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幼兒園體育游戲活動“友誼關保衛戰”教學策略,結合幼兒游戲活動前期經驗,對“友誼關保衛戰”活動目標、玩法、過程等進行預設,解析幼兒互動與教師的觀察及游戲特點,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使身體動作得到發展,發揮了想象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關鍵詞】體育 游戲活動 友誼關保衛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A-0076-03
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西南端,是我國九大名關中目前唯一在使用的關口,也是我國唯一與外國接壤的邊關和戰略要地,常年由解放軍英雄連在邊關駐守,保衛邊關的和平與安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國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憑祥市第一幼兒園利用周邊有利的環境和人脈資源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感,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為此,我園每個學期開展國防教育月,學習軍人優秀的品質,讓國防教育滲透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在一次國防教育月活動中,我園組織幼兒游覽友誼關。孩子們在分享活動體會時,興奮地說起自己的游覽體驗。有的說看到了古炮臺,有的在雄偉的友誼關前留影,有的去摸一摸子彈打在友誼關城墻留下的痕跡,有的參觀了友誼關歷史博物館,還有的和英雄連的解放軍叔叔一起舉行升旗儀式。由此,我園生成了戶外體育游戲活動“友誼關保衛戰”,充分利用邊境邊防重鎮友誼關這個資源條件,對孩子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初步萌發孩子們保家衛國的情感,促進幼兒身體基本動作的發展,既鍛煉了體質,又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游戲活動對孩子的培養意義重大
大班孩子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有合作游戲經驗,喜歡競技類體育游戲。他們經常模仿影視劇玩打仗游戲,心中有一個“英雄情結”,把自己當做正義的守護者,跟“敵人”作斗爭。在玩“保衛友誼關”游戲之前,孩子們到友誼關游玩,傾聽友誼關英雄故事《鎮南關大捷》,和解放軍叔叔進行隊列訓練,傾聽國防知識講座等,激起了保衛家鄉、做“小小國防軍”的愛國情感(如圖1)。由此生成的“保衛友誼關”游戲,既滿足孩子們當英雄的情結,又鍛煉了孩子跑、跨跳、投擲的能力。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目標要求:大班幼兒能用沙包投擲5米左右,能躲避他人滾過來的球和沙包。在此游戲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搭建友誼關,布置戰場陣營,扮演“戰士”跨壕溝,過沼澤地;投擲“炸彈和手榴彈”,消滅“敵人”,爭當解放軍英雄連,把國旗插在“友誼關”上贏得勝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模仿、想象自己是英雄戰士,利用游戲材料主動、愉快、不知不覺地扮演角色進行游戲,使整個游戲充滿趣味性,發展幼兒跨跳、匍匐前進、平衡、投擲的能力。同時,孩子在游戲中獲得真實體驗,并有序地參與活動,提高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萌發愛家鄉、愛祖國、長大后保家衛國的意識。
二、游戲活動的目標、準備、玩法和過程
(一)游戲活動的目標
1.通過游戲練習揮臂投擲、閃躲的技巧,發展幼兒身體動作的靈活性。
2.培養幼兒合作能力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萌發愛家鄉、愛祖國,爭當“小小國防軍”的意識。
(二)游戲活動準備
用積木搭建成“友誼關”模型,用墊子布置成鐵絲網,用跨欄布置成壕溝,用梯子和輪胎布置成沼澤地,用報紙球替代炸彈和手榴彈等布置游戲活動場地,配上雄壯的音樂營造游戲氛圍。
(三)游戲玩法和規則
幼兒分為人數相等的士兵各一隊,演習警報音樂響起敵人來襲擊,兩隊士兵各自爬過鐵絲網(墊子),走過沼澤地(梯子和輪胎),跨過壕溝(跨欄障礙物)來到陣營,拿手榴彈、炸彈(報紙球)投擲對方,被投擲的幼兒即為“中彈”,退出戰場。音樂停止后,剩下人數多的一隊為勝,勝隊拿國旗插到“友誼關”上,被封為友誼關下的英雄連戰士。
(四)進行游戲活動
1.創設游戲故事情境,孩子扮演戰士角色,教師扮演指揮官進入游戲情節,開始戰士們一天的晨間訓練生活。雄偉的“友誼關”下晨號吹響,駐守邊關的戰士們聽到號角聲趕緊起床集合,在指揮官的帶領下進行隊列練習、跑步、鍛煉身體,呈現出一派嚴肅認真、積極向上的景象。
2.警報聲響起,兩隊人員進入演習對戰對壘狀態,爭奪英雄連隊封號的戰斗打響。警報聲響起,有敵人入侵友誼關,指揮官集合戰士講解作戰要求,要求爬過鐵絲網(墊子),走過沼澤地(梯子和輪胎做成的平衡木),跨過壕溝(跨欄),跑到戰斗陣營,用炸彈和手榴彈(報紙球)瞄準5米之外的敵人投擲,同時進行躲閃,預防被敵人的炸彈打中。被投擲中的戰士即為“受傷”,要離開戰場。指揮官的勝利號角響起,各隊伍清點戰場上剩下的士兵人數,人數少的為輸隊,不能守衛“友誼關”,剩余人數多的一隊為勝,被封為“友誼關英雄連隊”,拿國旗插在“友誼關”上。渲染氣氛的音樂《紅星贊》響起,幼兒繼續進行游戲。
3.第一次爭奪英雄連封號戰斗結束,戰士們總結經驗,請個別英雄戰士講述自己怎樣進行戰斗,并帶領戰士演練、學習。請投擲和閃躲動作比較標準的幼兒進行講述和演示,指揮官組織幼兒進行投擲和閃躲練習。(如圖3)
4.警報聲再次吹響,爭奪當英雄連隊的軍事演習繼續進行,新一輪的戰斗打響,幼兒接著進行第二遍游戲。
5.演習結束,戰士凱旋,跳起了慶祝勝利的熱身舞。戰士們苦戰了一天后取得了勝利,大家一起跳舞慶祝,隨《軍號滴滴吹》的音樂做起放松運動。
三、游戲中幼兒的互動、教師的觀察和回應
1.在游戲準備環節,孩子們在協商分組進行游戲時出現爭執,原本游戲分組擬分為“敵人隊”和“英雄隊”,但孩子們誰也不愿被分到“敵人隊”,經過協商把游戲小組統稱“戰士隊”,比一比誰的隊伍能力強,哪一隊就可以封為“英雄隊”。具體過程如下:誰做敵人隊,誰做英雄隊呢?他們誰都不讓步,都不愿意做敵人。最后由每隊派出代表通過“石頭剪子布”定輸贏的方式決定,贏的一隊做“英雄隊”,輸的一隊為“敵人隊”。輸掉小游戲的李×急了說:“我們不做敵人!”其他幼兒反駁:“不行,輸了就當敵人。”李×說:“那我們敵人打仗時一定會贏的!”小美著急了說:“萬一敵人真贏了怎么辦?會把友誼關占領去的?”孩子們一下子吵得不可開交,覺得用“石頭剪刀布”定輸贏這個方法不適用,最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老師。師:“你們都不想當敵人,可是沒有敵人隊怎么打仗呢?大家再想一想怎么辦。”佳佳大聲地說:“老師,那我們都當戰士,不當敵人,先打仗,贏了封為‘英雄連隊。”經過一番討論,孩子們修改了游戲規則,將兩軍對打改成戰士軍事演習對戰,贏的一方封為“英雄連隊”。孩子們親自制訂游戲新玩法后,他們參加游戲的興趣更高了。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是關注者和支持者,幼兒在遇到困難時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玩的游戲由自己制訂規則。孩子們在“爭吵—解決—再爭吵—再解決”的過程中促進交往,萌發了團結協作的意識,孩子在游戲中可以隨著游戲情節的需要,自動轉換游戲角色,隨著游戲的深入自覺轉換為“敵人”和“戰士”的兩個角色。
2.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興致很高,為了打勝仗一個個使勁地投擲沙包,嘴里還喊著,“轟”!“中了”!但有些孩子被子彈打中了還是不愿意“陣亡”,不想退出戰場,雙方為此又吵了起來。師:打仗的紀律是什么?幼:聽從指揮,遵守紀律!師:現在要想玩這個游戲該怎么辦?聽到這話后,被子彈打中的幼兒很快退出戰場。活動中孩子的投擲動作不到位、不標準,教師設置了請英雄講述自己的事跡這個環節,讓投擲和閃躲動作標準的孩子示范、演示,再讓孩子們跟著指揮官按標準動作練習,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在這里,教師拋出問題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他們從中明白進行游戲必須遵守游戲規則,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
3.游戲結束部分創設軍隊凱旋慶祝勝利的情節,跟整個游戲情境首尾呼應,音樂《軍號滴滴吹》調整了孩子的情緒,渲染了勝利之后的歡樂氛圍,從而達到放松身體,使幼兒獲得保衛家園、當上英雄的情感體驗。
四、游戲活動的特點
(一)運用完整的故事情節創設游戲情境,增強趣味性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游戲創設有趣的情境、情節,讓幼兒扮演游戲角色,借助角色情感探索角色生活,創造性的表現角色行為等方式滿足身心發展需要。在本次游戲活動中,以戰士聽號角起床晨練—進行敵人來入侵軍事演習—過鐵絲網—過沼澤地—過壕溝—到戰場—扔手榴彈和炸彈—凱旋—慶祝勝利,把完整的故事貫穿在活動中,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練習匍匐前進、平衡、跨跳、投擲、閃躲等身體動作,發揮了想象力,體驗扮演英雄戰士所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二)游戲中教師為輔、幼兒為主,自主體驗
在本次游戲中,教師沒有過多限制幼兒,給予幼兒自主體驗的機會,讓幼兒遇到問題自己協商解決。例如教師在游戲中只是提供游戲材料,孩子自己搭建游戲場地;在分組遇到問題時,自己尋求辦法重新制訂游戲規則,先是以游戲形式定“敵人隊”和“英雄隊”,后協商以打仗輸贏定隊名,爭奪英雄連隊封號。在游戲當中面對遇到沖突,即不遵守游戲規則的幼兒“陣亡”,又不肯退出游戲而發生爭吵時,幼兒通過協商顧全大局,為了完成游戲而退出游戲場地,以此體驗及反思合作游戲和學習遵守規則的作用。
五、游戲活動的價值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結合國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思想,以及本幼兒園處于邊防重鎮,開展游戲活動具有戰略意義的實際,我園在給孩子進行一系列國防教育活動后開展此游戲,能讓孩子從小植入愛家鄉、愛祖國,形成長大后要保家衛國的意識,具有重大的國防教育意義。
2.活動創設游戲故事情境,使幼兒玩在其中、樂在其中、悟在其中,在獲得愉快情緒的同時,激發幼兒喜愛體育游戲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學會交往,學會遵守活動規則和自我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在活動中鍛煉了手眼協調能力,發展匍匐前進、跨跳、平衡、投擲、閃躲等身體基本動作的靈活性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3.在游戲活動中,孩子們急著打勝仗,誰也不認輸,出現被子彈打中后耍賴,不愿意退出戰場的現象。由于教師提供用作炸彈的材料是報紙球,報紙球打中后沒在身上留下痕跡,如果改成絨球打中目標即可粘貼在身上效果會更好。在對材料的投放上,教師還可以增加沙袋、玩具槍、擔架、小小醫藥箱、小軍服等,讓孩子在下一次的推進游戲中,利用這些材料創設更多的游戲情節,進一步加深游戲的難度和趣味性。
作者簡介:方雪芬(1974— ),女,壯族,廣西憑祥市人,幼教高級職稱,崇左市優秀教師,崇左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