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燕,曹 玉,沈 雁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上海200437)
小兒蟲咬皮炎指小兒被蚊蟲(蚊、臭蟲、蚤、螨、飛蠓等)叮咬后,局部出現紅腫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皮損可見丘疹、風團、水腫性紅斑、水皰、丘皰疹等,中間可見刺吮點,是夏季常見的兒童皮膚病證。可發(fā)生于全身各個部位,癥狀以皮膚瘙癢最為多見。
在民間,尤其是薄荷種植較多的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區(qū),人們常用薄荷葉汁治療蟲咬皮炎。筆者今年夏季親自為17個月齡小兒試用,發(fā)現薄荷葉汁對蚊蟲叮咬有奇特的療效。鑒于應用薄荷葉汁治療蟲咬皮炎的案例臨床還未見報道,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廣其在民間的應用,筆者現簡要介紹如下。
筆者發(fā)現薄荷汁可用于治療蟲咬皮炎后,遇小兒被蚊蟲叮咬,就立即從盆栽種植的薄荷中摘3~5片新鮮葉子,碾碎搗汁,將汁液均勻涂抹在蚊蟲叮咬處,在處理及時的情況下,先涂抹1次,間隔20 min后,再次涂抹,2次后即可止癢,當日涂抹3~4次后患處腫脹明顯緩解,2 d后即可痊愈,不會留下任何瘢痕。此方法方便、價廉、快速、效果好、易于接受,尤其適用于過敏性皮膚。
中醫(yī)認為,蟲咬皮炎最常見的證候是熱毒蘊結證,常表現為蟲咬處瘙癢、紅腫熱痛等。若邪毒較盛,撓破后出血,毒邪深入機體,嚴重者可見紫斑,甚至局部膿皰、全身發(fā)熱等癥狀。針對熱毒蘊結證,治療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本草經疏》載:“薄荷,辛多于苦而無毒。”辛合肺,肺外合皮毛,主氣,司呼吸,為陽臟也。《本草求真》言:“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薄荷味辛,性涼,無毒,歸肺、肝經,根莖和葉子富含揮發(fā)油,故能聞到清涼香味,具有疏風散熱作用,故可治療皮膚風疹瘙癢、麻疹不透等癥,對癰、疽、疥、癬、漆瘡也具有很好的療效。朱金鑄[1]用新鮮或曬干的薄荷枝葉泡洗治療紅痱,療效滿意,于海艷[2]認為茵陳、薄荷對皮膚瘙癢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張偉[3]采用鮮白術、鮮薄荷、鮮蘆薈、鮮吊蘭葉治療蚊蟲叮咬引起的奇癢。研究發(fā)現,薄荷可興奮中樞神經,促進腺體分泌,具有消炎作用;刺激神經末梢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反射性地使深部組織血管收縮而產生止痛、止癢作用;對神經末梢亦有抑制和麻痹的作用。藥理學研究表明,薄荷中所含揮發(fā)成分(薄荷油)和非揮發(fā)性成分(主要包括黃酮類、酚酸類、醌類、三萜類等)具有顯著的抑菌、抗炎及消腫、軟化組織等生物活性[4],與其疏風清熱、解毒止癢功效相符。因此,結合古籍記載、現代研究及小兒臨證用藥效果,筆者認為薄荷葉汁具有消炎、抗菌、脫敏、止癢作用,治療蚊蟲叮咬效果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