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舉希, 宋 杰, 蘇建國, 辛 磊
(1.蘇州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江蘇常熟 215500; 2.蘇州大學,江蘇蘇州 215123;3.江蘇省常熟市尚湖鎮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江蘇常熟 215500; 4.常熟理工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建設和完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1],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基礎,同時可為落實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提供嶄新的渠道。依法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農村經營體制,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2]。截至2016年年底,蘇州全市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 365家,社員14.8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占全市各類農民合作社總數比例超過30%,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經營收入31.53億元,上繳稅金總額489.6萬元,可分配盈余4.56億元,為蘇州市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蘇州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農民合作社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功能發揮不足,存在管理不規范、社員參與度低、經營能力弱、政策扶持不完善等問題。因此,圍繞蘇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前發展現狀及國外主要發展經驗,提出增強農民合作社發展實力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蘇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范圍從傳統的種植、養殖業逐步擴展到現代化的農機、勞務、休閑農業等領域。按行業差異可具體劃分為種植業(671家)、林業(89家)、畜牧業(55家)、漁業(168家)、服務業(290家)、其他行業(92家)(圖1)。
蘇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領頭者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人員或組織,具體情況為農村種養殖大戶領頭創立662家;村干部領頭創立576家;企業領頭創立32家;基層農技服務組織領頭創立46家;其他身份人員領頭創立49家(圖2)。
2016年,蘇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總值達31.6億元,統一銷售農產品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有627家,占專業合作社總數的近1/2;統一組織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10.3億元,統一購買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484家,占專業合作社總數的35.4%。


至2016年年底,蘇州市已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23家,專業協會2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發展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綜合效益也在不斷提升。未來,農民合作社將進一步呈現合作社聯合或聯盟的普遍趨勢[3]。
截至2016年,蘇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社員數量35 619人次,171家合作社實施標準化生產,115家合作社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219家合作社擁有注冊商標,3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被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認定為示范社。
蘇州市屬各縣(市、區)根據各自農業資源的自然稟賦,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各縣(市、區)分布情況為張家港市271家,常熟市173家,太倉市391家,昆山市44家,吳江區234家,吳中區144家,相城區48家,工業園區30家,高新區30家(圖3)。

常熟虞盛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依托海虞鎮七峰、鄭家橋和新肖橋等3家農地股份合作社(入社農戶3 800個),聯結38個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涉地面積達953 hm2,采取規?;N植、機械化耕作、集約化經營模式,自建功能先進的稻米生產加工設備,提高了農業經營集約化、規?;⒔M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截至2016年年底,常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農地總面積達4 153 hm2,2016年全年實現盈余7 731萬元。
太倉市祥和蔬菜專業合作社堅持以“科技興農”為主導思想,充分汲取現代農耕工藝精髓,注重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工作,建設有FCWS-8435防蟲網室13.30 hm2,設施大棚3.73 hm2,管理生產用房800 m2,獲“無公害認證農產品”29個,“綠色食品認證農產品”2個,提升了合作社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促進了全社農戶的共同致富。
田娘米業專業合作社與南京農業大學結成緊密的產學研結合體,組建了江蘇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田娘新型肥料研發中心”,共同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市級涉農科技項目[4]。“田娘”產品從單一的有機肥料發展為有機肥料、生物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3個系列1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省內外,產生了較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農民在“家門口”可以免費從農業專業合作社獲取種養殖信息、農資供應、統防統治服務與農產品包裝、儲藏、加工、流通“一攬子”服務。常熟市“大家好”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多年來,理事長李根元堅持免費為合作社109戶社員提供原材料采購、水產養殖技術、產品銷售等多形式的全程服務,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社員。社員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生產效益。
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化從龍頭企業+農戶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轉變,解決農產品銷售難、農產品加工增值難等問題,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和共同富裕。蘇州全市1 3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入社成員19.17萬個,帶動非成員農戶8.67萬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總收入達到42.63億元。
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規范和制度建設與法規要求差別較大。有的合作社雖然設立時有規范的經營章程、明確的分工和完善的制度,但多流于形式與字面,按實際規章制度辦事的合作社并不多,有的合作社由理事長親屬擔任財務人員,有的合作社為獲取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多項優惠政策,出現“一套人馬,多個牌子”的現象,導致管理和經營行為的隨意與粗放。
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沒全面落實“三會”制度,管理信息透明度不高,普通社員獲取相關信息少,加之多數社員在合作社所占份額小,對關注合作社發展缺乏熱情,參與合作社民主管理的程度低,難以形成社員共同參與的決策機制、民主管理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調查顯示,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學歷大多為初中、小學學歷;受文化程度、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小農經濟意識較為濃厚、缺乏經營管理的知識與實踐,全市1 3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創辦加工實體的只有59家;品牌意識偏弱,擁有注冊商標的合作社只有219家,占專業合作社總數的21%;2016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按交易量返還社員利潤的合作社648家,只占合作社總數的47.5%。
蘇州市先后出臺了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系列優惠政策,但由于相關部門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導致一些問題難以解決,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發展必需資金和配套設施用地的困難較大,也難以享受到用電、用水和運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因此,農民合作社發展依然面臨較大的障礙與困難。
發達國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歷200年有余。總體來看,重視立法與規范管理是其共通的發展經驗,即通過法律法規制度保障政府政策的延續性;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的規范化來促進規范發展。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超前的規劃可助力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管理。日本政府為了促進農協(各類農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保障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管理與持續發展,如1956年的《農業整備措施法》,1961年公布《農協合并助成法》等規劃和措施[5]。
加拿大于1987年成立主管合作社事務的農民合作社秘書處,加強農民合作社與政府相關部門與機構的關系;美國政府于1958年將市場管理局更名為農業部農業合作社管理局,向農民合作社提供專門知識及充實的市場信息,開展教育培訓活動,提供幫扶資金等;日本政府將農業部門明確為農業合作組織的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對農民協會實行指導、管理與監察[6]。
美國對主要以社員為交易對象的合作社免除公司所得稅,一般農業合作社平均可被減免2/3的所得稅[7]。另外,美國政府還為農業合作組織提供形式多樣的直接或間接援助,例如以多種手段向其提供研究、管理和教育援助,農場主合作組織能夠享受低于市場利率的合作銀行貸款等[8];而加拿大政府除每年撥出經費補貼合作社聯盟外,還隨時對合作社提出的事業項目進行審批并施以??钯Y助,讓合作社參與政府開展的相關農業項目,為合作社產品作市場調查提供資金,補貼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等[9]。西方發達國家借由以上措施,有效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規范化。
1990年以來,股份制企業的現代管理制度成為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的借鑒對象,其成員資格的封閉性和股金的穩定性保證了合作社經營的穩定性和高效益,也更有利于銀行信貸的獲??;在決策管理機制上,依合作社投資額配置表決權,并外聘專家以實行專業化管理。實踐證明,以“投資-利潤”為原則的新一代合作社相比于傳統以“為社員服務”為宗旨的合作社能為農戶帶來更大的收益。據美國農業部年度合作社統計表明,2005年參與調查的2 896家新一代合作社回報了其社員約20億美元的價值增值[10]。
(1)做好規劃設置,引領發展規范。基于蘇州市“四個百萬畝”發展現狀與趨勢,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設置數量、布局、規模等進行宏觀規劃[11],以利支農資金、配套設施用地等資源合理安排,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對申報專業合作社的“硬件”作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優先支持素質較高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專業大戶領辦農民合作社,從源頭上引領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
(2)設立試營業期,設定時限逐步規范。對新建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規模、專業、領頭人不同,設置不同的試營業期。對試營業期內的專業合作社由管理和服務部門重點指導,期滿考核合格后,按標準實行規范管理,再批準合作社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3)開展梳理普查,名副其實利于規范。開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梳理與“正名”。對家庭農場特征明顯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轉制為家庭農場;鼓勵和支持類型相同、相近或者產業鏈前后關聯的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聯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村集體占特大股份、農民社員股份極小的專業合作社轉制為集體合作農場;對查實為“空殼社”“休眠社”的合作社予以關停。通過梳理分類,使合作社實至名歸,規范發展。
(4)調整現有股權,激勵社員關注規范。按相關規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單個社員的最高持股比例進行限制,防止單個社員持股過于集中,使社員能成為合作社的真正股東,獲得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12],增強社員主人翁意識,主動承擔相應責任,促進合作社成為社員地位相對平等的經濟組織,夯實合作社規范發展的組織基礎。
(5)開展“企-社”對接,倒逼合作社主動規范。推廣常熟市??吐愚r民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的經驗,組織大型超市、相關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等產銷對接活動。超市與企業對農民合作社“先查檢,后訂貨”,優先訂購和銷售規范管理的合作社農產品,激發農民專業合作社主動規范管理的積極性。
(1)優化相關政策,加大合作社扶持力度。深入調研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發展實際需求,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配套設施用地、水電、運輸、資金等優惠政策[13];定期舉辦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品牌競賽、評優與宣傳活動,在各地超市、農貿市場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專場,打造合作社農產品知名品牌,提高農民合作社農產品社會聲望[14];支持合作社建設農產品現代物流企業,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合作經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農民合作社產品市場競爭力。
(2)加強隊伍建設,培育合作社領軍人才。加快引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急需的實用人才和職業經理人;把培育合作社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納入到地方人才辦、人社局、人才服務中心的工作范疇,定期評選農民合作社優秀理事長,將優秀理事長納入技能人才隊伍隊伍管理;設立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基地,組織相關培訓,給考核合格者發“蘇州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合格證”,作為申報、領辦農民合作社的資質條件。
(3)發揮高校智力優勢,組織“校-社”對口幫扶。蘇州市有本科和大專院校20多所,大多院校均設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國際貿易等相關專業。建議充分發揮在蘇高校、高職院校的人才、智力優勢,組織相關院校-合作社對口幫扶活動。相關高校選派有實踐經驗的經濟與管理類教師掛點農民合作社,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義工活動,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定期開展合作經營、品牌創立、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等管理講座與培訓,幫助合作社全體社員提升經營素質。
(4)創新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為合作社提升“造血”功能。構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劃分為規劃配置、招募培訓、績效管理、收入福利、準入競爭、職業保障“6模塊”系統展開,形成科學、完備的職業農民培育體系與完備的運行機制、動力機制、競爭機制、保障機制,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新鮮“血液”[15]。
(5)提供生產全程服務,消除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后顧之憂。地方政府應加大力度支持銀行、糧食、郵政、通信、保險等系統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建設升級,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資傳統銷售網點向農民合作社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為農民合作社社員提供快速、便捷服務,支持鄉鎮組建圍繞農業生產種子、育秧、施肥、除草、收儲、烘干、加工等新型農業服務公司,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