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存
(中共棗莊市委黨校,277000)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是國家強盛的根基。習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我國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尤其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堅定不移地發展實體經濟,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既定方針和政策,但在實踐中人們經常對實體經濟的范疇還有不同的認識。筆者認為實體經濟的范疇包含兩個層面,狹義的實體經濟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內容、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的經濟活動,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建筑業。這一說法只包括所謂的物質生產部門,沒有包括占國民經濟比重更高的服務業,尤其是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產業。廣義的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涵蓋除金融和房地產之外的一二三產業。實體經濟不考慮納入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業,不具有自我擴張和衍生膨脹的特點,而與自然資源、勞動力、科技等要素的投入更為密切相關。無論是狹義的實體經濟,還是廣義的實體經濟,它的主體是工業,它的核心都是制造業。
與實體經濟相對的是虛擬經濟,成思危先生界定虛擬經濟為:“虛擬資本是以金融平臺為主要依托的各種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我們一般把金融和房地產納入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借助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發展也要以實體經濟所創造的物質條件為基礎,二者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虛擬經濟脫離為實體經濟服務,自我循環、自我發展,就會產生泡沫,泡沫中孕育著金融風險。
從一五規劃開始,中國規劃了工業建設的156個重大項目,幾乎是填補了我國解放前大部分工業的空白,涉及的領域包括機械、電子、冶金、石化、軍工、建材、鋼鐵等,我們現在絕大多數工業的基礎都是在那個時期打下的。1949年我國第一爐鋼水在鞍鋼第一煉鋼廠奔騰而出,到1978年我國的粗鋼產量3178萬噸,但鋼廠的生產流程結構和工藝裝備水平尚處于落后狀態。如今我國已連續23年鋼產量全球第一,并且占據世界份額的近半壁江山,我國成為是國際上少有的能夠自主設計、建設現代化鋼廠的國家,有能力集成設計和建設成套完整的現代化鋼鐵制造流程和裝備。1952年我國第一臺蒸汽機車研制成功,到1978年我國鐵路運營里程不足5萬公里,不到9000臺的火車機車中有8000臺是蒸汽機車,電力機車不足200臺,絕大多數火車時速只有40公里。如今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每天都在華夏大地上往來馳騁,我國僅高鐵里程就達2.5萬公里,占全球高鐵總里程的60%以上,我國擁有世界等級最高的京滬高鐵、世界單條運營里程最長高鐵京廣高鐵,從望塵莫及到跟跑、并跑再到領跑。1956年我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駛下一汽生產線,到1978年我國汽車年產14.9萬輛,如今中國汽車的產量和銷量已連續10年世界第一,2018年我國汽車產量達到2780萬輛,尤其是在未來汽車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新能源車領域,中國產銷穩居全球第一,全球份額超過45%。工業化使中國站起來、富起來,是我國改革開放后連續40多年高速發展的物質基礎。正是我國十幾億人參與的工業化,在改變著當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
同樣,我國要強起來也要靠實體經濟。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制造業從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邁進、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才是強起來的道路。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提出重振制造業、發展高技術產業搶占制高點的戰略轉型,引發全球諸大國競相重構經濟發展方式。美國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推出工業4.0,日本提出重振制造業,法國提出新工業法國,我國也于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規劃。各國都針對制造業出臺了各自的發展戰略,目標非常明確,都在爭搶制造業未來的制高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即信息化革命已經步入尾聲,在極短的時間內又要興起第四次工業革命,或者說新工業革命。人工智能、3D打印、量子信息、新材料、基因工程等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涌現。毫無疑問,誰能在這一輪科技革命中占得先機,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領先。但是,再好的技術也要變成人類能夠接受的產品,這些科技創新最終要和生產相結合,這個結合點就是制造業,所以制造業會成為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二者有天然的裙帶關系,科技創新的變革又會引發了全球制造業的大洗牌。從全球范圍來看,制造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也就是20%多點,但研發投入占總研發投入的70%左右,其創新專利占比也在70%左右,也就是說科技革命首先會體現在制造業上。
諸大國都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制造業,但全球市場份額就這么多,誰也不愿看到別人領先或超越,這就會導致在高科技領域,國際貿易中的保護主義會越來越多,這是當前國際貿易出現的新格局、新變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保持這種態勢。所以,在我國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必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制造業。
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國家,從外部是不可能把我們打垮的,我國建國以來遇到比貿易戰更大的挑戰有很多,也未能阻止我國不斷發展壯大,大國的最大風險永遠是在內部。正像習總書記所言,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要堅持底線思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經濟領域的重大風險主要是金融風險,金融風險主要體現在企業債務過高和利潤偏低的債務風險,以及經濟脫實向虛的風險。實體經濟持續低迷,而以金融、房地產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反而在虛假繁榮、不斷滋生泡沫。解決脫實向虛的問題,加強金融監管,治理金融和房地產只是治標之策,做強實體經濟才是治本之策。
上市公司年報顯示,2018年工商銀行對制造業貸款壞賬率為5.76%,而對房地產貸款壞賬率為1.66%;建設銀行對制造業貸款壞賬率為7.27%,而對房地產貸款壞賬率為1.67%。人們在責難金融部門不服務實體經濟時,常常忽略了實體經濟中存在著越來越大的風險,金融機構規避這種風險也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在實體經濟回報率低、風險大的情況下,金融資本不敢進入實體經濟,大量的資本只能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玩自我增值的游戲。脫實向虛的根源還是實體經濟本身發展的不行。要引導資金回流至實體經濟,關鍵還在于實體經濟本身的健康發展。所以,在控制金融風險的過程中,風險防范的工作不能單純地盯在金融系統內部,加強金融監管目標,做強實體經濟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