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艷艷,邢奧靜,樊小闖,劉群霞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表現為患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患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甚者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因周圍性面癱外表病證明顯,不僅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對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創傷。雖然大量的臨床研究已證實針灸療法在周圍性面癱治療中發揮不可取代的作用[1],然當今醫學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細節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故本文從治療方法、時機、程度3個方面對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現狀進行總結評價。
中醫認為面癱多由脈絡空虛,風邪入中,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面部筋脈失養而致。西醫認為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可導致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神經缺血、水腫出現面肌癱瘓。采用針灸治療可祛風通絡,疏調經筋,恢復面部經絡功能。
王桂玲等[2]運用針刺配合火針治療28例面癱患者,總有效率為97.7%,療效優于僅用針刺的對照組。夏鈞[3]根據發病時間長短選用淺刺或透刺配合電針、TDP燈照射,外加中藥浸酒內服治療周圍性面癱86例,有效率高達98.84%。王陶等[4]指出楊駿教授治療頑固性面癱多采用淺透刺法,太陽淺透絲竹空、四白,陽白淺透魚腰,地倉淺透刺四白、顴髎、頰車,可促進多經絡氣血運行,面部筋脈得以濡養,進而加快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李悅[5]將162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溫針灸組、電針組、溫針灸聯合電針組,采用 House-Brackmann(H-B)量表計分法評價患者面神經功能并觀察3組臨床療效,結果表明,聯合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溫針灸組和電針組(P<0.05)。王瓊芬等[6]治療98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組采用透刺經筋法結合穴位注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92%,對照組單純采用透刺經筋法的總有效率為83.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所謂“效因時而變,穴因人而異,刺因證而定,針因病而效”,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因癥、因時、因人進行辨證分型,根據證型,嘗試將針灸治療與其他不同的治療方法聯合應用,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這需要廣大醫者不斷的探索與研究。
治療時機應該是當下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爭論最為激烈的議題。大部分學者依據面癱的發病時間對面癱的病程進行區分,但在具體時間限定上分法不一,如朱春華等[7]將面癱病程分為3期:發展期為發病后1~7 d;靜止期為發病后7~20 d;恢復期為發病20 d后。楊連松等[8]認為此病發病7 d以內為急性期,發病7 d至1個月為恢復期,發病1個月以后為后遺癥期。周春杰等[9]根據病程將面癱發病后1~7 d定為急性期,發病后8~15 d定為靜止期,發病16 d至3個月定為恢復期,3個月以上定為后遺癥期。
以上分期說法雖不同,但實質大致相當。目前大家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于:應該在周圍性面癱發病后(1~7 d)立即介入治療,還是等病情稍微穩定后(7~20 d)進行治療。朱春華等[7]認為發病后7~20 d是針灸治療本病的最佳階段。因為發病后1周正氣與邪氣在斗爭時期,該階段經脈空虛,正氣力量薄弱,局部取穴易耗傷正氣,不利于患者的恢復。位孟元等[10]認為在面神經麻痹急性期,神經還處在急性炎癥水腫時期,用電針連續刺激,會加重神經組織水腫和面神經的損傷。然而有醫家持不同的觀點,認為愈早采用針灸治療面癱,效果愈好。何聰[11]觀察針灸治療急性期周圍性癱的療效,發現患者早日接受針灸治療可提高痊愈率。李國臣[12]臨床研究發現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是針刺治療的較佳時機。鄭暉等[13]查閱2001—2007年針灸治療面癱的有關文獻,研究發現早期用針灸治療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復,提高治療效果。
《靈樞·衛氣失常》云:“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少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中醫治病關鍵在于辨證施治,無論病在什么“期”,只要辨證精確,治療方法適宜,疾病就會痊愈[14]。黃秀蘭等[15]臨床觀察257例急性期(3 d以內)周圍性面癱患者,結果發現面癱患者盡早進針刺治療可以減短療程,提高總有效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治病的最佳病程時期只是提供一種治療思路,具體治療仍需辨證而治,切莫拘泥于固定的治病流程而忽視了醫者對患者病情的最初判斷。
《靈樞·經筋》曰:“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緩不勝收,故僻……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本病與太陽、陽明經筋相關,針刺選穴時采取遠近相結合的選穴原則,本病病位在面部,因手足陽明經循行于面部,取穴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近部隨證取穴以疏調局部經筋,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遠部取穴以祛風通絡為主,隨癥加減。然針刺或深或淺?或平或透?是否可加以電針?醫者各執一詞,未有定案。
王理明[14]認為面癱的病因為感受風邪,風邪多為實邪,在發展期,邪氣還在淺表,機體正氣尚可,此時要行重瀉手法祛邪,況且針灸為雙向調節,不會因及時辨證治療而出現矯枉過正的“抽搐現象”。吳建軍[16]認為周圍性面癱病位表淺,在絡脈、經筋和肌肉之間,針刺深度宜淺。彭易雨等[17]提出發展期采用電針能使受累的主要分支均產生興奮又不致損傷神經,增強肌纖維的收縮,促進新陳代謝和神經纖維的再生,使支配肌肉收縮的神經功能得到恢復。侯書偉等[18]則認為,因面癱初期需要的針灸治療量較小,而電針治療量較大,故本期無須用電針。馮蕾等[19]為了防止出現后遺癥提出了急性期時面部取穴不宜過多,手法要輕淺,不宜過重,不宜加用電針的觀點。
針刺過輕,恐病邪不祛;針刺過重,則憂正氣外泄。患者癥狀千千萬,怎可一概而論?尚需辨面癱類型,察病情輕重,明個體差異,而后可動,此則無往而不利。
針灸對于面癱的治療作用已得到認可,雖然還有很多爭議的地方,當然,這也和中醫標本兼治的治病思路有關,正是因為中醫對患者的病象了解的較為全面,繼而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病患樣本,而對不同的樣本進行統計分析時,很多因素和指標是無法準確呈現的,直接導致了各醫者針對看似同樣的事實分析卻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針灸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沒有固定的“最佳治療期”,只有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期;沒有固定的針刺深淺,只有適合病患的深淺;更沒有固定的針灸模式,只有不斷優化的治療方式。大道至簡,各醫者應潛心學問,對于公認的事情進行歸納總結,對于有分歧的地方加強溝通交流,將病案資源進行共享,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