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博
(西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四川成都 610225)
黨的“十八大”指出,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在新近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要“鼓勵地方根據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特色體育產業,大力推廣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這是為不斷推進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而對包括體育文化工作者在內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從國家發展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高度,對我國體育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四川是我國重要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在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上,彝族、藏族、羌族、回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目前四川地區已經開發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射弩、格北嘎且西里、絆跤、蹴球、押加、珍珠球、速度賽馬、走馬、跑馬射擊、跑馬拾哈達、推桿、打浪橋、扎西巴魯、熱熱莎、苗族手毽等。由此可見,四川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類型多元,并在傳統的過程中凸顯出文化的活性。但是面對著中豐富的傳統體育遺產,相關部門的整合與發展策略卻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中片面側重申請,而忽視了整合與開發,導致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實踐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對傳承人的培育缺乏重視,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人才斷層中岌岌可危;文化傳承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脫節,弱化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動力等等。針對此,相關部門應積極調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針對四川地區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探索整合與發展路徑。
隨著體育事業的發展,現代體育文化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對于現代人而言,無論是日常健身,還是專業的體育訓練,所選擇的都是現代體育環境下發展起來的體育項目,其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只是甚少,也缺乏參與的興趣。針對此,相關部門應轉變思想理念,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角度分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存在價值,將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與別具特色的體育項目相結合,以豐富體育文化內涵,以體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對社會文化發展的意義。
開展民族地區傳統體育競賽娛樂活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競賽活動的舉行來維系。少數民族在傳統節慶日中都有相關的體育活動內容,而且是通過多姿多彩的體育活動來體現節日氣氛。如壯族的三月三拋繡球、打扁擔活動,瑤族達怒節的跳銅鼓舞表演,侗族的花炮節、斗牛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鄂溫克族的“來闊勒節”中的套馬活動等,這些活動在固定時間、季節、場合進行,不但使當地的民俗風情能持續沿襲下來,而且有些體育活動形式能達到健身、娛樂、競技的效果。歡樂祥和的氣氛,身體的運動,久而久之,也就為參與者帶來了身體和心理上的健康。各級政府要積極介入,鼓勵、支持、引導本地區民族群眾積極參與到民族體育活動來,并制定一些必要的競賽活動規則,必要時,給予一定的舉辦資金,或由社會籌集資金,利用歲時節慶日,開展一些官方和非官方舉辦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推進全面健身是我國現代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四川地區應立足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民眾健身提供更多選擇,例如當前民眾在健身過程中主要追求的是健康和娛樂,因此,相關部門可以選擇苗族手毽、蹴球、爬花桿等一些具有娛樂價值的體育項目進行整合與開發,以吸引民眾參與;此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運動環境、運動設備有著特殊要求,相關部門應積極推進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入社區,融入基層,以發揮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目前四川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人“斷層”的危機,因此,相關部門應利用學校教育推廣體育項目,并培育傳承人,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延伸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在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學校教育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充分分析體育項目的教育價值,并結合各級學校體育課程結構做出系統規劃,指導學校按照需要適當引入體育項目,并做好教師培育;積極組織校園比賽,利用體育賽事展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獨特的形式與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而調動學生的運動熱情,并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來。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更具備潛在的經濟價值。近幾年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四川地區圍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開始了相關產業建設。市場經濟的運作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圍繞文化旅游少數民族人民也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并調動了開發本民族文化資源,完善當地文化旅游發展鏈條的積極性,進而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整合與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挖掘整理涉及的內容也很多,如何讓挖整成果更好的服務少數民族群眾生活需要,這是一項很有實際意義的工作。當今時代是數字化運用的時代,當前,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整理和編目是非常實用和理想,也是最科學的保護方法。數字化技術是當今信息處理的最新技術。如果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整內容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處理,并進行數字化編目分類,有利于這些信息資源快速轉換為有利用價值的信息,有利于我們全面了解不同地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保護和發展情況,有利于文字資料和錄像資料的永久性保存,有利于體育科研、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科學使用。
綜上所述,四川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充滿民族特色,但同時也面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困難的種種問題。基于此,相關部門應調整思路,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全面健身、學校體育教學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相結合,推動資源整合,為四川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開發探索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