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佳
(貴州財經大學公管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與監禁矯正相對的刑罰執行方式,在防止罪犯獄內交叉感染、便于罪犯順利回歸社會、降低國家刑罰執行成本等方面具有諸多優勢。[1]二戰后得到了蓬勃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一種主要的刑罰執行方式。自2002年在上海試點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由于社會工作的專業使命和目標與社區矯正的制度目標、主要任務相契合,所以相繼有大批社會工作者進入到社區矯正系統從事矯正社會工作,從事心理咨詢、認知修正、家庭關系調節、人際關系改善、技能訓練、就學就業輔導、幫困救助、關愛子女、法制教育、緩解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服務工作,取得的成效得到了政府、社會、矯正對象的廣泛認可。[2]當前全國對社區矯正社工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為肩負人才培養重任的高等學校開始將《社區矯正》課程列為社會工作專業必修課,希望通過系統傳授社區矯正的知識并培養其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具備社區矯正工作崗位要求的技能。教學方法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3]選取的教學方法是否恰當,將會直接影響到能否順利實現教學目標以及完成教學任務,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分析《社區矯正》課程本科課堂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對實施教學方法改革提出具體的建議,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為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培養出合格的專業人才,同時也有助于推進社區矯正這樣一個“舶來品”的本土化進程,推動相關理論與實踐得以進一步發展。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開設《社區矯正》課程的時間并不長,當前該課程的教學尚處于摸索階段,普遍存在教學方式單一,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的問題,即教師通過課堂講解的方式傳授知識,基本上是滿堂灌,學生負責聽課、記筆記。雖然該教學方法具有授課教師便于把握教學的節奏,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取大量知識等優點,但由于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去,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遞,無法激發學生的活力,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像社區矯正的歷史沿革、社區矯正的理論基礎這類理論知識的講解,如果仍以講授法進行,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對這門課提不起興趣,課堂逐漸失去生命和活力,影響教學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
(1)教師普遍缺乏教學方法改革的動力。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往往形成了相對固化的教學理念,習慣于采取某種相對固定的教學方法,如果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例如,開展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則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掌握這些教學方法、進行課前準備、教學設計、課外輔導,但是當前高校教師普遍面臨教學和科研考核任務繁重、科研回報率高而教學回報率低等問題,在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上愿意投入的時間、精力相對較少;
(2)一些教師缺乏專業服務的經歷和經驗。近年來許多高等學校紛紛加大了人才引進的力度,不惜重金,引進大批國內外著名高校社會學、法學等專業博士畢業生從事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新進教師經過本碩博階段的知識積累,一般來說理論功底較為扎實,但也存在專業不對口,對社區矯正理論和實務知識、社區矯正工作發展的最新動向缺乏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專業服務的經歷和經驗欠缺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停留在對教材知識的講解,對本土化案例的講授相對不足,影響到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學生普遍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社會工作專業《社區矯正》的授課對象一般是大三的學生,由于尚未系統學習過刑法、刑事訴訟法、越軌社會學、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等課程,社區矯正相關背景知識較為欠缺,在這門課的學習以及動手實踐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難;
(4)一些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足。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經歷早已讓學生適應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如果教師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將意味著學生需要獨立思考,花費大量的課外時間查閱文獻或開展實踐活動,如果學生沒有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敷衍了事,或者教師沒有進行恰當的引導,那么教學也很難順利進行,也會嚴重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升。
《社區矯正》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應當針對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設置的特點,在吸收借鑒前人教學方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具體包括:
(1)學校應當完善相關機制,革除教學方法改革在制度方面的阻力,在學校內部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將教學方法改革列入到教學評估、院系目標考核、教師職稱評定指標中,并出臺相關激勵機制,激勵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同時在教學方法改革的過程中,應當尊重科學、尊重教師,賦予授課教師一定的自主權可以進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2)與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邀請經驗豐富的社區矯正工作者(例如,司法所社區矯正專職干部、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等)擔任校外導師,[4]與校內教師合作開展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利用實踐課時帶領學生到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參觀學習,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社區矯正工作的感性認識,此外,授課教師利用寒暑假到社區矯正實務機構開展實踐活動,以積累豐富的案例資料,提升自身的實踐水平;
(3)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當在充分了解社區矯正工作發展的最新動向以及實務機構對社區矯正社工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不僅要包括社區矯正的相關理論以及工作流程,而且要包括專業技能、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學習內容,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4)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盡可能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理論講授與實訓相結合,還可以輔之以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方式,旨在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深度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課程學習,可以系統掌握社區矯正工作的基本原理、知識、技巧,了解社區矯正的工作流程、方法,能夠初步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開展社區矯正的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心理矯正、個案矯正、危險評估、考核獎懲、幫困扶助等工作;
(5)改變當前課程考核方式單一,僅注重理論知識考核的現狀,建立覆蓋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性考核指標體系,實踐能力考核不但包括學生進入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從事實踐活動的課時、從事社區矯正服務的次數等量化指標,而且包括學生投入情感的程度、確立倫理價值觀的程度、掌握專業方法的熟練程度等定性指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