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善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益陽 413001)
“創業基礎”是面向我校全體學生開設的通識類創新創業必修課,32學時,2學分。本課程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采用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既遵循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規律,又運用德育的科學思維方式,全面改革課程理念、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核,把知識傳授、思想啟迪與實踐體驗有機統一,有效轉變了學生就業觀、創業觀,有效塑造了學生創業人格,深化了創業知識,踐行了創業技能,防范了創業風險,激發了創業興趣,讓思想“活”起來,讓創業“動”起來。
一門好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出發點就在于了解受眾,即學生的雪球,需要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特點、學習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把握,才能在此基礎上設計出較好的課程。基于此,課程組完成課程改革的整體設計。
(1)學生水平。高職二年級學生的創新創業品質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價值觀扭曲、理想信念模糊、團結合作意識差、艱苦奮斗精神淡化、社會責任感缺失、誠信意識薄弱等核心價值觀偏差問題,二是學生將本門課程單純的理解為狹義的創業行為,而不能從長遠性、前瞻性、全局性來考慮,忽略了課程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熏陶。可見,大二的高職學生對職業發展、就業創業有基本認識但是沒有全面深刻的認知,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
(2)學生需求。對于高職二年級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深刻領悟和了解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樹立勇于創業、敢于創業的精神,增強回饋社會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將個人創業夢與中國夢有機統一。
(3)教改思路。本課程從學生和教師兩條邏輯線出發,學生通過校級創新創業平臺、環境,參與相關活動后的“自發情感”發展線和教師的教學組織引導線,通過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技能與情感發展,實現“內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育人期望。
(1)國家層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堅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想信念,明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價值取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本課程培養學生寬廣的胸懷,樹立創業報國的崇高理想,以國家創新發展、民族復興為己任,堅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想信念,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做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動參與者。
(2)社會層面。以遵紀守法為核心的公德操守,規范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行為實踐。創新創業活動涉及經濟往來。古語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在開展創新創業教學活動時,引入市場法則、社會規則、法制原則和道德準則,按照企業創辦過程來指導學生創業行為,將創業道德法治、誠信等基本道德規范和要求傳授給學生,自覺用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約束、制約自己的行為,把創業的每一個步驟都置于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允許的范圍內。
(3)個人層面。以協作共贏為核心的創業素養,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就業創業品德。創業素養重要表現在創業道德、工作意識、職業習慣等層面。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團隊合作、艱苦奮斗、誠信友善,明確創新創業活動中需要團隊協作,要眾虎同心,戒為叢驅雀,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如何協商解決、攻堅克難、精益進取,取得成績如何分享紅利、分配收益、價值協同,這些都要考量創業者的膽量和智慧。
“創業基礎”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的必修課,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進行了修改。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中明確了課程除了掌握創新創業基本知識方法外,還提出了課程在對學生進行思政工作應達到的目標和要求,即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等,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創業觀、人生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務實的創業精神,樹立創業報國的崇高理想。在教學內容中和教學進度安排中明確了課程思政的知識點和育人環節。
課程系統建立了集課程思政映射與融入圖、課程思政教案、案例、影像資料、教材等于一體的課程思政內容資料庫。
(1)建立了“十要十戒”的課程資源與思政元素的映射與融入圖。本課程對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等,從國家戰略、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創新創業典型人物6大板塊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形成了以“十要十戒”為代表的課程資源與思政元素的映射與融入圖。
(2)編寫課程思政教案。重新進行了課程教案的編寫,以2課時為一個項目,線下課程共18課時,線上課時14課時,小計32課時。在教案中明確了每節課課程思政的內容。
(3)典型教學案例。教學過程中結合藝術設計專業,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教育,對典型教學案例進行了分析、歸納和總結,形成了以本校創新創業典型為主的教學案例庫。
(4)影像資料。在教學PPT中插入了教學視頻28個和創新創業案例圖片188個,在講解教學視頻和圖片的同時緊扣“課程思政”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5)編印課程教材。結合教學實踐,開展基于課程思政改革的“創業基礎”教材編印。
在教學方法上,打破原來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傳授、學生接收”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內的“教”與“學”和課堂外的“做”“訓”“賽”相結合,形成“教學做訓賽”相結合教學方法。其中課堂內的“教”與“學”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課堂外的“做訓賽”主要是將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營、創客課程、創業SYB培訓、網絡創業培訓、互聯網+創業大賽、黃炎培創業規劃大賽等實踐課程實現,理實結合,不僅使學生了解知識、體驗經驗和養成習慣,更重要是通過實踐將“教”的內容轉化為內在的創業素養、創業品德。
本課程考核滿分為100分,主要來源于三個部分(一、二兩部分為85分,思政考核模塊15分)。一是課程內容的考核:主要分為創業計劃書撰寫、團隊展示和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小計55分。其中撰寫并提交創業計劃書占30%、團隊展示占15%。二是課堂表現:主要考核學生團隊的課堂積分、課堂考勤,其中課堂學習積分占比15%,考勤占比15%,共計30分。三是課程思政考核:該部分15分,主要由創新創業實踐活動(10分)和創業法律法規測試(5分)相結合。其中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訓練營、基地路演、創業syb培訓、網絡創業培訓等創新創業第二課堂活動中獲得較好成績或相關證書,酌情加分,最高可獲得10分。設置創業法律法規和創業和企業經營職業道德兩部分,通過法律法規試題測驗等方式,著重考核學生在掌握創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是否知法懂法,是否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和價值觀。
經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踐,學生創新創業技能、精神、品質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是有效激發了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創新創業精神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在進行創業基礎教育和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創業報國等方面,效果顯著,得到了學生和學校的普遍認可。二是提高了課堂有效性。學生課堂活躍度、抬頭率更高,認真聽講,勤于思考,充滿激情,言行舉止間都是滿滿的正能量。三是提高了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興趣,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創新創業精神,錘煉創業技能,塑造創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