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麗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天津 300350)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的精神印記,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可以給思政課提供鮮活的素材和寶貴的教學資源,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精神生活高度關注,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在義利觀上主張先義后利,例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對理想更是不懈追求,仁人志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道德教化和修養上,皆強調修身為本,對理想人格十分推崇,儒家的“君子”、道家的“真人”、近代的“新民”,都是對人的精神品格的關注。這些中國歷史上的樸實而富有哲理古語、心懷國家的深情詩句都含有永不退色的價值,是可以應用到思政課程中鮮活案例,把這一傳承貫穿在思政課堂中,可以有效的發揮文化潤物細無聲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品行修養水平。
思政課程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必須以灌輸為主,但是要注重灌輸的藝術性。課程本身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學生對直接的灌輸具有抗拒的心理,單純的教師輸的教學效果不理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和歷史人物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吸引力、趣味性。例如可以根據中國傳統節日結合思政教育主題開展課堂活動,增強思政課程的魅力,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理直氣壯的開好思政課,把立德樹人落在實處。德行教育是思政課教育的首要目標,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樣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合格的人才來承擔這樣的使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含有豐富的道德教化是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文化基礎,大部分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起來,有少數學生已經丟棄了老祖宗的寶貴財富,有崇洋媚外的傾向,所以我們要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資源,為大學生提高個人素質注入新的動力。此外思政課教育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與傳承。
大部分大學生傳統文化經典書目、詩詞歌賦閱讀量較少,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興趣,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有限,甚至很多學生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已經過時。思政課程中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但是教師基本上缺乏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講述,學生的學習也基本呈碎片化。雖然有些學校開設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但是還沒達到普及的狀態。學生在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有偏差,很多大學生為了更好地就業,注重專業課學習,過于功利性,忽視了道德素質的塑造,背離了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大班授課的思政課堂很難顧及到每個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機械地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灌輸,缺乏互動,缺乏創新性的形式,沒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單純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案例講授,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一些高校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思政課實踐教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基本上為零,也缺乏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導,很難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在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網絡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思政課必須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提升融入的時效性。所以不管在教學內容、方法、還是模式上,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方式過于單一。
在思政課堂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教師有較高的傳統文化素養,能夠運用恰當的方式在恰當的時機把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恰當的思政課的熱點和難點上,就現實情況來說,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基本停留在一些只言片語的古語上,缺乏深入系統地學習。
思政課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學校相關部門的配合。學校可以安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報告、講座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拓寬學生接觸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充分利用網絡設施,加強輿論引導。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也可以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例如以傳統節日為契機,挖掘節日背后文化底蘊,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所以它不是優秀傳統文化簡單重復,而是推陳出新,對于那些有當代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可以改變其陳舊的表現形式,再結合當代的時代元素進行創新式的發展。例如歌曲《生僻字》,結合當代流行音樂,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受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學校要加大對教師傳統文化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在傳統文化中挖掘思政要素的能力,也就是教師除了具備深厚的思政知識之外,還要有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底蘊,更要有把二者有機整合起來,為思政課程服務的能力。教師要積極參與相關系列的學術研討和學習,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