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芳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永州 425100)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技術型及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及高職院校辦學層次的提升,高職教育逐漸被社會所接受、認可,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教師自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長期以來,社會更多地關注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但對于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很少,特別是對高職院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就更少了。實際上,女教師在兼顧工作的同時還要花費大量精力在家庭與小孩上,因而她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特別是70后、80后教師群體,她們當中不少人已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可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許多女教師又重新進入“生小孩、帶小孩”模式,不少教師在妊娠期得過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因而她們承受著來自身體、工作及家庭的多重壓力。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教師們的體力與精力已大不如前,加上她們所處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境況,她們中不少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適,有的女教師還患上了產后抑郁癥,可見,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覷。
高職院校教師這一行業的特殊性不僅要求傳道授業解惑,同時還要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高職學生整體素質較本科院校學生的素質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學生的管理上存在較大的難度,在教育教學上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加之地方高職院校自身的境況,因而在學生管理及教育教學上,職業院校的女教師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女輔導員更是壓力山大。
兩年來,本課題組成員對永州市兩所高職院校的女教師進行了調查與追蹤,調查顯示地方高職院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以下特征:
(1)情緒化反應較為突出。年齡在32-45歲之間生完“二胎”的女教師們,情緒反應更為強烈,人格特征表現為易焦慮與擔憂,情緒易波動,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歇斯底里、不理智的行為。可見,她們身上已表現出較明顯的心理不適問題。
(2)工作與生活壓力山大。“忙碌”已成為女教師的“共識”,教學任務重、學生管理方面的瑣事多,難度大,回到家里還有不少家務事需要處理,這些將帶給女教師強烈的生活緊迫感及壓力感,很多時候她們會感到力不從心。
(3)缺乏宣泄渠道,不良情緒難以及時排解。在訪談中發現,90%以上的女教師認為:由于工作忙,疏于與家人溝通與交流,而一有空余時間,就會把時間花費在手機上與電腦上(備課、學習),因而當心理不暢快、煩躁或郁悶時,很多時候她們會礙于情面選擇沉默,更不會去尋求專業人士的指導。時間一長,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排解,就會造成心理不健康的狀況。
地方高職院校女教師呈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不是個體問題,它具有一定的區域性與社會性,要想緩解這一問題,根據心理環境論,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緩解:營造和諧輕松的校園支持環境、掌握有效的自我心理調節策略和構建可行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
職業院校雖沒有升學壓力,但學生管理難度大,因此,職業院校要努力營造一個和諧輕松的校園環境:一是在校園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輕松愉悅的文體活動,特別是女教師擅長的活動。比如開展唱歌、跳舞、牌類游戲活動或成立各種興趣愛好協會,以此來豐富教師的課余文化生活,在校園內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校園氛圍。二是制定全面又有區別性的教師培養方案,給予女教師更加自然、愜意的發展空間。據走訪了解,永州市的兩所職業院校,輔導員絕大多數是女教師,其所占比例為75%,而輔導員工作是一項既繁重又細碎的工作,因而眾多女教師常自嘲為“女漢子”。如果學校在一些政策上不給予她們更多的支持與關心,她們難免心理失衡,時間一長,不僅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還會產生心理問題。另外,現今職業院校的職稱評聘壓力很大,據了解有的學校,教師要晉升職稱,除了要完成較高的工作量外,課余還要參加市、省、國家級的信息化比賽,教師如沒有參賽經歷,在職稱評定上將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取消其參評資格,學校的這些規定無形中給那些奔走于“學校與家庭”的女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而,作為地方職業院校,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及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分層次、分階段進行人才培養,甚至學校應給予女教師更多的工作靈活度和自主權,提供更多職前和職中訓練等。三是開設針對教職員工的心理講座和個體咨詢等活動,學校還可以設立“教師心理咨詢室”,特別是在女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在自愿情況下為她們建立心理健康檢測檔案,為需要心理輔導的女教師進行定期心理輔導。通過這一系列舉措,為女教師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外部環境。
環境只是影響女教師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真正起決定性的因素是自身原因。所以,要想改善地方職業院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教師首先要了解并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學會一些調試心理問題的策略。
(1)女教師要明確自身的優劣勢,樹立客觀、自然的發展意識。女教師之間應少些攀比,多些欣賞;少些抱怨,多些坦然。對于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敗與失落,以一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樂觀心態處之,認識到這一點,就能細細體會工作及生活中的點滴快樂,就會擁有一份好心情。因而,對于工作及生活中的壓力,女教師不妨學會理性妥協,使自己始終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2)女教師要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調適策略。相比男教師,女教師更感性,情緒容易爆發,雖不穩定但易宣泄。因而,女教師的不良情緒可積極預防與適時調控。只要找準壓力源,合理調整負面情緒,女教師就能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內在環境。當然,情緒的管理或宣泄的方式很多種,包括:①借助物體宣泄。比如,可以撕幾張廢紙,邊撕邊在心里說出你的不開心或憤怒之事;可以到超市或者商場去購物;可以到KTV唱歌,在聲嘶力竭的吼唱中,宣泄心中的不痛快。②尋求傾訴的對象。靠近給你正能量的朋友,跟他們談談心,卸下“盔甲”,把你最真實的想法與感情表露出來,讓不良情緒得以自然宣泄,從而盡快釋放不良情緒。③轉移視角,尋找出口。當出現不良情緒時,應暫停手中的事務,靜一靜,放緩生活節奏;還可以換個環境,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發展興趣愛好,重拾自信。積極主動參加各種文體活動,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經常進行自我激勵與積極的心理暗示,鍛煉自己的毅力,提升自己的耐挫能力。另外,女教師可以到美容院進行專業的按摩,緩解精神上的壓力。當然,一張容光煥發、美麗的臉,不僅可以減輕倦怠心理,還讓女教師重拾自信。⑤學會心理求助。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成長中遇到困難與挫折在所難免,學會向專業人士求助,是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對每個人提出的新要求,要知道求助并不丟人。所以,當心理出現問題不能自我調適時,應主動尋求心理幫助,讓不良情緒及時得到釋放。
(3)構建可行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
社會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地方高職女教師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地方高職女教師由于歷史、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對自身地位和角色的定位缺乏一定的成就感和愉悅感。為此,社會各界應該踐行“尊師重道”的風尚,接納職業教育,不用低估了職業教育及教師。當然,近幾年,國家大力提倡發展職業教育,出臺了不少了優惠政策,在資金上給予了支持,職業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那些地處省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其發展迅速。而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而言,其發展相對緩慢,一是資源有限,生源受限,二是科技與交通的發達,選擇到地方職業院校就讀的學生相對較少,因而學校的生源受限,且招入的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學校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教師的地位也提不上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地方職業院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因此,國家教育部門在制定改革方案時要充分考慮職業院校教師的心理承受限度,建立科學的教師評估體系,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社會各界更應該接受職業教育,尊師重道,對于女教師要給予她們更多的理解與支持。作為學校,應努力為女教師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適當地減少女教師的工作時間,關心女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為女教師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心態環境,使她們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總之,地方職業院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社會、學校及教師們的重視,預防或調適這些心理問題需要三方共同努力。所以,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在還沒有嚴重影響教學之前,就得到合理有效的調整或干預。作為學校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建立教師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作為教師,自己在明確了解自己的生存現狀的基礎上,認真觀察生理及心理反應,及時進行自我調整,從而將正向、積極的思想情感不斷傳遞給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