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琳,左艷麗,王佩佩,指導老師:賈孟輝
(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銀川750001;2.寧夏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寧夏銀川750001)
賈孟輝教授是寧夏第2批名老中醫,為銀川市首屆“鳳城名醫”,從事中醫內科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30余年,論治疑難雜癥理論獨特,經驗豐富。筆者每周跟師學習,深感榮幸,現述其運用“十一臟皆取決于膽”的思想心得治療腹瀉驗案1則于下。
患者,女,22歲,2018年8月6日初診。患者自訴因飲食不宜導致晨起后出現腹瀉,至來診前瀉下10余次,呈稀水樣,腹痛,不欲食,無惡心嘔吐,查其舌淡胖,邊齒痕,苔薄白膩,脈滑。賈孟輝教授即請其脫去鞋襪,取兩足臨泣以0.30 mm×40 mm針灸針刺之,得氣后以捻轉補法,徐徐得氣,施針1 min患者腹痛頓減,留針20 min后出針,并予中藥湯劑3劑以調節。具體方藥如下。桂枝12 g,干姜9 g,白芍12 g,茯苓12 g,當歸10 g,金銀花9 g,高良姜9 g,炙甘草9 g,麩炒山藥15 g,鹽車前子10 g,廣藿香9 g,佩蘭9 g,制烏梅9 g,連翹9 g,檳榔9 g,炒山楂9 g,炒六神曲9 g,炒麥芽9 g,浮小麥9 g,3劑。水煎服,分2次飯后溫服。
按語:“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膽者,相火也,相火在位,則元氣充足,因火為一身之氣之原動力也。患者飲食失節,傷于脾胃,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調,小腸分清泌濁及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而發本病,又有“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故而取之膽經足臨泣或地五會兩穴以治之。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之輸穴。《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注為輸。”《靈樞·順氣》記載:“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意指此穴可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時作時止的癥狀。該患者因飲食不節而致腹瀉,欲瀉時腹痛甚,故取此穴治之,以緩其痛;脾胃功能紊亂,瀉稀水樣便,舌淡胖,邊齒痕,辨為脾陽虛;苔薄白膩,脈滑,辨為水濕內停;故予溫中補虛、理氣利濕兼消食和胃之劑予以調理,促其病愈。
“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出自《素問·六節藏象論》。李中梓在《內經知要》中注“五臟六腑,其為十一臟,何以皆取決于膽乎?膽為奇恒之府,通全體之陰陽,況膽為春升之令,萬物之生長化收藏,普于此托初察命也。”元·滑壽認為:“膽者,中正之官,而其經為少陽。少陽相火也,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居中,火獨游行于其間,故曰取決于膽云。”明·萬全認為:“相火者,行君火之令者也。所以流行變化,生長萬物者,皆相火主之也。在人之身,心為相火,膽與三焦為相火,故經云十一臟皆取決于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言:“膽,屬木,為少陽相火,發生萬物,為決斷之官,十一臟之主。”李經緯、鄧鐵濤在《中醫大辭典》載:“君火與相火相互配合,以溫養臟腑,推動人體的功能活動。一般認為,肝、膽、腎、三焦均內寄相火,而其根源則在命門。”足臨泣本穴物質實為丘墟所傳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水濕風氣化雨而冷降,其氣血的運行變化猶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此名。丘墟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也會向外部輸出,從而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征,故其屬木。該患者脾胃受戕,三焦運化失常,責之于膽時則相火失位,元氣虛乏,故取本穴以運化風氣,冷降水濕。
師之辨證思路方法皆為其所學之精妙運用,其一針而止患者之痛,為臨床思想之精華展現,吾當常常跟隨以學之,并思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