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最為繁重的,加之教師不重視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負擔重的同時還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課堂的增效減負顯得至關重要。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問題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是學生負擔,二是教學效果。首先是學生負擔問題,教師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往往會布置許多課后作業與任務,這些任務大多是一些重復性很強的抄寫工作,基本上無趣味性可言。學生在長期完成這些繁瑣機械作業的情況下,很容易對語文學科產生厭煩心理與抵觸情緒,這無疑在心理上加重了小學生的負擔,對小學語文教學非常不利。
然后是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教師無論是在課堂設計、教學實踐還是課后作業布置的環節都盡心盡力,但是,由于他們缺乏好的教學方式與科學的教學方法,課堂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與實際生活密切的關聯,如果語文課堂的教學只是強調理論而與生活脫節,就會大大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語文課堂往往是教師講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按照教學目標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在這種模式下,雖然教師備課足夠認真,學生聽課也足夠仔細,但因為學生缺乏科學方法的指引,一般不能夠很快地理解并掌握這些知識,也就不能很好地提升教學質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系統總結學習語文的方法,并傳授給學生,學生在掌握科學學習方法之后能夠有效地減輕負擔,也就能夠增強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蝙蝠與雷達》的時候,教師可以以這篇課文為例,向學生講授一些科普類文章的閱讀技巧與寫作方法,讓學生掌握這類文章相關問題的解答方式,從而讓學生在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應答。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每篇文章中規律更有效。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他們都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獨特個體,教師應當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依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對學生因材施教。為了更好地了解小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將班上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和討論,再將每個小組的問題與思考報給教師。如果有人在課上提出了新穎的想法,并且這個想法不同于主流觀點的話,教師不應馬上否定,而是要與這個學生展開討論,一起商量這個想法的可行性與不足之處。
例如,在教學《竹節人》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并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去玩這種玩具。個別學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慮:“現在網絡那么發達,玩網絡游戲就好了,為什么還要辛苦動手去制作這樣的傳統玩具呢?”這時,教師不應直接對這個學生的觀點予以批評,而是要講一些傳統工藝的由來與精妙之處,引導學生參與到斗竹節人的活動中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改變自己的錯誤看法。
課后的作業與練習是小學生學習壓力最重要的來源,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會布置大量重復性極強的抄寫類作業,這不僅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更可能對學生身體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學應當優化課后作業的設計,重視質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在減輕小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其學習效率。
例如,在布置《丁香結》的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兩個拓展類作業:一是文中提到了一些描寫丁香的古詩句,讓學生在課下再去搜集一些關于丁香或是其他花的古詩句并,帶到課堂上分享;二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借助丁香抒發了自己對于人生的思考與感悟,讓學生仿照這篇課文的體例,借助一種花或者是其它事物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情。這兩項作業任務都不繁重,也能使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對于小學語文的減負與增效非常有利。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將學習變成一個輕松愉快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教師要響應教育改革減負的號召,采用多種方式為學生減負的同時提升課堂質量,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更多樂趣,從而增強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