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央領導提出的“四個自信”其中之一,其中包括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學生是先進、年輕、有朝氣的群體,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在思政課當中就是一個尤為重要的任務。少數民族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傳承,在實際授課中能夠感受到少數民族的大學生對于文化的認識能力不夠。本文意在尋求如何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同在校的思政課結合起來,從而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自信;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科辦“十三五”規劃2018思政專項研究課題“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批準號:GS18080)。
自中央領導提出“四個自信”以來,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還是堅定文化自信都越來越成為授課的重點內容。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存在的,他們也同樣要接受思政課的教育,那么如何更好地將他們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融合到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文化自信”中,對于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起到必要的作用。
一、思政課對于培育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到目前為止,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多方面,但思政課仍然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對于文化自信的問題,在相關的課程中已經都有涉獵。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從古至今形成了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
文化自信不但要從形式上重視,更要從理論上重視,所以在課堂學習思政課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形式。筆者所在院校與新疆地區有對口扶持關系,因此維吾爾族學生很多,他們對于我們現在的思政課教育,文化的接受程度還是偏低,因此,如何在傳承少數民族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對于我們今天所強調的文化自信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思政課正常的授課過程中更應該注意結合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從而拉近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距離,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我們今天所強調的文化自信。
在今天,思政課仍然是在校園中最直接、最有效、最普及的教育形式,因此,在思政課授課過程中要考慮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殊性,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思政課仍然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結合少數民族特色貫徹到思政課中,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文化自信是有著巨大的意義的。
二、思政課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理論基礎薄弱
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地區目前仍然多處于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地域差別、文化差距、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來到高校后會存在著與其他學生一定的文化基礎的差異。他們的思想覺悟通常比較落后,溝通能力欠佳,對于中華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他們的接受程度不高,代入感不強,因此,他們在整個的課程進行過程中會出現接受能力都處于偏慢,態度比較慵懶,成績處于中下的現象。筆者所在學校曾經對于少數民族(新疆維吾爾族為主,因為我校此類學生占少數民族學生絕大多數)采取過一定的政策,如降低他們的及格分數線等,但是效果甚微,反而助長了一些懶惰和懈怠的情緒。
(二)思政課的授課方式過于傳統
這個問題不單單存在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在整個思政課的教育過程中都存在這個問題。目前,思政課無論是哪一門課,還都是以公共基礎課,大班授課為主,課程以講授為主,接受度不高;學生多,教師少,參與度不高。而且對于思政課開展實踐活動相對困難,所以思政課在雖然在高校中由于國家的重視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整體的授課效果仍然存在著比較大的問題。所以,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這就是更加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與時俱進。
(三)文化自信與思政課的結合欠缺
目前來看,文化自信方面的教育工作主要還是結合在各門思政課的相關章節中,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相關教育活動開展很少,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大學生,他們在上大學之前受到的教育受到經濟、地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對于文化的認識程度就更加偏低。文化本身是有一個多元的抽象名詞,再加上每個人對于文化的理解不同,所以現在培養文化自信需要多途徑的開展教育活動,無論是從思政課的課堂教育,還是配合思政課的活動教育都應該貫穿始終,從而能夠讓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大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三、通過思政課堅定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
(一)強調理論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雖然是多元抽象的概念,因此,說起文化自信很多同學并不理解什么叫文化自信,是多讀幾遍《論語》?是多看幾部毛澤東著作?還是每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掛在嘴邊?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要讓同學們真正領會到文化自信的根源,就必須要加強理論框架的構建。
少數民族文化特點多樣,少數民族的大學生的成長有著特殊的人文環境,因此在課堂上,從理論上講我們首先要跟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宣傳民族團結思想。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再通過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來像少數民族大學生普及文化自信的理論知識。只有通過長期的理論學習和熏陶,才能讓文化自信不停于表面,讓他們在堅定本民族文化的同時,能夠意識到文化自信是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從理論上明白文化自信的含義。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對于文化自信的理論學習,在課余時間學校可以組織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融合性的實踐活動,讓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得以交流和傳承。只有各個民族之間互相了解、互相認可,才能夠使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融合在一起。
另外,目前筆者所在吉林省已經開始著手研究革命遺址遺產對于大學生革命文化的教育意義。思政課目前最缺少的就是類似的實踐教學,可以通過相關的實踐資源設計配套的專題教育。比如:(1)全方位設計革命文化的教育專題課程,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教學,讓同學們更能夠親身體會革命時期的艱難險阻,提高對于革命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2)對于傳統文化,可以在校園中增設相關傳統文化選修課,增加如大學語文等課程的課時量;(3)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應該多開展時間教育活動,比如觀影、參觀博物館等。思政課本身的接受程度偏低,所以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給同學們尤其是需要提高文化認同感的少數民族的同學們提供更多能夠實際接觸到中華優秀文化的機會,才能夠讓他們真正感同身受,發自內心地認為中華民族是優秀的民族,我們必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課上課下重視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
自我國重視文化建設以來,一直秉承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也同樣離不開少數民族,從文成公主入藏增進民族間的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的種種歷史事實來看,維護文化的繁榮同樣也要重視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歷上下五千年屹立不倒,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各民族同胞的齊心協力和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我們在今天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同時,在發展我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同時,更不能忽視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思政課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多聯系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使用的案例和論據可以酌情聯系少數民族文化,讓少數民族的大學生能夠對老師所講的內容產生共鳴,從而把他們對于思政課游離的思緒抓攏回來,能夠起到更好地控制課堂的目的。與此同時,漢族的同學們對于少數民族的文化也通常抱有非常感興趣的態度,這樣可以更好地授課。
一些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地區的大學生,他們的民族文化特色保留得更加鮮明。語言、文字、衣著、習俗等可能在校園中都會另他們格外顯眼。在各種能夠體現文化交流的場合或活動中都應該給予他們表現和展示的機會。例如各類晚會、知識競賽、文體類活動等都應該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來,這不但能夠體現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同時還能夠增強文化之間的交流,讓漢族同學能夠了解少數民族文化,更讓少數民族的同學能夠深深感受到民族融合的意義所在,這樣的理念無論在今后的課上還是他們生活的課余,都能夠增進他們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提高歸屬感,為堅定文化自信打好基礎。
當代大學生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我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中央領導說過: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政課,仍舊是給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的主要陣地,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主要思想武器。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在這個時代尤為重要。同時,我國是一個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著其天然的特殊性,所以,在思政課這個前沿陣地上同樣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方式方法,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更好地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為民族融合、為國家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作者簡介:薛增航(1987-),男,現就職于吉林醫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