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伴隨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借助光,人類探索認知世界。時代不斷地進步,科技、材料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光不再局限于照明,在設計者的構思下,光也被作為藝術創作的元素。如何將光藝術運用到家居空間環境中,令光環境成為設計中的亮點,是設計師們應當去思考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光藝術;家居空間;照明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171-01
一、光藝術的概念
光藝術伴隨人類文明一起發展,原始人點燃篝火,圍著火焰跳舞狂歡,揮舞手上的火把,組成一條條長龍一般的舞蹈隊形,這是人類早期光藝術的構成雛形。從火到蠟燭、再到油燈,發展到電燈,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領悟光的魅力,從傳統的紅紙燈籠到用霓虹燈裝飾,從寺廟的燭光點點到都市的璀璨燈光,無不體現出光的藝術特質。
從19世紀60年代,光學儀器的運用,再結合金屬、石材、木材、玻璃等材料,構造光的立體形象和動態。如今的光藝術既可以通過獨具創意的造型燈具表現,也可以通過光照本身或者光影的結合,組成獨具風格的畫面。依靠設計者的藝術處理,以及現代科技與材料的結合,相較于傳統繪畫等藝術更加抽象且具有符號性的藝術效果。
二、光的照明藝術與公共空間
光藝術普遍存在于公共場所之中,通常適合面積較大的公共室內空間。原因在于:(l)光藝術作品需要一定范圍的空間,作為展示藝術,它離不開室內環境提供空間,因此需要有擺放材料、燈具的空間,還需要能從一定距離觀賞作品的空間;(2)光藝術在展示建筑的形態以及局部設施的效果具有優勢,通過光影與空間結構的虛實結合,使空間更加具有視覺性和藝術性,更容易吸引大眾的目光。兩個原因使光藝術受到公共空間設計者的歡迎。法國著名建筑師勒·柯布西耶設計的朗香教堂便充分運用了光作為藝術表現,教堂內部將光通過各個不規則的窗戶引入進室內,再將教堂彩色玻璃的形態改變,選擇紅、藍、綠、黃四種顏色在每個窗戶隨機組合,不同顏色作用下的光線也具有差別,如同抽象畫一般將人對教堂的通常感觀打散、重組,再結合整個建筑本身空曠原始不加雕琢的粗獷質感,光在建筑中更加具有符號性,有神圣不可褻瀆之感,更注重“純粹的精神創造”。
三、家居空間的照明現狀
家居空間環境作為人居住的環境,光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目前國內普遍的家庭空間中,光的作用尤其是燈光的作用并沒有得到足夠發揮,人們對居室空間配置、裝飾風格多于對光環境的關注,原因有二:第一,目前市場普及的家居光環境多偏好通透與固定暖色系,即追求室內采光白天明亮、夜間溫馨。第二,照明集中在頂部,通常以吊頂搭配燈具的規則模式進行擺放,如主燈+燈帶+筒燈依次環繞的鐵三角關系。使得室內光照系統較為單一。
四、光藝術在家居空間可行性探討
第一,創意燈具的運用。如今許多燈具,在造型上打破常規燈具的形象,如仿生設計、變形設計、大膽運用非常規材料的設計等,使燈具形態各具特色。而燈具的創意造型結合燈光之后,照明效果也能給人獨辟蹊徑的感受。選擇創意燈具應遵循一定的原則:(1)體量小具有生活氣息,與公共空間的光藝術裝置不同,家居選擇的創意燈具不應過大占據空間,在選材、造型上應更生活化,趣味化;(2)創意燈具在家居空間中應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若數量過多會使得裝飾效果繁雜;(3)配合家居空間風格,家裝風格是空間形象的靈魂,選擇與家裝風格相近色系、材料、裝飾特點的創意燈具是比較適宜的。滿足以上原則選擇燈具,能使家居空間更具魅力。
第二,多運用間接照明。間接照明是指燈具或光源不是直接把光線投向被照射物,而通過墻壁,鏡面或地面反射后的照明效果。這類照明最被普遍認識的類型是放置在吊頂燈槽中的燈帶。間接照明通常利用不透明材料將光源巧妙的隱藏起來,借助縫隙、鏤空等結構將光直接的“漏”出來并投射在其他物體或者面上,使得遮光面與受光面有十分強烈的明暗對比,在這種對比下裝飾的線條結構在光的襯托中顯得非常清晰,畫面具有設計感。
第三,嘗試立體照明。立體照明通常指從物體或空間各個角度進行打光處理,以此凸顯該物體或空間的立體構造,我們在很多建筑的外墻立面照明中發現這種照明形式。當然,以家居空間的角度來看,運用這種照明顯得較為花哨,但是可以用類似的形式構造簡易且清新的室內立體照明,例如運用光纖燈,光纖燈具備了線與燈的特點結合,將其進行一系列的立體藝術加工。適用于美化家庭空間的部分室內區域的頂部,以及制作立體燈光造型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審美需求不斷增加,家居空間不僅在功能性上滿足人的需求,同時也要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這種反映不僅體現在家裝布局,也體現在家居光環境的表現。如何借助光藝術改善提升光環境將是可能且必要的一條途徑,對于設計師來說,是一個長期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陳迪,基于城市人文環境的公共建筑光藝術設計研究[J].山西農經,2017.
[2]張永鋒,淺析室內燈具設計的研發方向[J].燈與照明,2017.
[3]楊幗男.淺議室內客廳空間照明設計的可持續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17.
作者簡介:趙梅思(1985-),男,重慶人,教師,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