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峰
摘 要 水產養殖整體水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疾病防治技術與藥物使用方法的特殊性。基于此,重點圍繞魚病防治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魚病的藥物防治對策。通過系統性的細致研究與分析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發生概率和養殖品種死亡風險,從而使水產養殖業可以得到健康發展,促進水產養值戶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 魚病;防治技術;因素
中圖分類號:S94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71
正確合理的魚病防治技術能夠保證在用少量魚藥的情況下,進行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不合理的魚藥使用方法,不但加大了藥量,效果也不顯著,甚至是無效,還極有可能會導致魚病加重或出現藥物中毒事件。所以在魚病防治過程中,需對發病機理進行認真檢查,選擇適合的魚藥與施用方法,精準計算用藥量,合理配制藥物。只有做好以上措施,才能真正發揮魚病防治技術的作用。
1 漁業生產特殊性
魚類終生在水里生活,是一種用鰓呼吸的變溫動物,明確水產養殖的特殊性與魚病防治的獨特性具有重要意義。1)魚類生活在水中,很難及時察覺各類疾病的生成與蔓延,通常發現時已有大量魚類開始死亡;2)魚類屬于變溫動物,很難及時察覺并精準地確定其發病是是因過飽進食還是因天氣變化所致;3)活體較難打撈,如所撈魚數量較多,易導致不新鮮甚至是腐敗;4)疾病較難診斷,不但要進行表面觀察,還需解剖檢驗,如果條件允許還需對魚病進行病菌鏡檢和水體質量化驗等相應操作;5)會出現多種疾病同時發病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對疾病進行診斷會更加困難。因此,一定要正確樹立魚病防治理念,提升防范意識并降低風險,堅持防范為主、治療為輔、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則,進行全面的預防和治療,只有如此才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從而保證漁農的經濟效益[1]。
2 魚類疾病特征
不同類型疾病所表現出的特征不同,細菌類和病毒性疾病通常在高溫季節出現,其中細菌類疾病通常會使魚體組織中出現白腐情況。寄生蟲類疾病通常會使魚體組織破損、肌體出現胞囊。大型寄生蟲能夠通過肉眼發現,其在幼體時較易在魚體表面形成點狀出血點。患腸炎疾病的魚體腸道會明顯發紅,肛門會出現紅腫外突且糞便滯留,流出黃色的黏液,腹部也會出現浮腫現象。細菌傳染性的出血疾病不但會引起魚鰓變色、頭顎鰭出血等癥狀,還會造成魚的死亡。
3 魚病防控對策
3.1 加強魚類抗病能力
1)結合各魚類品種抵抗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的實際能力,通過改善水質和營養水平,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2)用注射、口服、浸泡的方法接種疫苗,其中藥物注射的效果最佳。對于草魚來說,在水花時期對魚苗進行疫苗浸泡的效果要優于注射效果,而當魚長到7~10 cm時,進行多聯體疫苗注射對常規魚病的防控效果較好。這些措施減少了藥物施用,是提升魚類抗病能力與存活率的較好途徑。3)在魚類養殖與運輸期間,常常會出現缺氧、高低溫刺激和有毒物侵害等情況造成魚類應激性反應,這些反應會影響魚本身的生化反應,對魚類健康造成損害,從而使魚類抗病能力降低。因此,需對運輸方式與裝運密度進行合理分配,做好水溫控制的同時降低運輸時間[2]。
3.2 優化魚類生存環境
魚類養殖過程中存在大量致病因子,包括有害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這些致病因子存在于水環境中,當沒有達到一定數量時,不會導致魚類生病;但是當外界環境適合其生長繁殖時,這些因子會快速擴散、感染魚體,最終造成魚類死亡。對于這一情況,要從以下6個方面優化魚類生存環境。1)改善水溫、水質等水環境。水溫為10~14 ℃時,水霉等病菌容易暴發,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在春夏交替與白露前后,水溫會超過25 ℃且溫差變化較大,此時上下水體會形成對流,帶起底層有害物質破壞水體質量,因此魚類較易得病。針對這種情況,為了防止病菌生長,需清除多余的淤泥并保證水體深度適中。2)確保水體中有足夠的溶解氧,以降解亞硝酸、氨氮等有害物質。3)避免魚類養殖水體周邊存在高大物體遮擋陽光,合理把控放養與混養密度,及時將舊水排出同時注入新的水體。4)使用有機酸或生石灰調節水體pH值,同時保證藻類等浮游生物的種群動態平衡。5)科學投食餌料。投食餌料應保證少量多次的投入原則,盡量避免在缺氧情況下喂食。6)避免水質混濁。泥沙及一些細微的懸浮物較易造成魚類攝氧鰓組織的堵塞,致使攝氧功能下降,因此要使用生石灰或明礬等進行沉淀[3]。
3.3 藥物防治
3.3.1 藥物防治注意事項
1)鰓組織對于魚類來說是非常脆弱的一個組織,用藥量需首先保證魚鰓、皮膚不會被破壞,不可盲目增大用藥劑量,也不可隨便降低藥量,否則將無法起到防治效果。2)不同藥物配合使用時,要避免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有害物質,降低藥效,另外也不可使用禁用藥品。3)有鱗魚類與無鱗魚類所使用的藥物不同,溫順魚類與性情急躁的魚類在用藥上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據魚的具體情況用藥,如無鱗魚類通常不用敵百蟲和高錳酸鉀。4)避免強氧化劑類藥物在高溫強光下使用,慎重選擇低溫情況下的用藥劑量。5)殺蟲藥通常間隔3~7 d使用。
3.3.2 魚病藥物防治方法
春季是各類生物病源繁殖發育的活躍時期,同時也是發病初期,這時用藥物進行殺蟲和滅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成效。魚藥按性質的不同可以劃分成細菌類、寄生蟲類和病毒類;按作用部位及區域的不同可以劃分為體外類、腸道類、組織類。魚藥的具體使用方法要根據季節確定魚藥使用頻率:4—11月,每隔20~30 d可用一次殺菌類和殺寄生蟲類藥物;重點季節6—9月,每3~5 d使用防治腸炎的內服藥物1次;對于易發病的白露時節和春夏季節,可使用殺寄生蟲的藥物。對于遭受創傷的魚類,放養前通常會用聚維酮碘等殺菌藥物對其生活環境進行消毒。如果多種疾病同時發作,要先明確具體疾病所屬類別,然后再根據具體病因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 陽功林,胡平.魚病防治技術在養殖生產各環節的應用[J].農家致富顧問,2016(8):73.
[2] 李洪進,唐玉華.春季常見魚病防治技術[J].農家顧問,2015(3):46-47.
[3] 洪玉芳.魚病防治技術的闡述[J].現代農業,2014(11):83-8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