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勇
(重慶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重慶農村問題研究所,重慶永川 402160)
2015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我國農業領域“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諸如糧食加工轉化能力不斷提升,農產品庫存顯著改善,以及生態型農業發展態勢喜人,適度規模經營不斷刷新歷史新高……但是多年累積的結構性矛盾,不僅表征出“三量齊高”(農產品產量、進口量、庫存量)的特征,體征于成本因子上還表現出“三本齊升”(物質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的問題。而促生兩大基本特征的關鍵因子隨著矛盾的生成及固化,其盤根錯節與相互交織的程度不斷加劇,并形成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啃的“硬骨頭”。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農業領域一些重要部門或關鍵環節的調整能否持續深入推進,農業農村工作能否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其關鍵在于傳統動能的加速改造和新動能的培育壯大。在這一內生動能培育過程中,必須有機撬動并運用好內生性的因素及外生性的因素協調發力靶向問題,才可能不斷誘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生動能的培育及壯大,才可能促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于其內生動能的培育與接續而不斷走向深入,并達成結構的自我優化。
基于此,本研究綜合分析了共享農業的內涵及外延,并基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視域審視了二者的互動關系,認為共享農業有助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問題的破解,不僅適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且精準匹配了我國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1978年由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瓊·斯潘思(Joel. Spaeth)基于個人汽車共享和租賃研究的需要被提出。其時,“共享經濟”被描述為“個人對個人”的合作式消費。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及第三方支付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共享經濟”已催生了一種以“使用但不擁有,分享替代私有”價值理念為內核的席卷全球的商業模式。這一模式借助數字化平臺將供給方閑散物品(或服務)暫時性轉移,其價值意義在于通過對存量資產的讓渡使用,在為需求方創造價值的同時也為供給方獲取收益,進而基于搜索成本、聯系成本和簽約成本等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實現了生產要素社會化和效益最大化,顯著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近年來,隨著Airbnb、Uber、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在全球范圍內的成功和擴散,“共享經濟”不僅拉開了一切物質和人力的、時間和空間的、有形和無形的、商業和非商業的資源進行分享的序幕,更是宣告了共享經濟的崛起[1]。
在這場共享經濟的盛宴中,基于季節性明顯造就的農作物耕種管收相對集中,而區域性迥異造成的農作物呈現遞次分布的特點,農業產業無論是產前、產中、產后均具備廣泛的共享可能性。如以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等大型設備為共享點的設備共享;以綠色循環農業技術、立體種養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及綜合利用構建模式技術,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農產品及加工副產品循環、全值、梯次利用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農產品品牌化經營技術為共享點的農技共享;以農村富余技能型勞動力轉移為共享點的人力共享;以土地為共享點的土地共享;及致力于農村配貨、為車主找貨、貨主找車信息為共享點的物流共享……因此,共享農業是指在現代農業發展新業態層出不窮的背景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主體(傳統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服務組織)借助網絡平臺第三方資源把閑置的農業資源或者農業服務有償分享給其他農業經營主體,并從中獲得報酬,需求者通過使用供給者的資源創造價值的一種新的農業經濟模式。如基于“農機幫”平臺撮合鏈接形成的大型農機具共享,基于“農民貢”平臺撮合鏈接形成的農村富余技能型勞動力轉移人力共享,基于“云種養”平臺撮合鏈接形成的農技問診為內核的農技共享,基于“土流網”平臺撮合鏈接形成的土地共享,基于“鄉間貨的”平臺撮合鏈接形成的鄉村貨主和車主信息溝通為內容的物流共享……共享農業模式內涵與外延見表1。

表1 共享農業模式內涵與外延
由于一項資產可以有多種有價值的屬性(有用性或潛在有用性),并且這些屬性完全由一個人占用往往不是最有效率的產權安排[2],因此一種要素的有用性或潛在有用性總是存在“間隔性充分就業”和“階段性隱性失業”,表征為要素“物盡其用”功能未被完全表達,進而存在價值浪費?;谶@一觀點及上述論述,共享農業是促成農業要素配置合理化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是農業生產服務社會化、規?;囊环N模式,是誘導農業作業“標準化”分工形成,并進一步地推動農業生成具有顯著分工經濟空間特質的產業。因此,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特別是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背景下,這一模式有助于破解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及的“要素配置不合理”問題,對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進而可以預見,隨著農業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及農業領域分工合作的深入發展,共享農業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生動能培育大有可為。不僅如此,還將基于其共享內涵與外延的持續擴大而不斷擴展農業經營與服務的規模,促進農業分工經濟的長足發展,真正意義上做強我國農業產業,補齊現代化建設農業產業這一短板。
長江學者羅必良在論述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時指出,農產品供給為何有庫存?因為保護價收購與財政補貼而導致價格倒掛;為何有補貼?因為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農民增收乏力;為何成本高?因為有短板[3]。羅必良進一步推理得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補短板”這一結論?;谶@一精準的分析與研判,筆者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內生動能的培育其實質也是一個補短板(要素配置不合理短板)的過程。為此,基于共享農業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視角,筆者認為,應當重點從農用設備共享、農業技術共享、農業信息共享3個層面加快補齊農業供給側短板,不斷增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內生動能。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具體表征為要素配置不合理等問題突出,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表面上是產品供給問題,但深層次上還是生產要素配置問題”[4]。羅必良進一步認為,必須將重點放在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2個方面,并指出中國農業效率低的核心短板是農業分工不足[3]。毫無疑問,這一判斷的正確性毋庸置疑。2017年重慶永川水稻收割方式的變化無疑是最好的佐證,傳統手工收割模式下,水稻刈割、脫粒、裝運、攤曬(秸稈處理)等環節完全依賴人力完成,傳統半機動收割模式下,僅實現了打谷機對脫粒環節人力依賴的替代而已。水稻機械化收割模式下,水稻刈割、脫粒、裝運、干燥及秸稈處理等環節完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如收割機實現了對水稻刈割、脫粒、裝包及秸稈切碎還田環節高強度人力的替代,運糧車實現了對運輸環節肩挑背扛人力的替代,烘干機或翻場機械實現了對水稻干燥環節酷暑高溫下人力的替代。傳統收割模式下,永川人工僅能收割水稻 500 m2/(d·人),而1臺收割機可以收割2.5 hm2/d,機械作業效率是傳統人力作業方式的30倍。另外,機械作業價格在 1 500~2 400元/hm2,較之人工收割6 000元/hm2的單價,水稻機械收割成本大幅下降,效益成倍增加。機械化收割還極大地減輕了水稻收割的勞動強度,提早了水稻上市時間,減少了糧食損耗,秸稈還田保持了地力,重慶永川水稻收割方式的變革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同時,還降低了生產成本,應該說是農業生產作業方式未來發展的方向,而這一方式的變革是基于 1 800 臺(套)久保田等大型農機具跨區域作業設備共享的實現,是農業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配置的成功典范,顯示出要素資源共享具有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及成本降低的作用。
“使用但不擁有,分享替代私有”,這是閑置資源有償讓渡使用權并生成分享經濟的價值內核,并進一步決定了不是所有的農用設備均可拿來“共享”,進而讓讓渡者獲得報酬,讓分享者創造價值。實則,附著于農用共享設備之上還需具備兩大屬性:稀缺性和低頻性。具體而言,農用設備的“稀缺性”源于設備購買需要大額資金的投入,這是很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所不能承受的,只有少數的經營主體可以從容購置,進而生成了農業生產領域設備的稀缺;農業生產受生命自然力構造的支配、限制和約束,進而表現出顯著的節律性,造成特定作物靶向農機具“間歇性充分就業”和“階段性隱性失業”,即使用頻率年度平均低頻。為此,價值大且使用頻率高、價值小且使用頻率低、價值小且使用頻率高的農用設備不會形成共享,只有價值大且使用頻率低的農用設備才會形成共享。其原因在于價值大且使用頻率高的設備,農業經營主體基于高頻率使用的剛性需求會想方設法予以購置,而價值小且使用頻率低的設備由于經營主體沒有購置壓力,進而是否購置的隨意性較大,共享難以發生,而價值小且使用頻率高的設備,經營主體的購置意愿最為強烈,這是設備共享的禁區。基于此,鑒于農事生產的剛需、購置資金的大額、使用時間的集中交織所生成的“痛點”,給予了農用設備共享源源不斷的滋養,成為農業共享最具活力的點。
從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層面來講,農用設備共享將極大地賦予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活力,因為通過設備使用權的讓渡,使讓渡者獲得了報酬并提高了要素利用率,使分享者創造了價值并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大范圍尺度上講我國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將受惠于此而不斷得以優化,特別是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將顯著提高,表征為農業產業傳統動能將被加速改造,新興動能將不斷被培育壯大,以適配現代化建設對農業產業動能轉換的新需求。
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在人地關系緊張的當下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產出效率的提升根本上必須依賴于農業技術的支撐。趙芝俊等采用分省面板數據對20年來(1985—2005年)我國農業技術進步與總產出增長進行了定量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已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增長的主要來源[5]。同樣,張莉俠等采用索洛余值法測算了1990—2009年北京、上海及天津三大都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結果顯示1990—2009年三大都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上海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略高于北京和天津[6]。蘭肇華等研究發現,農業技術推廣效率對湖北省水稻單產的影響最大,對水稻單產的貢獻度為0.232[7]。此外,Rosegrant等研究發現,導致很多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出現遞減趨勢的主要原因,除了水資源匱乏、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外,科研投資的減少也是重要的誘因[8],進而反向佐證了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具有顯著的作用。由此可見,強化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推廣與應用,有利于提升耕地產出效率和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推導可知,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利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調整,有利于農業供給體系內生動能的培育。
然而,當前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主體力量——農業技術人員缺口較大,不能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9—2013)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為2 387萬人,但農業技術人員僅為71.18萬人,占2.98%,雖然階段性完成了《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關于“2015年農業科技人才增加到68萬左右”的目標,甚至超越了2020年“農業科技人才增加到70萬”的發展目標,但是占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比重甚微,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產業發展之需。特別是在農業產業結構性調整內生動能培育需要大量農業科技人員從事農業科技研究、推廣、傳授農業技術,著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內生動能背景下,凸顯出科技人才短缺的嚴重性,表征為農技服務缺口較大,農技服務落地難,農技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難以突破。李平通過對湖北省、河南省、甘肅省等地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運行現狀的調查得出4個結論,即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運行對農戶生產經濟效益提高作用有限,對農村生態環境效益貢獻并不明顯,帶來的社會效益較弱,帶來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效益仍有提升空間[9]。此外,盡管2015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8%,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20百分點左右的差距,顯示我國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依靠科技進步促發展、對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促發展替代的改革力度,進一步說明我國農業產業亟須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建設的效能,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進步貢獻率,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诖?,在持續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筆者認為,將“共享”思維導入農技推廣服務過程是突破“最后一公里”難題的有效舉措。
農業技術共享是指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借助網絡等第三方平臺,獲得農業隱性及顯性知識轉化、轉移、吸收、創新及要素價值增值的過程。首先,與農用設備共享必須借助規模才能形成效益之不同,農業技術共享過程參與的主體可以是規模經營主體、規模服務主體,也可以是小而分散的傳統農業經營或服務主體。換言之,農業技術共享可參與主體有3個層次,“個體間的知識共享、團隊間的知識共享和組織間的知識共享”[10]。(1)個體間的農業技術共享目的在于獲得他人農業技術知識,或種養過程答疑解惑,如“云種養”平臺基于“找植物專家”“找動物專家”平臺撮合鏈接形成的農業技術人員與種植養殖人員問診答疑服務。(2)“團隊間的知識共享”是指農業經營主體基于種養過程的需要而自發組建的互助團隊,如重慶永川黃瓜山梨種植戶基于品種選擇、苗木定植、整形修剪、病蟲防治、水肥管理等過程所自發動態組建的互助團隊。(3)“組織間的知識共享”是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政府間,或與專業農業技術服務供給主體間基于產業規劃、技術服務等需求所形成的橫向專業化合約選擇過程,如地方政府與致力于為農產業提供數據化、精細化管理工具,幫助農產業提升產業價值,加速農產業供給端改革的奧科美農業互聯網公司關于農產業生產效率提升的互利合作。其次,農業技術共享的內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1)政策解讀。如中央“一號文件”解讀,各類試點項目申報、各類農業補貼解讀,土地產權制度解讀、農業供給側改革解讀等。(2)前沿農業科技推介。如基因和轉基因技術、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農機智能化、機電一體化技術、智慧農業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3)各種種養問題。如病蟲草害、旱澇凍害、品種選擇、疾病問診、飼料營養、氣候環境、土壤肥料、栽培技術、采收貯運、農場管理、品牌打造、價格行情、市場銷售等。最后,農業技術共享實現的方式多種多樣,如電話答疑、網絡問診、現場指導等方面。
眾所周知,農業技術是破解農業資源和環境約束的關鍵,是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由傳統農業向技術主導性的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推動力,特別是在“土地均分”引發的小規模與分散化問題造成嚴重的規模不經濟背景下,及至現代農業深度發展呼喚規模經濟與分工經濟協同發力的背景下,農業技術共享有助于農業規模經濟和分工經濟的發展,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內生動能的培育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應,進而對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意義重大。
目前,生成農業供給側糧棉油糖肉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全面倒掛。大宗農產品生產凈利潤持續走低,農產品庫存壓頂、收貯潛虧巨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層次原因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的力度還不夠,導致要素自由流動機制僵化。農業生產要素流動籬笆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農業信息的閉塞,諸如從此時“蒜你狠”“姜你軍”“火箭蛋”等農產品價格一路攀升的風光無限,到彼時“蒜你賤”“被將軍”“傷心蛋”等農產品價格過山車式的跌跌不休,除了不良商家牟利炒作因素外,根本原因還在于市場農產品供需信息機制的失靈,即生產者忽視市場需求慣性地盲目生產,導致農產品“質量”及“產量”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進而價格暴跌暴漲。因此,農產品生產要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就必須健全農業產業生產要素及農產品市場供需信息有效匹配的機制,打破阻礙農業生產要素流動的籬笆,讓資源從低效率領域轉移到高效率領域,從已過剩領域轉移到更有需求的領域,才能從根本上破解農產品價格“過山車”式暴漲暴跌發生,農業供給側與需求側動態平衡的長效機制才能得以建立。
農業信息共享是指在對現有農業信息資源的規整、加工及深度優化層面上達成農業信息的客觀呈現或科學預判目的基礎上,有償或無償面向各級管理部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業生產服務主體提供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管理、決策等環節所需資訊的一種共享服務。根據農業信息的屬性,可共享信息大體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資源信息,它是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包括氣候、土壤、水分、光照、溫度、農作物生長以及病蟲害等信息;二是社會經濟信息,它是為發展農業生產而投入的市場信息、資本信息、技術信息、法規政策、管理信息及科研教育等要素的總稱。農業信息共享機制下信息暢通的透明性不僅有助于終結不法牟利行為,而且有助于指導農業經營主體科學規劃產業,同時還有助于構建農業要素供需的精準匹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農業領域形成信息共享的科技競爭環境,從而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內生動能的培育。
農業共享平臺是共享農業的載體,因此平臺建設信息的專業化與集成化程度,平臺使用的便捷性與實用性情況是平臺建設及共享農業效能高低的關鍵。共享農業發展的前置基礎性工作是三類人才的培養。(1)農業信息采集的正確與否,信息收錄的科學與否,是共享農業平臺建設的基礎,因此必須嚴格農業信息采集與收錄人才培養關口,要在全日制涉農本專科專業下開設農業信息采集與收錄主干課程,涉及職業道德及基于農田生物信息、農田氣候信息及土壤信息的采集與處理,基于設施農業環境監測與管理、農業感官智能分析需要的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飛機測控、激光、電子檢測技術的運用等知識的教育,并將其以培訓教育的形式全覆蓋至存量基層農技人員素質能力提升培訓課程體系,以此從源頭夯實農業信息采集與收錄人才的素質能力,捍衛農業數據的真實性。(2)要注重既擅長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數據庫建設技術,又知曉農業農村農民素質能力、偏好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確保農業信息平臺“姓農”,更“知農”。(3)要多措并舉強化農業信息檢索及數據深度挖掘人才隊伍的建設,重點強化這類人才數據檢索、資源導航、決策優化與預判能力的培養。
市場經濟環境下,交易必然伴隨著交易成本的發生,而交易成本的高或低則影響著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或高或低。就農業生產而言,則對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優化,以及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共享農業引導供給側調整內生動能培育效率的提升,就必須著眼于降成本,具體而言是降低要素共享交易成本——搜索成本、聯系成本、簽約成本等?;诖?,要促成共享交易供給與需求雙邊共享事件高效率達成,就必須匹配農民能力素質偏低實際便捷化甚至于“弱智化”共享鏈接網絡。為此,共享事件無障礙化鏈接的實現需要夯實兩方面的基礎性工作。(1)在現有共享平臺優化整合的基礎上,搭建更具“三農”需求性的綜合性農業共享平臺,集成農用設備、人力資源、農業技術、土地資源、農村物流、農業信息等要素共享,實現農業共享的一站式服務,在資源集成優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推動平臺的智能化和簡便化建設,打造“三農”與數字技術的無縫銜接。(2)要加大對農民共享平臺及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使用培訓,確保移動智能終端使用無障礙化。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移動智能終端規模突破13.7億臺,但基于移動智能終端設備有關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管理與決策等環節信息的使用與共享還較低,“互聯網+農業”所具有的內生效能發揮尚不明顯。因此,強化農業生產主體及經營主體對農業共享平臺及農業共享資訊的宣傳及使用培訓,是做大共享農業、發展農業共享經濟的關鍵,需要有關部門及組織工作重心深度下潛,切實加大農業主體基于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使用,積極參與共享農業融入共享經濟。
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共享農業極大地促進了農業要素的自由流動及農業經濟發展,進而對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產生了巨大的顛覆性作用,然而基于其內生及外溢的新興性,關于共享農業的激勵機制及健全的法律體系構建卻落后于形勢發展所需。(1)要從國家層面建立針對農業信息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的農業信息共享的激勵機制,推動農業信息供需雙邊的常態化發展,可以是稅收減免,也可以是財政補貼,還可以是精神獎勵等正向的激勵。此外,也可以是個人或組織信用扣分或負評的反向約束,為此需要完善我國信用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整詳盡的失信懲罰機制[11]。(2)要在《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等系列信息化建設規劃及綱要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共享農業的法律體系建設, 目前急需完善涉及共享農業商業模式監管、信息平臺責任管控、產權新形態界定、公共服務鑒定與監督、共享平臺數據安全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制定,以加強市場公平競爭、安全有序的保護,確保共享農業有法可依,進而促進農業要素的自由流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生動能。
農業供給側種種問題經年累積所生成的系列矛盾,阻礙了農業產業內生動能的培育及動力的接續,矛盾生成的關鍵問題在于農業要素配置效率的“失活”。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生動能的培育急需改革傳統資源配置方式,全域適配并激活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管理與決策各環節所需的要素資源?;诖?,共享農業應時應需而生,成為現階段農業產業“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有效方式,被視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內生動能培育的重要抓手,對引導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生態化進程,根本上實現農業產業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發展,將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