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成
(長春大學,吉林長春 130000)
目前我國高校在校學生大多出生于90年代后期,00后的學生也已經開始進入大學,他們是在網絡的陪伴下長大的,互聯網是他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的飛速發展使得虛擬與現實的邊界不再清晰,思想和行為都受到網絡的重大影響。社會正從傳統走向全面信息的變革時代,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走向信息文明。探索網絡素養的培育途徑為離不開人這個核心,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網絡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連接在一起,因為人終究是核心因素。因此,如何在網絡時代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課題和新挑戰。
“網絡素養”的含義。網絡素養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在網絡時代這種能力包括個體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遵守網絡規范的能力和發展的能力,它體現了個體的網絡技術水平、思想意識狀態以及內在心理品質。
網絡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觀念,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網絡生活方式,由于網絡文化沖擊,國家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過去傳統的控制力變得薄弱。網絡空間下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良好的網絡素養是重大而艱巨的任務。互聯網的信息量非常大,有助于大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高綜合能力,同時網絡的娛樂內容也十分豐富,容易吸引青年學生的注意力,網絡的普及率在大學生中非常高,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都會產生深刻影響。網絡文明是網絡空間的進步狀態,是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現為較高的思想素養、道德修養、倫理精神和法制精神,以及所表現出來的規范的網絡行為。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特殊性,對大學生的影響巨大,良好的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成長成才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道德不能因此缺失。而網絡傳播更加迅捷,因此網絡文化更需要關注和引導,培育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提升網絡素養是關鍵。它對于社會文明和網絡文化的發展,以及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網絡素養是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應當具備的文明素質和道德素養,大學生是營造文明網絡的主力,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是網絡空間有序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存在著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信息辨別能力低、自律精神缺失、交際底線意識不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足等諸多問題,尤其是網絡用語粗俗、網絡經濟欺騙、網絡惡搞及色情暴力等現象突現。究其原因,是網絡的開放、自由、虛擬的特點所致,也是網絡安全制度不健全所致。同時,大學生的成長階段和特點也是出現不文現象的原因,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不到位也會引發各種網絡不文明現象的發生。
2.1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現狀
2.1.1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易被感情和網絡言論所左右,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網絡文明素養問題頻發。誠信缺失、對網絡語言文明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慎獨”精神、道德意志薄弱、缺少道德自律性、查探他人隱私、抄襲、發布虛假信息等現象,傳播淫穢、色情、暴力信息,侮辱誹謗他人,破壞他人名譽,甚至進行裸聊、詐騙、賭博、傳播邪教、發布虛假信息、攻擊網站等。
2.1.2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缺失的原因。第一,網絡環境有待進一步治理。第二,網絡文明素養專題教育的缺失,缺少系統的正面的引導。第三,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獨立性強、思維敏捷,經常對人或事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見解,但缺乏信息選擇與價值判斷能力。
2.2 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戰。網絡空間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成本低、信息來源廣的特點。大學生心理不夠成熟,還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很難自覺抵制網絡空間這種虛擬環境中的誘惑,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因此加強網絡監管,加強網絡素養的培育是必要的。大學生是網絡文明的受益者,但目前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缺乏系統完善的網絡管理觀念,在此條件下如果網絡技術如不能得到良好的應用,他們也難免遭受這柄雙刃劍的危害。網絡成癮,沉迷網絡游戲,陷入網絡貸款是網絡青年學生帶來負面影響的常見問題,甚至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加強預防,不斷探索并創新網絡素養培育的方式方法,尋求系統、完善并有效的教育引導方法。目前,網絡謠言迅速傳播、泛濫,侵害國家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權益。解決諸如此類問題,可以通過轉變管理思想、改善體制機制、提高自律意識及完善管理制度規范等方面,多管齊下,從不同角度結合實際,全面分析并解決網絡問題。
大學生網絡不文明現狀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需要全社會重視網絡文明建設,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對網絡的監管,營造文明的網絡空間,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培育網絡素養時,要堅持科學教育與隱性滲透相結合、網上與網下教育引導相結合的原則。
3.1 營造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完善網絡相關政策,加強網絡監管;加強校園網管理和監督,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途徑有多種,高校要積極探索培育網絡素養的途徑,通過課堂,也通過網上途徑進行網絡素養的培育,開展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和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以點及面從家長、寢室、班級及學校,全方位聯合、動員,共同做好學生網絡素養培育。
3.2 切實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和作用。建立有針對性的網絡教育體系,設計并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網絡文明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倫理及網絡法律法規教育。
3.3 培養意見領袖,建立大學生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參與博客、論壇、公眾號等互動陣地,撰寫稿件、創建動態,引導輿論走向,搶占網絡輿論最高點。建立專門網站或者借助公眾平臺,發布陽光勵志、傳統美德、模范表率事跡。用專業的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引導大學生積極、客觀地看待問題,對輿論熱點和社會矛盾做出正確評價,弘揚文明風尚、傳播正能量。
3.4 加強自律,強化中學生網絡活動自律。豐富校園文化,完善對網絡空間行為的監管,營造網絡空間清朗的環境。培育大學生的自律意識,應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升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對于促進網絡行為文明具有重要作用,要培育大學生網絡自律意識,就要建立相應的培育機制、采用具體的辦法,對大學生網絡空間行為加以干預和規范,使其從心里能夠理解和接受,從而能夠在行為上遵守規范,將規范內化為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