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璐璐

摘 要:團扇是小品畫中的一種形式,伴隨院體畫的發展,統治階層的重視和地理環境的改變,山水團扇在南宋時期得到充分發展。文章以南宋團扇興盛的背景為切入點,著重從構圖特征和詩意表達兩方面來分析南宋山水團扇的藝術特征,詮釋南宋山水團扇中的美感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團扇 院體畫 藝術特征 南宋山水畫 審美情趣
最早看到的有書畫的團扇是在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和徽宗摹張宣的《搗練圖》中。團扇到宋代空前繁榮。據夏文彥的《圖繪寶鑒》記載:“南宋時期的趙彥,汴梁人,居臨安,開字鋪,畫扇的名”{1}。而團扇這種書畫形式在宋代數量和種類之多,使用階層之廣,究其原因與統治階層的重視和提倡以及文人士大夫的執扇風尚,南宋所處的地理環境,宋代手工業的發展等都有密切的聯系。在《清明上河圖》中也有眾多人物手持團扇。可見團扇在宋代非常流行。 “1975 年在江蘇金壇南宋太學生周瑀墓中出土了兩把團扇,其扇面長26厘米,寬20 厘米,反映了宋代團扇的大致尺寸”{2}。這與我們日常所見的團扇尺寸相吻合,因此可以推斷出宋代畫家基本上以實際生活中使用的尺寸為進行創作。說明團扇的興盛離不開它的實用性和裝飾性,因此它的題材涵蓋面廣包括花鳥、山水、人物、建筑等。最為我們熟知的團扇多為兩宋畫院精細的花鳥繪畫,如《出水芙蓉圖》{3}。目前能看到的團扇作品多為南宋時期所繪,北宋時期的團扇較少,尤其是山水題材更少。
本文將對南宋山水團扇文化深入探究,將其放在時代的繪畫藝術氛圍中,力求還原皇家對團扇創作的倡導和政治的變革,分析山水團扇在南宋得以發展和繁榮的原因。詮釋山水畫在團扇中的藝術性,分別從構圖和意趣兩方面分析南宋山水團扇的藝術特征,在構圖和筆墨上剖析南北宋山水繪畫的差異,感悟南宋團扇在山水繪畫上的風格和審美情趣。
一、 宋代繁榮的團扇書畫作品
1.宋徽宗及其畫院的影響
宋代在宋徽宗之前的畫院所創作的山水畫多為統治階層服務,宋初到神宗期間的山水作品尺幅較大。《宣和畫譜》中記載宋初畫家燕肅“舊傳太常與玉堂屏等,皆肅之真跡。而肅嘗寓寄于景寧坊,所居墻壁,亦有其畫,今皆湮沒焉。獨睢、潁、洛佛寺尚存遺墨”{4}。說明當時繪畫尺寸較大,畫家所繪屏風作品也很多。鄧椿的《畫繼》也由對畫家奉旨于宮殿寺廟道觀作壁畫的記載。因此在宋代初期的畫院中,繪畫作品多為政治應用,且尺幅較大。在宋徽宗時期,畫院規模及創作數量發展到鼎盛,由于統治者的重視,王公貴族和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壯大,對繪畫作品的品讀和審美情趣漸漸增加了玩賞的性質,而不單純地為政治服務。此時的作品尺幅也多以卷軸和小品為主。團扇書畫作為小品繪畫的一種形式,裝飾性和實用性兼備,成為文人墨客競相把玩賞識的一類作品。鄧椿《畫繼》 中記載,趙令穰“其所作多小軸,甚清麗,雪景類世所收王維筆,汀渚水鳥,有江湖意”{5}。更有皇帝宋徽宗的親筆御扇,“政和每畫御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期間貴近往往有求御寶者。”不僅如此,徽宗還有扇面作品傳世,如北宋早期的團扇繪畫作品《枇杷山鳥圖》、《梅花繡眼圖》和《桃鳩圖》等作品。可見當時團扇書畫的流行離不開統治階層的提倡。畫院考核多以寫生生動為主,因此團扇也多繪花鳥蔬果,山水團扇并不多見。主要是由于北宋時期范寬、郭熙、李成的全景山水的影響,給人以飽滿充盈之感。團扇中山水小景創作不多。但不可否認,宋徽宗時期的畫院培養了大量擅長院體畫的畫家,他們精于描摹,對繪畫創作充滿激情,為南宋繪畫積累了大批中堅力量。
到了南宋,由于統治階層的變革,院體的山水畫家經歷了金兵南下,偏安一隅,開始在繪畫風格上尋求改變,山水創作的審美情趣也在發生改變。
2.南宋地理環境
由于徽宗對畫院的重視和梳理,為南宋院體畫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由于地理環境從北至南發生轉變,畫家所能能描繪的對象發生了轉變。因此南宋山水繪畫不同于北宋時期高山瀑布,宏偉壯美,更多了空、柔美。同時宋高宗以及之后的幾位皇帝同樣熱愛繪畫,對扇面繪畫也都有所研究。吳自牧在其《夢粱錄》中就曾提到: “記昔年高宗在壽宮時,賞桂,曾命畫工為巖桂扇面,仍制御詩分賜群臣”{6}。這為團扇繪畫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動力。
團扇繪畫形制的流行,為山水繪畫的取景和創作提供了新的靈感。加之南方山水適合在團扇形制上表現,顯得更加秀美溫潤,山水創作的審美情趣發生改變,因此南宋時期的山水團扇相對于北宋更多;從山水創作的角度來講,風格與審美也與北宋不同。
二、山水團扇的構圖特征和詩意表達
1.構圖特征——邊角之景
團扇對繪畫創作來說提供了新的構圖和畫面分割的方式。不同于立軸和長卷的,團扇圓形構圖對創作是一種限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對于畫面經營位置,應物象形等創作手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產生了不同的畫面效果。在團扇中“以小觀大”的審美情趣不斷加強,因此南宋期間山水團扇的作品很少有全景構圖,因為方寸之間要求畫家表現全景很難,更多的是截取山水的某一部分或者用筆墨空間集中表現局部。這種代表構圖便是邊角之景。代表人物有馬遠、夏圭。
夏圭所繪的《山莊墓雪圖》。細品此圖,描繪深秋或初冬時節江南的暮色雪景。畫面上山巔和樹木相連,恰巧使畫面一分為二,為典型的“夏半邊”構圖。圖中遠山、近石被白雪覆蓋,畫家為了突出雪景的感覺,將山巒和天空形成一明一暗的對比。近景蒼勁的古樹扎根在左下角的巨石上,葉雖已干枯,但細枝末節仍然繁密。整幅畫面雖不大,卻小中見大,刻畫精細,“夏圭”二字行書落款非常小,藏于左下角坡石上。透過只占畫面一半的遠山和近景,使觀者感受到寒冷蕭索,朦朧空寂的美。這既使圓形構圖中的景物顯得平穩安定,又富于變化。描繪了山、石、樹,采用邊景構圖,留下大面積的空白,給觀者留下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間。畫面小卻以少勝多,以簡代繁。
由此可以看出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已不同于從北宋全景式山水,而團扇這種形式給了畫家不拘泥于實景大小而是表達自己心中所感。對畫面進行分解和重構的契機,這種邊角處理的構圖使得畫面更加空靈、生動。
2.詩意表達——隱逸之美
南宋的山水團扇中不單純表現山水,或有花鳥點綴,或有人物穿梭。在這一類團扇中尤以描繪在自然中隱居的畫面為經典。畫面多為描繪一位文人、詩人或者退仕的官員隱居的生活。對于團扇中表達的隱逸之美,有的畫面會直接表達,例如一位佚名畫家所繪圖1,其中的主人公在涼亭中眺望遠方,右下角一位仆人在接待他的友人,向前引路。畫面可以看出涼亭布局精巧,有山石、松樹掩映,還有回廊,小橋。可見這位主人公地位較高。在山水團扇中常用點景人物周圍的景致來烘托生活背景。由佚名畫家所繪圖2《花塢醉歸圖》,一名醉客騎在毛驢上后面跟著他的仆人,正在接近坐落于山石花叢中的茅屋。
有的畫面會含蓄地表達。在夏圭所描繪的扇面《湖畔幽居》中,右下角一個人走在橋上,仆人在打掃庭院,山間的松樹和石頭上的竹子蒙著一層晨霧。這種隱逸的生活被畫家寄情于山水之中,表達了南宋畫家隱居的生活中帶有的社交文化,這些畫中表現的人物常常不是真正的隱士,而是向往詩意生活的畫家本身。甚至不需要人物,畫家僅用山徑、房屋、水波、橋梁、城門等便可表達內心隱逸于山水之中傲骨。所以筆者認為南宋山水團扇中表現詩意生活的題材,山水為主體,人物掩映在其中,“小中見大”起到了點睛之筆。同時也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邃意境。
結語
中國團扇形制的出現為繪畫形式增添了多樣性,山水團扇在南宋時期出現繁榮,離不開院體畫的發展和宋朝歷代皇帝的重視,同時受到南宋政治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出現了新的審美情趣和繪畫風格。這與北宋時期山水畫大卷軸有明顯的差異,從形式上逐漸向精巧的扇面和冊頁轉變。不再以寫實的山水為依托,更重視畫家心中之景,主觀地處理畫面來表達內心的審美情趣。研究南宋山水團扇的繪畫作品,對于豐富南宋山水畫史及小品畫的發展有很大價值。
注釋:
{1}【元】夏文彥.《圖繪寶鑒》卷四.
{2}徐吉軍.扇動風發[M].學院出版社,2009:22.
{3}出水芙蓉圖.南宋吳炳? 團扇? 絹本設色? 縱23.8厘米橫25.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王群栗.點校.宣和畫譜.
{5}【南宋】鄧椿.《畫繼》卷六《人物傳寫》.
{6}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八《花之品》.
參考文獻:
[1]肖永軍.宋徽宗和他的畫院對南宋團扇山水小品的影響[J].美與時代(中),2015(10):49-50.
[2]王哲.淺談南宋山水團扇的藝術特征[J].美術大觀,2016(7):64-65.
[3]楊祥民.扇子的故事:傳統造物的禮儀性與審美性蠡測[D].南京師范大學,2011.
[4]南宋繪畫風格探析之團扇扇面之制[J].榮寶齋,2010(9):246-247.
[5]馮文華.宋代團扇文化與小品畫的扇面形制[J].藝術家,2013(S1):229-233.
[6]馮文華.南宋小品畫興盛的原因[J].文藝爭鳴,2011(10):108-110.
[7]楊祥民.南宋繪畫風格探析——從團扇面與花鳥畫談起[J].貴州文史叢刊,2010(1):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