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琦,黃美諍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貴陽 550018)
本次調查對象涉及到貴州省五所師范院校的21個不同文理科專業,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123份,回收有效問卷103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18%,從性別占比來看,分別為男生240份,占23.3%,女生790份,占76.7%;從學科類別占比來看,分別為文科90.29%,理科9.71%;從專業類別占比來看,分別為師范類66.02%,非師范類33.98%。
本次調查首先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在校學習情況作了一個大致了解,以便為后期問題的分析找到基本依據。從家庭條件來看,城市只占8.74%,35.92%的同學是在縣城,高達54.34%的同學來自農村;從家庭教育負擔來看,半數以上家庭有2個以上就讀子女,有17.48%的家庭有3個和11.65%的家庭有4個就讀子女。通過調查可知,多數學生來自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村,并且多數家庭的教育支出很大,學生在校期間消費較保守。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上,多數學生的成績較優,半數同學成績排名在班級前30%,排名在后30%同學只占5.83%,其中56.32%的同學在學校、學院或班級里擔任學生干部職務;政治面貌上,13.6%的同學為中共(預備)黨員,43.69%的同學為入黨積極分子,如圖1所示;從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度來看,未參加任何實踐活動只占4.85%。其余都有參加與本專業有關的或由團委、社團組織的有關實踐活動;總體來說,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較好,他們在思想上和學習實踐中都積極努力,主動參與度很高。
圖1
在職業方向選擇項中,把就業目標放在考企事業單位同學占30.1%,想去往基層服務崗位進行鍛煉的同學占24.27%,選擇自由創業的同學僅占12.62%。“假如有創業的機會,如何打算”問題中存在半數的同學是有想過創業的,但是不知道如何著手準備,只有10.68%的同學創業項目正在進行中。對周圍同學創業所持態度中,48.54%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與其找不到好的就業機會還不如創業。有44.66%的同學對大學生創業持不贊成也不反對的意見,他們認為創業必須因人而異,如果具備創業條件的可以自主創業,如果不具備創業條件注定失敗的應該先找一個工作進行實踐鍛煉,等以后條件成熟了再考慮創業。還有6.8%的受訪者對大學生創業是持反對的意見,他們認為沒有資金和社會經驗,創業的話肯定要被騙上當。在自主創業的領域上,61.17%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拓展領域,22.33%的受訪者直接表示要在與所學專業一致的領域進行創業,還有10.68%的受訪者更傾向于選擇當下較為熱門的創業項目,只有5.83%的受訪者會完全選擇與本專業無關領域進行創業。可以看出,大家更喜歡在自己所學知識領域類進行創業,覺得這樣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點。
青年學生在對創業的認知上,認為其有著積極作用。對自身而言,在創業過程中認為可能由于各方面原因會堅持不下去的原因第一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導致創業的失敗,有61.17%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只具備一點獨立創業的能力,32.0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完全不具備創業能力,僅有6.8%的同學認為已完全具備獨立創業的能力。
在創業所需知識中,他們對營銷學、管理學、人際交往和創新思維方面的知識更感興趣,其次他們認為創業中會遇到有關法律、計算機操作甚至于外語口語等方面的問題都有必要進行學習。在創業中認為需具備的能力中,他們認為與人溝通的能力、團隊成員間協作能力和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另外,作為項目領導者的領導決策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抗壓抗挫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青年學生認為作為一名創業者,四方面的素質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第二是具有較強的創業知識背景,第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第四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
在對所上創新創業課教材是否與本專業創業方向相關上,80.58%的同學表示目前所用教材與所學專業有一定關聯,只有19.42%的同學認為教材內容與所學專業完全沒有關系。在鼓勵大學生創業采取的措施中,42.72%的同學認為學校可以在提供創業場地、設備和提升環境和服務上下功夫,在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上下功夫。在對本校師資滿意度上,22.33%的同學對任課教師很滿意,他們認為老師的授課水平高,能讓學生對創業相關知識有清楚的了解,64.08%的同學對任課教師是較為滿意的,他們認為老師能夠較為清晰的介紹相關知識,只有13.6%的同學對任課教師感到不滿意,他們認為老師的講課水平低,完全無法勝任此門課程的教學。
目前多數高校通過建立多類型的青年創業見習基地、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給成熟的創業項目提供小額貸款支持和對畢業生進行SYB等創業技能的培訓給學生提供創業條件,45.63%的同學表示自己聽過創業方面的專家講座,20.39%的同學已參加過創業方面的賽事,17.48%的同學參加過相關的創業技能培訓和聽過創業成功人士的報告。可以看出,各高校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下大力度的,同學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到創新創業知識的學習中,有關部門通過多種方式以促進學生創新創業技能的提高。但60.19%的同學卻感覺學校的創業氛圍不濃,甚至有13.59%的同學認為根本感覺不到任何的創業氛圍。
習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我們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這為高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事改企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也要緊跟時代步伐,把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放在核心位置,放在全校的發展基點上,才能在同類高校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3.1.1 使青年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創新創業活動能否有效得以開展和覆蓋與高校在各項活動中是否積極引導培育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大關系。青年學生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階段,只有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他們才有了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在就業創業中就能做出正確的抉擇,他們三觀的正確與否也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某投資人在選投大學生創業團隊時把“他們是否有遠大、正能量的價值觀”作為第一標準。
3.1.2 使青年學生在各類雙創比賽的實踐中增長創新創業本領
各種賽事的舉辦其實也是提高青年素質教育的途徑,目前有由共青團中央等單位每兩年組織舉辦的“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由教育部舉辦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等,每年參賽的人數和團隊都在大幅度增長,參加此類大賽是一種積累經驗的方式,能很好地提升青年學生創業熱情。高校團委應依托校內、校外各類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形式上通過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步驟上通過成立不同分支的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導師團,采取多維度對學生進行培訓和指導他們參賽成功。
3.1.3 使青年學生在學校多方面的關愛中投身創新創業學習
習主席的青年觀中體現在將“教育引導青年”轉變為“教育引導、服務維權”并重。高校應把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全部納入培養范圍,重點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業困難的學生進行幫扶,通過充分運用網絡平臺探索適合青年特點的創業服務模式,提供各種有利于學生增長實踐能力的各種職業培訓機會,將國家獎助學金、各類社會性質獎學金和求職就業的各項補貼更有效的投入到這部分學生手中。應采用各種方式方法幫助他們了解目前國家的創新創業環境,通過請專家、名師與創新創業活動學生交流互動,借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
3.2.1 制定符合校情的創新創業保障制度吸納青年教師
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為青年成長成才和創新創業營造公平公正社會環境以不斷激發廣大青年的活力和創造力。科學規范保障制度的制定可以有效的保障這部分群體的利益,提供強有力的各方面支持并制文建規,讓創新創業參與者更能安心的進行教學或學習實踐。高校應建立切實可行的保障體制,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支持和幫助,充分給予信任和幫助,有力保障和良好條件的塑造為青年教師解決了許多后顧之憂,也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吸納更多有志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3.2.2 著力培養青年創新創業導師團隊
習總書記提出讓有創新夢想的人能夠心無旁騖、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創新事業中高校重點培養年輕有為的創業導師團隊,團隊承擔創新創業普及型教育培訓和對個別學生進行單獨輔導的工作,也應關心教師心理,保障基本權利,提高基本福利待遇,使他們被足夠尊重、愛戴,這樣也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師加入到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