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非華文媒體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沈索超 黃雅琳
南非是非洲地區華人較多的國家之一,據相關統計,截止2017年底,南非共有超過30萬的華人,其中約有20萬華人集中在約翰內斯堡,另有8000人左右居住在開普敦 、德班等城市,其余的華人主分布在南非其他城市。這些華人主要從事紡織品、日用百貨零售等華人傳統行業。
關于南非的華人歷史,有學者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但是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資料記載南非華人的歷史則是在1660年。一批來自華南的華人以罪犯和荷屬東印度公司奴隸的身份進駐開普新建的轉換站,18世紀以后陸續有幾批中國人以同樣的身份來到南非,人數均未超過100人。部分人在服務期滿之后選擇在當地定居,但由于當地殖民者的反對,當地華人無法形成成規模的團體。19世紀中葉以后,南非的金礦開采吸引了大量的華人來到南非尋找工作,促成了南非歷史上第一個華人移民高峰期。
之后因為國內的戰亂和侵華戰爭的緣故,大量的華人相繼來到南非避難,促成了南非華人史上的又一次大規模移民,據統計,1946年南非華人為4340人。①李安山. 非洲華僑華人史[M].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0.但是因為南非實行種族隔離的政策,導致了早期華人在南非毫無地位可言,使得他們生活十分艱難,成為南非種族歧視的犧牲品。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當時南非政府和臺灣當局并未“斷交”,造成了中國和南非在一些方面交往減少。這一時期大陸移民數量急劇下降。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南非政府適時推出了大量優惠政策,吸引了來自香港和臺灣的居民移民南非。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共有27500多華人在南非定居,其中2756人為香港移民,13176人為臺灣移民。②溫憲. 闖蕩南非[M].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2.
隨著1997年12月年中國和南非建交,中南關系日益密切,特別是中國和南非戰略伙伴關系與中南非人文發展交流機制的建立,大量的中國新移民涌入南非,中鐵、中石油、中國港灣、華為等中資企業在南非投資建廠,南非華人呈現新的增長趨勢。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在南非定居的華人可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早期移民華人的后代;第二類是來自臺灣的移民,人數約在6000人左右;第三類數量最多,大約有20-35萬的大陸新移民定居南非。①Tu T H, Park Y J, Chen A Y. Faces of China: New Chinese Migrants in South Africa, 1980s to Present[J]. African & Asian Studies, 2010, 9(3):286-306.
1931年創刊的《僑聲報》是南非第一份華文報紙,由定居在南非、馬達加斯加和毛里求斯的臺灣移民經營。②榮生:“ 南非華文傳媒發展綜述”,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8-17/26/613070.shtml.前文已提及,受眾群體為南非地區的香港、臺灣華人為主,因此報道的新聞主要來源于香港和臺灣地區,早期的《僑聲報》還刊登了馬達加斯加、留尼旺、毛里求斯等地的華僑捐輸情況,并刊登捐贈者姓名,對抗日戰爭起到了鼓舞民心的作用。③李安山. 試析非洲華人報刊的歷史演變與社會功能[J].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01(3):47-57.
上世紀90年代以后,出現了臺灣人移民南非的第二次浪潮,大量的企業家、商人和學生來到南非,因此也出現了主要服務于臺灣移民的《華僑新聞報》(1994年創刊)、《南非投資》和《臺灣論壇》(2001年創刊)。此后臺灣移民的數量呈下降趨勢,從上世紀的3萬人減少到如今的不足5000人。④孫皖寧, 雷偉, 邱子桐. 在南非的華人移民和華文媒體[J]. 國際傳播, 2017(2).此后隨著大陸居民的增多,為了保證報紙的銷量,之前親臺的報刊紛紛轉變政治立場,增加報道國內的新聞。以《僑聲報》為例,《僑聲報》采用了“愛祖國、服務移民社區、報道客觀、反對分裂主義”的新編輯方針⑤徐歌:“獨闖非洲:我在南非的冒險之旅(二)”,http://www.chisa.edu.cn/wysy/wy/201007/t20100721_183824.html.,盡管如此,運營了75年的《僑聲報》還是由于運營不善,避免不了停刊的命運,于2005年停刊。
《僑聲報》之后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報紙當屬《華僑新聞報》,《華僑新聞報》于1994年創刊,是目前南非歷史最悠久的仍在發行的報刊。上世紀90年代以后,大量的國內移民進入了南非,這批移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語言問題造成了他們不了解當地的政策、局勢。為解決這一問題,《華僑新聞報》刊登的內容主要以當地政策、情況介紹為主,服務當地華人。該報辦刊的宗旨是“記載僑社歷史,改善移民生活,促進信息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報道新聞采取中立的態度,受到了南非華人群眾的喜愛,成為當時整個非洲地區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
至此,南非的華人報刊進入新的時代,相繼出現了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報刊,如《南非華人報》、《非洲時報》。這些報刊都在約翰內斯堡出刊,目標讀者主要面向大陸移民,在出版的內容上很好的體現了這一方針。例如,《南非華人報》的創刊得到了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多家媒體報道;1999年,為了紀念我國成立50周年,還推出了一系列慶祝活動,還與《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建立了合作關系,出版《人民日報》南非版。《非洲時報》與《福建僑報》合作,在南非印發《福建僑報》。這些都體現了目前在南非的華文報刊主要以大陸移民為讀者。
除了傳統發行的報刊以外,南非還發行了一些華文期刊雜志,《虹周刊》和《南非華裔》是發行量較大的兩本期刊。《虹周刊》創刊于2006年8月,是南非首本以簡體字為印刷字體的周刊。為了更好地服務當地華人,《虹周刊》刊登的內容多以當地的社會情況、法律法規、時事新聞、南非旅游、人物介紹、購物體驗等為主。《南非華商》為月刊,創刊于2006年11月,由南非中華工商總會創辦。《虹周刊》和《南非華商》與報刊媒體在出刊時間和內容上形成了很好的互補,標志著南非華人紙媒邁入了新的篇章。
電子媒體是指以一定的電子手段,通過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來進行廣告宣傳的媒體,包括電視、電臺、廣播、電動廣告牌、電話等一切電子形式的媒體。南非的電子媒體主要以電視、電臺、廣播為主。
盡管南非是非洲地區最為發達的國家,但是華文廣播發展仍晚于其他大洲的國家。僑聲廣播電臺于1996年5月20日開播,播出時間為7:00至21:00。①海外華文媒體現狀調查報告[M]// 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1).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僑聲廣播電臺的播出內容以中國和南非新聞為主,在開播不久后逐漸加入了健康養生、財經新聞、體育新聞、兒童節目等。作為《僑聲報》的附屬電臺,僑聲廣播隨著《僑聲報》的停刊而停止播出節目。之后華夏之聲廣播電臺成為南非地區唯一的華語電臺②孫皖寧, 雷偉, 邱子桐. 在南非的華人移民和華文媒體[J]. 國際傳播, 2017(2).,該電臺使用普通話作為播報語音,并穿插一些英語類節目。
電視媒體也是華文傳播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非洲大部分的國家都可以收看中央四臺的節目,當地華人可以通過電視了解國內大事。此外,非洲許多國家購買了中國電視劇和電影的版權,《媳婦的美好時代》、《奮斗》、《北京青年》、《左耳》等都受到了當地華人的歡迎。
“網絡媒體”也稱為“互聯網媒體”,指的是借助互聯網傳播平臺,以電腦、電視、移動電話等為終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來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媒介。非洲地區網絡較其他國家欠發達,因此網絡媒體相對其他國家處于落后狀態。
目前大部分紙媒運營成本偏高,同時網絡設施不斷完善,傳統的華文媒體紛紛涉足互聯網,推出了電子版報刊或者APP客戶端供讀者下載。《南非中文網》是《華僑新聞報》的電子版,24小時全天候為讀者提供新聞閱讀;華人頭條(nf.52hrtt.com)于2016年5月上線,向用戶傳遞新聞時事。
海外華僑華人向來有在僑居地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③黃成威. 華文媒體與中華文化的傳承[C]// 世界華文傳媒論壇. 2011.無論是以前的傳統媒體,還是現在的新媒體,只要媒體的社會功能不改變,華文媒體一直都會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會長任向東曾在美國“名家論壇”中指出,“華文媒體要成為記錄華人社區發展歷史的重要載體,這也是華文媒體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這些都表明華文媒體在海外中華文化傳承中所起的作用。本部分就文化媒體與中華文化傳承進行相關論述。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即指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度與方式。④丁守和. 中華文化辭典[M]. 1989.民族的文化認同是隨著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碰撞而產生的,隨著大量華人移民定居南非,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南非二代華人、三代華人的產生,他們勢必會在文化認同上產生疑慮,華文媒體在塑造華人民族認同感時所起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華文媒體在民族認同中所起的作用,前人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歸結起來可分為四點:塑造認知環境、提供解釋框架、樹立價值標準、涵養反思能力。⑤丁和根. 海外華語傳播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兼論華文媒體的特殊作用與發展進路[J]. 新聞界,2017(9):73-80.南非的華人由于周圍生活的環境所限,他們無法從日常的事物中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系,各種形式的華文媒體便是他們了解中國的窗口,華文媒體可以讓讀者在有限的認知層面通過媒體最大限度的塑造中國在南非華人心中的形象,加深民族認同感。傳播學奠基人拉斯韋爾曾表示,“在整個社會,使普通人頭腦中關于現實世界重大關系的圖景,與專家、領袖頭腦中的圖景高度相等,將主要由大眾傳媒的控制者促成,這絕不是幻想”,這一觀點說明華文媒體在引導華人對事實進行評價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華人與中國聯通的渠道和平臺,對華人價值觀的養成和引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家形象的定義,管文虎先生曾做如下定義:國家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各項活動及其成果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是國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現與象征,是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無形資產。①管文虎. 研究國家形象理論 展示東方大國形象[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9(1):106-107.目前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還存在著諸多的誤解,美國、英國、東南亞等地區的媒體都有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進行過負面的報道,多以“中國威脅論”為主。有一項研究表明,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物質文化如飲食持正面態度,對中國的精神文化如書法持中立態度,對中國的物質文化如制度則持反面態度。為了更好地宣傳中國文化,改善國家形象,海外華文媒體的傳播對中國國家形象定位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曾多次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勢必會影響到一些國家原有的利益,破壞之前原有的“平衡”,這也是“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從未停止過的原因。南非的華文媒體相比其他非洲國家發展相對成熟,數量也存在一定的優勢,因此要充分利用南非華文媒體工作者這一群體,集體發出中國的聲音,對抗西方話語霸權中的“中國威脅論”。②劉虎. 海外華文傳媒與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J].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版), 2009, 22(4):73-78.此外,南非的華人長期遠離祖國,缺乏對中國的了解,對中國也存在著誤解,很難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這些原因聚合在一起導致了目前中國在對外傳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并沒有掌握話語權。因此提升國家形象需要海外華文媒體進行大量的宣傳,在西方媒體充滿中國負面報道的環境中讓身居海外的華人了解到真實的中國,了解到正確的中國制度和文化。只有正確了解了中國,這些廣大的海外華人群體才能在提升中國國家形象中擔當起重要的一環。
文化軟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Nye)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可以使它的立場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勵其他國家依照尋求共存的方式加強界定它們利益的國際制度,那么它無須擴展那些傳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③Joseph Nye,.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Time,February22,1999,p.21.相關數據表明,現在海外華文媒體在數量上和西方媒體不相上下,但是在傳播力度和受眾群體上卻存在一定差距,在以西方媒體占主導的傳播體系中處于弱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地位,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海外華文媒體對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軟實力與話語權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海外華文媒體是華文與祖國之間維持聯系的一條紐帶,盡管南非的二代、三代華人已習慣使用當地語,但是仍十分依賴漢語提供的信息,每天他們通過華文媒體獲取日常信息。新生代的華人通過華文媒體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華文媒體對海外華人具有國內媒體所無法擁有的“粘合力”作用。此外,華文媒體對國外媒體針對中國的不實報道可以進行有力的反擊,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改善西方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有利于提高中國媒體的話語權。
南非的華文媒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非洲地區發展勢頭良好的國家,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阻礙了南非華文媒體的發展。
全球許多華文媒體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南非這一問題尤為突出。一家媒體的創辦需要大量的資金,吸引高素質人才從事傳媒事業,或者采購機器設備進行印刷,或者采購網絡設備進行網絡傳播。南非的大部分華文媒體都是民間群體自發創辦,例如1999年創刊的《南非華人報》由當地華人華僑集資創辦。民間集資創辦的媒體缺少固定資金來源,為了彌補資金缺乏帶來的人員不足問題,很大一部分媒體選取的稿件多為別的媒體已經推送過的新聞,缺乏自身特色,媒體質量無法提高;也有不少紙媒采取縮減版面的辦法來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例如前文提到的《僑聲報》在停刊前改為每周一、三、五出刊,出版的內容多以廣告、南非、臺灣新聞為主,缺乏有效的閱讀材料和信息。
盡管前文提及了在南非的華人在選擇信息來源時會傾向于華文媒體,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華文媒體閱讀群體正在縮減這一事實。目前南非華文媒體的受眾全體大致可分為老一代華人、新生代華人、當地中國商人和中國學生,老一輩的華人因為語言問題大都傾向閱讀華文媒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群體正在逐漸萎縮。新時期移民南非的華人大都能使用當地語言進行交流,對華文媒體的需求較老一輩華人來說弱了許多,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取必要的信息。此外,南非的華文教育起步晚于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等東非國家,再加上資金、生源、師資等問題,使得南非的華文教育水平一直不高,這也造成了部分在南非出生的華人外語使用熟練度好于母語,對華文媒體的需求也就沒有像老一輩華人那么強烈。以上的這些原因都造成了南非華文媒體的讀者群體正在不斷縮小。
南非的華文媒體除了南非時事、國內新聞、當地華人社團活動報道以外,還進行了大量關于南非治安問題的報道。2012年至2016年對南非報紙和網站的內容調查都指出了南非華文媒體對犯罪的報道數量極多,①孫皖寧, 雷偉, 邱子桐. 在南非的華人移民和華文媒體[J]. 國際傳播, 2017(02):53-63.標題大多采用了吸引人眼球的字眼,如“南非華人貨車被搶詳細過程,黑人司機遭棄置路旁”,②南非華人網:“南非華人貨車被搶詳細過程 黑人司機遭棄置路旁”, http://www.nanfei8.com/huarenzixun/huarenzixun/2016-04-19/29448.html.這類新聞在文中詳細報道了事件的過程,特別是對搶劫的過程進行了生動的刻畫,并在報道的結尾提醒讀者注意人身安全。此外,媒體還對使館慰問、當地警情通報等進行了報道。誠然,南非的治安是困擾當地華人的問題之一,適當報道一些關于南非治安有利于提高當地華人安全意識,但是大量的報道不僅不能取得預期效果,反而還會在當地華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慌。華文媒體對治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容易讓華人對來到南非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進行思考,不少華人會對自己當初選擇來到南非發展而感到后悔。華文媒體對不懂當地語言的華人意味著情感的心理訴求,但是大量關于治安問題的報道,無形中加劇了他們的恐懼感和焦慮,讓他們覺得生活在一個自身安全超出掌控的社會。
海外華文教育與當地的華文媒體息息相關,在華文教育開展良好的國家往往華文媒體的發展也十分良好,以東南亞國家為例,華文教育的繁榮帶動了華文媒體的發展。南非華文媒體發展緩慢和當地華文教育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聯系,南非的華文教育經歷了緩慢起步到繁榮再到低谷的一個過程,目前南非的華人教育面臨著教材短缺、師資匱乏、教學質量不高、生源流失等問題。③賈益民. 華僑華人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為了促進南非華文媒體的開展,更應該大力發展當地華文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華文教育。目前在南非共有6家孔子學院和5個孔子課堂(截止2018年12月),華文教育可以利用孔子學院的教學資源,與孔子學院開展合作,促進南非華文教育;還可以向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尋求幫助,要求資助教材、師資,更好地開展當地華文教育。
縱觀海外華文媒體傳播歷史,傳播質量一直是制約媒體發展的重要瓶頸,缺乏專業人才又是制約提高傳播質量的因素之一,許多媒體因為缺少專業人才面臨著關閉的命運。《華僑新聞報》社長馮榮生曾提到,“辦報需要的是人才,人才,還是人才”。只有具有一定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才加入到華文媒體當中,才能提高媒體的傳播質量,提高了質量媒體才有傳播空間和市場,具有一定的閱讀群體之后才能吸引廣告商投放廣告,增加收入,如此良性循環才能促進華文媒體的良性發展。南非的各華文媒體應該整合優勢資源,促進傳媒人才在不同傳媒集團之間的流通,不僅能加強各媒體之間的信息溝通,也能提高媒體的傳播質量,為當地華僑提供優質的信息,保證華文媒體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南非媒體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在近幾年的發展勢頭迅猛,逐漸成為人們了解資訊的重要來源之一,傳統的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等受到了沖擊,新媒體打破了原有傳播方式的時間、空間限制。全球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大多結合新媒體傳播的優勢推出了電子報刊,突破傳統紙媒版面的限制,給讀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閱讀的資訊。例如澳大利亞的《澳洲日報》、新加坡的《聯合早報》都相繼推出了電子版報刊。部分南非華文媒體也相繼推出了配套的電子媒體,如南非中文網、非洲時報、南非華人網、南非僑網、南非天天報等,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擴展了讀者的閱讀材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對南非的華文媒體起到推動作用。
縱觀南非的華文媒體歷史,從1931年開始的《僑聲報》開始,至今已走過了87年的發展歷程,在這87年的歷史中,南非華文媒體經歷了起步、發展、輝煌、迷茫、再發展的歷程,是非洲地區發展較好的國家之一,并將《華僑新聞報》、《南非華人報》、《非洲時報》、南非華人網、南非僑網這些形式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恰逢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南非的華文媒體勢必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時期,向南非的華人傳遞更多國內的信息,傳播中國文化,用中國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為增強民族自信,提升中國媒體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