈21例(37.50%),好轉29例(51.79%),無效6例(10.71%),總有效率為89.29%。痊愈患者隨訪1個月均未復發。
跖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病毒性皮膚贅生物,好發于足部受摩擦及壓迫部位,雖然跖疣有一定自愈的可能性,但因其自愈率低,且極易自體播散,從而形成多發性跖疣,故發現跖疣時應及時予以治療以防擴散。目前,臨床對于跖疣的治療一般不采用系統治療,多使用局部物理治療,如采用激光切除、冷凍及電灼除等方法,雖然物理治療具有操作簡便、祛除效果好等優點,但也具有創傷性、愈合時間長、容易繼發性感染、復發率較高、容易遺留瘢痕等不足[2]。對于數目少且疣體較小的跖疣,局部物理是首選方案,但對于多發性跖疣,如使用物理治療,則會遺留較多傷口,護理麻煩,容易繼發感染,且術后疼痛明顯,行動不便,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有較大影響,所以一般不采用局部物理治療。
中醫又稱跖疣為“足瘊”“疣目”等,中醫認為該病多由肝經血燥,血不養筋,筋氣不榮而復感風熱邪毒凝聚肌膚導致,故治療應以疏風清熱、祛濕散結為原則[3]。本方中木賊、百部疏風散熱;大青葉、山豆根、馬齒莧清熱解毒,對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薏苡仁健脾祛濕,與五味子均具有免疫調節和抗病毒作用;木蝴蝶斂創生肌;威靈仙祛風除濕;全方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之功效。研究顯示,人乳頭瘤病毒對高熱療法比冷凍療法更加敏感,其機制可能為局部溫熱刺激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局部免疫應答反應,增加皮膚組織對病毒的抵抗力,從而使疣體消退和脫落[4]。所以使用溫熱的藥液浸泡患處,具有全面覆蓋的優勢,也能同時治療某些細小難以發現的疣體及病毒的亞臨床感染。本研究中10歲以下患者有9例,由于兒童依從性較差,對于兒童患者的治療是一個難題,但中藥浸泡因其無創傷、無疼痛的特點,患兒大多可以接受,依從性較高,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部分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中藥浸泡,疣體雖有所好轉但沒有完全脫落或癥狀無改善,繼而采用激光治療。筆者在做激光治療時發現,相對于直接激光治療患者,經中藥浸泡治療一段時間再行激光治療者,其疣體與正常皮膚粘連更少,邊界更加清楚,出血量更少,也更容易脫落,復發率也更低。
綜上所述,筆者臨床運用自擬消疣方治療多發性跖疣,具有無創傷性、無疼痛、效果顯著、無毒副作用、復發率低的特點,特別適用于多發性跖疣及依從性較差者。即使疣體未能完全脫落,繼而采用激光治療,相對于直接采用激光治療者也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故撰文以饗同行,但本研究只是臨床經驗總結及療效觀察,存在病例數較少、作用機制不明等缺陷,日后還需進行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