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亞婕,余海濱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肺纖維化是一種以彌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結構紊亂并最終導致肺間質纖維化為特性的疾病,起病隱匿,常伴有咳嗽、胸悶、氣短、納呆等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以上癥狀可漸進性加重,甚者會引起呼吸衰竭和心臟衰竭[1]。近年來,由于大氣環境污染、感染性疾病及代謝免疫性疾病高發、濫用化學藥物等原因,本病臨床發病率有逐年增高之勢,嚴重損害人類的生命及健康,已經成為亟需攻克的醫學難題之一[2]。目前西醫治療本病缺乏有效藥物[3],但臨床實踐證實,某些中藥復方或單方治療肺纖維化已取得顯著療效。可見,中醫藥在防治肺纖維化方面的研究受到關注,并已獲得諸多成果[4-6]。
肺痹病名最先見于《黃帝內經》,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載:“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7]后代很多醫家指出,肺痹的產生與肺腎不足、邪痹肺絡密切相關,尤重肺氣虛損所致,其致病因素包括情志、外感等。明·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肺痹“腎虛盜及母氣”,說明肺痹與肺腎不足有關。明·秦景明在《癥因脈治》言:“肺痹之因,或形寒飲冷,或形熱飲熱……而肺痹之癥作矣。”[8]言外邪內傷常能影響及肺,為肺痹發生的原因。清·陳士鐸在《辨證錄》中認為邪痹肺絡為其病理機制,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將“肺痹”單獨列出,比較全面地表述了“肺痹”的證因脈治。葉天士“肺痹”篇將其病因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凡六淫之氣,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其性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畏火風,邪著則失其清肅之令,遂痹塞不通。”也常因“得之憂愁思慮,所以肺臟受病”造成“肺痹”。葉天士的闡述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肺痹”的內容,對后世醫家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針對肺纖維化的病因病機,大多醫家認為其與硬皮病及類風濕關節炎有很大關系,最近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可兼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生,某些肺間質纖維化患者雖無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但類風濕因子陽性率可高達1/2以上[9]。病理研究方面,當代醫家認為肺間質纖維化的早期階段可見炎性滲出,到晚期則有大量增生的纖維組織,減少的毛細血管,甚則血管閉鎖,這些都與肺痹肺絡痹阻病機相同[10-11]。從臨床表現上看,疾病最明顯的癥狀為進行性呼吸困難,部分伴有咳嗽、胸痛等;繼發性肺纖維化多先有肌表、關節等癥狀,這些與《黃帝內經》中的理論相合[12-13]。肺間質纖維化的諸多方面與肺痹相似,將其歸屬中醫“肺痹”范圍,因此可依據肺痹的病因病機及治療辨證施治。
肺痹臨床表現可見喘息煩悶,喘滿氣促,嘔逆氣上,氣短咳嗽,甚至昏懵,或伴惡寒發熱,胸背疼痛等,或皮膚麻木,四肢痿軟,四肢腫痛[14]。肺痹發病一為肺腎兩虛,病邪痹阻肺經絡脈,內因為人體肺腎兩虛、營衛失和,外因為某些致病因素侵犯人體;或經由皮痹引起肺痹;再或因肺虛比較嚴重;或因肺對某些特殊病邪有易感性直接形成肺痹[15]。雖肺痹常見多種證候,但均有相似的病理機制,即肺腎虧損、邪痹肺絡。所以,其治療的基本原則為補肺益腎、通絡活血、宣肺祛邪,具體治法則應在此前提下根據患者情況辨證施治[16-20]。
焦揚治療肺間質纖維化自擬肺痹湯,其擬方原則為益氣活血,化痰通絡。基本藥物組成:金銀花、黃芪、當歸、浙貝母、甘草、石韋、穿山龍、瓜蔞皮等。金銀花與生黃芪相伍,補氣解毒,行血通脈;當歸配黃芪,可益氣血兼通肺絡;金銀花與當歸相配,通達血脈;穿山龍、石韋二者均可活血通脈,清化肺痰;浙貝和瓜蔞皮具清熱化痰、行氣散結之力。全方寒熱兼用,補通相守,共達益氣活血解毒、清熱通絡化痰之效[21]。
周平安將肺間質纖維化歸屬于“肺痹”范疇,以補氣活血、通絡開痹為治療大法。方用四君子湯培土生金配伍化痰散結或活血祛瘀之品。依據現代藥理學研究,選用黃芪、當歸、丹參、穿山甲、浙貝母、瓜蔞皮等可逆轉肺間質纖維化、調理免疫的藥物。對可繼發肺間質纖維化的結締組織疾病,其認為此多為陽氣虛弱或肝腎虛損兼風、寒、濕等病邪引起肺絡痹阻,用桑寄生、杜仲、川斷續、牛膝、淫羊藿等補肝腎、強筋骨,羌活、威靈仙、忍冬藤、桑枝、粉防己等祛風濕、消腫痛,桂枝、細辛等溫經散寒,川芎、赤芍、雞血藤活血祛瘀[22]。
張偉提出結締組織病相關性肺間質纖維化應從“肺痹”施治。治療此病時當攻補兼施,虛則補之,同時配以化痰祛邪、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之法。擬方時常重用黃芪、防風、人參、太子參等補氣益肺之品;用砂仁、炒扁豆、麩炒白術、云苓等培土生金,以杜生痰之源;配伍炒地龍、蛤蚧、蜈蚣、全蝎等藥物活血通絡。對病程較長的肺纖維化患者,創六味地黃膏補益腎氣,主要藥物為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黃芪、白術、龜甲膠、鹿角膠、阿膠;對病程后期伴見痰瘀者,選蜈蚣、全蝎等以毒攻毒,通絡止痛[23]。
邱幸凡提出肺痹治療原則應為補益肺腎,解毒通絡。經驗方如益氣通絡解毒湯,臨床以生黃芪、土鱉蟲、穿心蓮、補骨脂、地龍為主。黃芪、補骨脂補益肺腎,引氣歸元,交通心脈,通絡行血;以蟲類藥土鱉蟲破血消癥,通絡逐瘀;地龍有通絡、平喘、清熱之效,助土鱉蟲通絡之功;配伍穿心蓮清熱涼血,解毒消腫[24]。
宋康治療本病以祛瘀化痰、補肺健脾、滋補腎陰為法,提出三法治療肺纖維化。一是化痰祛瘀攻邪,常用二陳湯加減,其中半夏性味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配伍陳皮理氣化痰,氣行則痰化;二為補益肺脾扶正,常用人參、黃芪之品,配合白術、山藥等補益脾氣,培土生金;三是滋補腎陰恢復元氣。聯合應用補陰煎化裁治療,方中生地黃滋補陰精,補腎養肝;麥冬、北沙參養肺胃之陰,清肺胃之熱;地骨皮涼血除蒸,清肺退火;女貞子、墨旱蓮補腎肝,滋陰涼血;配以天花粉清熱生津[25-26]。
武維屏善用成方治療肺纖維化,常眾方配伍。以補益肺腎、化痰祛瘀、通肺活絡為治療大法,益氣固表用玉屏風散,辛溫解表宣肺氣用三拗湯,輕宣潤燥養肺陰宜桑杏湯或清燥救肺湯,和解少陽選小柴胡湯,調暢少陽氣機予四逆散,養血清熱豁痰用當歸貝母苦參丸,益氣養陰生津加生脈散[27-28]。
史鎖芳認為肺痹成因在于肺氣痹阻,根據由此引起的各種病理產物不同而辨證施治,指出此病與肺纖維化有密切關聯。以宣肺祛濁、除痹通陽為治療大法。若以痰飲為著者,宜溫肺化飲,方用小青龍湯;若痰郁化而為熱,當解郁清熱化痰,方用小陷胸湯加桃仁、冬瓜仁、蘆根等;日久痰瘀互結者,當祛瘀化痰,行氣宣肺,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肺痹屬于濕熱者,權以清熱利濕,宣泄肺氣,瓜簍薤白半夏湯為常用方,可配合三仁湯加強清熱化濕之效[29]。
雖有臨床案例及實驗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藥治療肺痹療效明顯,在改善患者臨床表現、提高其生活質量、減緩或逆轉肺纖維化進展等方面有著可期的前景,但其發展仍不系統完備[30]。我們應以更加科學的工作態度和研究方法進行深入挖掘,以使本病的治療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