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莉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唐山 063000)
自我效能感來源于認知心理學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最先提出的,在其社會學習理論中占據核心地位。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體因素(以信念、情感等形式呈現)、人的行為和環境條件三者交互作用,從而決定人的表現和成就(Bandura 1986)。但班杜拉也提出,存在交互作用并不意味著三者具有相似的強度。不同環境下它們的影響力大小不同,而且某一因素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班杜拉2003:8)。
自我效能就屬于個人因素,以信念等形式存在,對人的行為施加影響。自我效能指的是個人相信自己能完成某項具體任務的信念。班杜拉(1977:191)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進行某一動作行為之前,對于自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這一動作行為的主觀感覺、自我判斷或信念信心。
自我效能感理論自從提出以來,就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涉及眾多領域:職業發展、心理咨詢、人力資源管理、學習等。與二語習得方面有關的研究也十分豐富。很多研究聚焦在自我效能感中的某一個因素,比如認知風格,對外語學習的影響。也有一些研究是研究自我效能感中多方面因素對二語習得某一側面的影響。這些豐富的研究中,有很多都采用了調查問卷和測試的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更有一些學者緊密聯系外語學習的先進科技平臺,展開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
翻譯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應用到翻譯這個具體領域中。因此,翻譯自我效能感指從事翻譯的譯者或譯員在進行特定翻譯任務這一行為的自我感覺、自我判斷、自信程度。
關于翻譯自我效能感,國外和國內的相關研究都比較少。翻譯作為二語習得領域中的一部分,一些有關翻譯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強調了語言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而缺少了對翻譯過程的關注。翻譯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口譯方面。筆譯相對于口譯而言,周期較長,影響因素較多,使得很少有學者研究筆譯人員的認知心理。澳大利亞學者Karen Bontempo&Jemina Napier(2011)以 110名口譯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自制的調查問卷,測量了口譯員的情緒穩定性,研究其情緒對口譯能力的影響。我國學者陳楚藝(2016)利用吉爾的精力分配模式,從發言人、聽眾、譯員三個維度來分析在口譯實踐過程中心理壓力的來源以及這些心理壓力對于譯員現場表現的影響。
自我效能從屬的個人因素受到自身行為和環境的影響。班杜拉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細化,他認為自我效能有以下四個主要信息來源。對自我效能信息來源的全面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從源頭入手,通過對信息來源進行加工和控制來幫助個體提高自我效能。
一是自我能動力(enactive mastery)。自我能動力指的就是人們過去的成敗經歷,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成功的經歷可以增強自我效能,堅信自己具有成功的能力,面對挫折也會堅持不懈。自我能動力對自我效能的影響最大(Gist 1989)。
二是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替代性經驗主要通過榜樣和示范作用對自我效能產生影響。當人們看到和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取得了成功,自己的自我效能也會增強。在這個過程中榜樣的相似性是關鍵因素。比能力差的人做得好,或被能力強的人擊敗都不會對自我效能產生多大影響。只有看到和自己類似的人成功才能提升自我效能。
三是言語說服(verbal experience)。言語說服指的是通過對個體進行積極評價,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個體如果獲得鼓勵和贊揚,自我效能就會加強;如果遭到貶低或批評,會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自我效能就會降低。但批評也分為貶低性和建設性兩種。貶低性批評降低了人們的效能感,而建設性批評卻會提供有益的幫助和指導,能起到維護甚至提高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2003:148)。
四是生理和情感狀態(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班杜拉認為,身體狀態差的人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條件難以承擔既定的任務,所以自我效能較低;相反,精力旺盛的人自我效能較高。情感狀態對自我效能的影響主要通過回憶來實現。回憶自己過去的成功經歷可以誘發愉快的心情;回憶失敗經歷則會沮喪。心情當然不能短時間內快速對個體的自我效能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造成良性或惡性循環。
將有關翻譯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初級筆譯人員的培訓中,可以提高初級筆譯人員的自我效能,從而提高筆譯人員的翻譯能力和翻譯質量。
4.1 培訓前下發課程大綱。在培訓之初,培訓師要給學員發放本次培訓的課程大綱。大綱上不僅要寫清楚每次培訓課程的內容或主題,也要列出上交每次筆譯作業的時間點、最后考核的時間等等。大綱的安排既要對學員施加一定壓力,激勵其消化課上內容,也不能太過緊湊,造成無法吸收。
4.2 布置作業前提供建設性指導。培訓師應在布置作業前對學員進行有益的指導或給予一些翻譯策略或翻譯方法方面的提示,提醒學員課上講過的翻譯策略和方法,點出作業的難度所在。這種建設性的指導可以讓學員在策略選擇上更加堅決,在完成作業時更加有自信,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
4.3 布置難易平衡的作業。因為目前傳統的筆譯教學都是圍繞作業展開,一般是發作業、改作業、講作業的一個線性過程,而且筆者研究發現作業太多太難會引發一定程度的焦慮,可能削弱學員的自我效能,所以在作業設置時要做到難易平衡。建議采用“難-易-難-易”作業順序,體現學習的循序漸進,難易平衡,更加科學。
4.4 作業的題材也應該多種多樣,盡量覆蓋全面。學員的學習動機很大部分在于興趣,如果筆譯作業是有關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那學員的學習動機就會增強,從而自我效能感也隨之增強。
4.5 給予具體細化的評價。筆者認為培訓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歸因訓練。簡單地在課上告知學員“這篇比上篇做得好”是無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我效能的。因為學員如果將成功歸因于作業難度降低或培訓師標準放松的話,那他也不會因此提高自我效能。所以培訓師應明確指出學員在哪里取得了進步。這樣,培訓師的表揚就更令人信服,學員的自我效能感能得到提高。這項工作也可以交予學員自己去做,會更有意義。學員可以選擇兩篇難度相仿的作業進行對比,看看自己在忠實、通順、表達、文風等方面是否有所提高。
4.6 講評采用“批評匿名、表揚點名”的方式。這種方式其實是在應用“言語勸說”和“社會比較”。在講評作業時,培訓師可以就譯文中的錯誤和拙劣之處大致作一評論,不必點出作者。在指出學員譯文中處理得當之處時,點名表揚該學員,人往往在受到表揚時更容易接受批評。這種批評不點名、表揚點名的方法使教學要求顯得更為嚴格,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