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摘要: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時代,電影、電視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同時,電影、電視作為傳播信息以及文化輸出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通過電影、電視來傳達主創人員的精神。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的動畫電影開始大量傳入中國并成井噴式的發展,給國內動畫電影發展帶來了極其嚴重的沖擊,中國動畫電影的外來發展方向也成為了當時電影人的主要思考問題。本文以《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這一部動畫電影為例,分析該電影的特點和創作過程,并對電影中民族文化元素的運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民族文化;管弦樂;創作過程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125-02
一、引言
通過電影、電視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作為研究的對象,是因為這部動畫電影一上映的時候就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且在該影片中云要不干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作用。
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及其創作過程
該影片上映時的排片率僅維持在10%左右,但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卻憑借著觀眾良好的口碑成為了暑期檔最為炙手可熱的影片之一更是刷新了當時中國動漫所能夠達到的新偶讀。該影片主要以《西游記》為原型,并對其進行了改編創作,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于孫悟空以及唐僧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新的解讀,在吸收原著精華部分的基礎上對電影故事的主旨進行了進一步深化,為觀眾塑造了一個更加與眾不同的大圣人物形象。再一次的引領大眾對于傳統名著《西游記》中大圣這一形象的討論熱潮。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這一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動畫電影不景氣的情況下殺出一條血路并取得不錯的成績,其得益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西游記》原本就是我國非常有名的名著之一,它的原著書粉也是散落各地;二是因為《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運用了3D視覺效果,使得影片的內容和質感更加的吸引入的眼球;三是因為《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借鑒和融入中國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加入了國外的電影語言,給人以更加新穎的感受。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最終歷時八年才創作完成,它的創作者是田曉鵬,早在1997年開始,田曉鵬的心中就埋下了想要制作動畫電影的種子,他也層在我國的大型電視動畫片《西游記》中參與制作。影片中的反面人物混沌不像以往以丑惡的形象出現,而是以一個瀟灑、帥氣的造型出現。在這長達八年的創作歷程中也遇到了許多的問題和苦難,但是田曉鵬及其團隊的主創人員秉持著要制作一部動畫電影的信念而一直咬牙堅持并為之不懈努力,最終也取得了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為觀眾帶來了一部具有高質量的動畫電影。
三、民族元素在影片中的“點睛之筆”
(一)神話原型演變出千姿百態的人物角色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這一部動畫影片中孫悟空的形象就是非常典型的神話還原型。
在1941年上映的《鐵扇公主》這一影片中由于當時所處的環境為抗戰時期,所以直接導致了影片中孫悟空的造型較為簡樸,動作也比較的普通而缺少夸張性,影片的導演著重突出了孫悟空的抗爭意識,傳達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意志。而在1964年上映的《大鬧天宮》其當時正處于國內經濟百業待興的環境,所以萬氏兄弟將民族元素運用其中并作為武器,影片中的猴子衣服顏色為黃色帶有花紋,褲子的顏色更是大膽采用鮮紅色,外衣上罩著一個小皮短裙,腳上一雙黑靴的急劇中國特色的孫悟空形象。并且,孫悟空的臉更是以中國的戲曲臉譜元素為載體,通過這一步動畫更是確立了“中國動畫學派”在國際上的地位,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
而在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將“這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作為電影的宣傳標語,并在影片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困窘、掙扎、活靈活現的反抗英雄人物形象,而反抗影響做帶有的具有英雄人物做特有的性格和能力缺點,卻又不得不完成一些不可挑戰的任務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的大圣不同于以往法力無邊的形象,他只是一只被封印了法力的普通猴子,如果不是因為心中有所掛念,或許他的醫生就會這樣平靜而又普通的度過,但是他為了解救江流兒不得不付出,讓自己變得強大,最終突破囹圄歸來。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如果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或許我們的人生也就平凡的度過,所以在看見這一步影片時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二)絲竹管弦彈奏出抑揚頓挫的聽覺盛宴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的音樂制作人是黃英華,他的配樂大多保留了傳統民族音樂元素有兼容西方音樂元素。影片中的配樂大多數為古典樂,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開頭中采用的是民族管弦樂《闖將令》,這首配樂原本就是贊揚歌頌民族英雄的,與影片中大圣的形象有著契合度。而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又采用了嗩吶《小刀會序曲》作為配樂,從而為觀眾營造出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而隨著劇情的推入,又在配樂中加入了琵琶、二胡、古箏等民族音樂。在這不影片中,觀眾不僅能夠明確的感受到民族元素在其中的和諧運用,利用絲竹管弦彈奏出抑揚頓挫的樂曲,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三)場景設計中的大好山河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所展現的大好河山,都是由崇山峻嶺、重巒疊嶂、飛檐斗拱、小橋流水、江畔帆船等構成的,而這些場景也是中國觀眾較為熟悉的中國傳統的景物特點。在影片開頭,師父法明在江邊的木盒子中發現了嬰孩江流兒,看到其十分可憐就將其收養,此時的法明背著江流兒爬著回家,周圍的景物呈現出陡峭的山壁、深沉的峽谷,大好的壯麗山河下只剩下相依為命的江流兒師徒。隨著畫面的轉場,觀眾又看見了法明師徒居住的長安,房屋使用木頭搭建的,鱗次櫛比,靠山而居,三面有走廊,木質欄桿上雕有各種圖案,不免讓人聯想起苗寨吊腳樓,村民們在拱橋旁擺攤吆喝,表演皮影戲,一派祥和。
然后,當影片的劇情進入到山妖到來后,打破了這個地方人民平和的生活狀態,而江流兒也為了解救一個小女孩而不得不向樹木蔥郁、煙霧飄渺的是大山深處逃亡,從該電影制作團隊的劇透可知,該電影的場景布置時根據桂林山水的樣子所仿制的,不管是清澈透亮的溪水、飄著酸甜氣味的野果,亦或者是十分茂密的樹立都讓人感到心曠神怡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最后,當江流兒和孫悟空相認后,影片的畫面直接跳轉到江流兒誤入寺廟的片段,從該片段畫面可以看出寺廟是十分破舊的,朱紅色的墻壁、莊嚴而肅穆的佛像,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寺廟外形特征。
在這部動畫電影中,觀眾可以處處找到富含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景物和物體,但又不會顯得十分的單調或者賣弄情懷,反而讓觀眾想要一探究竟。
四、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動畫電影也已經不再是低齡兒童的專屬,它在影片中所傳達的情感和價值觀,涉及到的民族文化元素,對于觀眾審美的提高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曉云.一部現象級電影:純正中國創造的新篇章——國產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15(09).
[2](美)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劉建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3]張夢蝶,秦文竹.《大圣歸來》:中國動畫的逆襲——基于文化工業視角的中國動畫式微與發展探析[J].傳媒,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