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永婷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408300)
扁平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因感染人乳頭瘤病毒而發,與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有關,好發于青少年的顏面,手背,前臂;典型皮損為針頭至黃豆大小圓形或者不規則形態扁平丘疹,呈膚色或不同程度褐色,有一定自限性,病程緩慢,有時可自愈消退,也有經年不退者,一般沒有明顯的自覺不適,偶爾伴有瘙癢感。扁平疣一直是現代醫學診斷容易、治療難的疾病,而中醫在此病的治療上則更具優勢。筆者臨床上運用中醫治療該病,多獲滿意療效,茲舉驗案1例。
患者,男,23歲,2018年6月23日初診。主訴:面部扁平丘疹反復2年。1年前曾在浙江某醫院皮膚科就診,外涂重組人干擾素注射液(具體藥物類別不詳),數日后出現明顯瘙癢,自覺不適,棄治,扁平丘疹逐漸增密,遂來診。刻下癥:形體偏瘦,全面部密集分布綠豆至黃豆大小扁平淡紅色丘疹,表面尚光滑,無瘙癢感及其他不適。雙唇干,稍呈暗紅,舌淡紅,苔薄白潤,脈細滑。西醫診斷:扁平疣。中醫診斷:扁瘊,氣陰兩虛、痰濕瘀結證。處方:四川新綠藥免煎顆粒。組成:桂枝12 g,赤芍10 g,細辛6 g,葛根12 g,黃芪15 g,川芎6 g,當歸10 g,南沙參15 g,生甘草6 g,麩炒白術15 g,桑葉10 g,敗醬草30 g,香附10 g,炒薏苡仁15 g,馬齒莧30 g,牡蠣15 g,5劑。每日1劑,開水沖化,分3次餐后半小時溫服。告知患者,服藥后面部會出現明顯瘙癢,皮疹會更加紅或者同時增多,囑其切勿擔憂。
2018年6月30日二診:訴面部丘疹變薄,但瘙癢明顯,且疹色較前顯著發紅,告知患者此象為藥物顯效之征,囑繼續服藥。勿擔憂。于前方稍作調整,去五味子,加生山楂15 g,升麻6 g,煅牡蠣15 g(先煎),赤芍12 g,葛根減至10 g,麩炒白術減至6 g,余藥守量,涼血活血,5劑。
2018年7月17日三診:面疹全退,僅留淺褐色點狀色素沉著,患者訴服完二診處方第2劑面部皮疹突然完全消退,令其欣喜又難以置信。因近日外感,咽干頭暈,食欲不佳,要求筆者再處一方鞏固療效。遂處方:板藍根15 g,薄荷9 g,桑葉12 g,桂枝12 g,南沙參15 g,赤芍10 g,白芍10g,麩炒白術10 g,生甘草6 g,當歸6 g,川芎3 g,香附6 g,升麻6 g,葛根10 g,生山楂10 g,黃芪15 g,車前子12 g,5劑。近期隨訪,未復發。
按語:根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四診合參,中醫診斷為扁瘊,屬于現代醫學之“扁平疣”。現代醫學治療采取局部外治為主,冷凍、激光等燒除,化學性腐蝕、光動力治療,配合肌內注射或者口服免疫調節劑等,但都不能解決復發快的難題。筆者導師艾儒棣教授認為扁平疣的皮損特殊,并非純陰或純陽之證,乃半陰半陽之證,治療應適當予辛溫之品,以助邪氣疏散,此為透陰轉陽之法的妙用。筆者認為,扁平疣長久伏于肌表難消,乃正氣不足,與邪僵持,進退兩難之象,故為半表(陰)半里(陽)之證,病在肝、脾、肺。因衛外不固,感染疫疣之毒,素體肝熱盛者邪從熱化;脾虛者從濕化,郁于肌表而發為扁瘊;色紅有癢者乃瘀熱,為陽余之證;色淺不癢者乃寒濕瘀結,屬陰余之證;亦有色暗無癢,乃痰濕瘀結者,寒熱錯雜證。本案中患者初診之時,筆者以桂枝、細辛之辛溫通陽,振奮正氣;桑葉、葛根疏風清熱,引邪外出,寓透陰轉陽之意;佐南沙參、白術、黃芪、甘草、赤芍、當歸、川芎、香附益氣陰,活氣血,化瘀結;山楂、敗醬草、薏苡仁、馬齒莧、牡蠣活血利濕、醒脾化痰而軟堅。全方共奏益氣扶正、行氣補血、活血利濕、化痰軟堅、透邪外出之功。二診時患者疹薄有癢而色紅,乃病邪由陰轉陽,將愈之征;故將處方稍作增減,重用活血軟堅之赤芍、生山楂、牡蠣,載邪通行外出,增升麻以助清透之力,祛邪外出。果然服盡第2劑,便疹退全無。三診之時,患者新感外邪,但面疹未再發,故仍宗前方之意,予益氣固表,活血利濕,兼顧清宣透邪,表里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