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苑,臧大存,張 龍,董海燕,胡新崗,徐 盼,曹鵬飛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永恒的主題。為了建立常態化的職業院校自主人才培養質量保證的機制,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楊應崧(2016)將質量定義為“產品或服務對使用者或服務對象需求的滿足程度”。教學質量可以定義為“在教學過程中,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下,學生的發展變化達到某一標準的程度,以及這一發展變化對相關公眾需求的滿足程度”。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高職教育的“產品”,又是高職教育的“雇主”,具有自主能動性。我國學者以及高職院校對教學質量的研究中,外部因素的考量多于內部分析,忽視學生這一重要角色。本文旨在對在校生關于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的認識進行調查,從學生視角明晰教學質量診斷的重難點,提出相關建議,激發師生不斷反思并實施改進的動力,以期從根本上提高高職課堂教學質量。
本文調查對象界定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在校生。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理念、KPI理論,通過文獻查閱,組織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專家進行研討,設計《高職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針對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的認識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其中問卷中關于受訪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的主觀判斷的指標,采用5級里克特量表,即“ 影響非常小”、“ 影響小”、“影響一般”、“影響大”、“影響非常大”。分別賦值1、2、3、4、5分。問卷調查調查共回收問卷1121份,有效問卷1100份,有效率為98.12%,并將調查結果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受訪學生的性別、年級、生源類型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受訪學生的基本情況
調查主要從學生自身、教學條件、教學實施和教學監控四個方面著手,對學生關于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的認識進行了分析,并將影響因素的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名,平均分越高,表示學生認為其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越大。由表2可知,一級影響因素平均分顯示,學生認為教學條件和教學實施幾乎同等重要,學生自身因素最不被學生重視;二級影響因素平均分顯示,學生認為教學設備、教學內容、實訓條件、教材、教學目標等比較重要。由數據分析可知,三級影響因素平均分排名前十位主要涉及到師資、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五個方面。

表2 教學質量二級影響因素調查平均分
(1)學生因素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程度的認識。由數據統計可知,實訓(驗)課是否積極動手操作被認為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較大;學生的智力水平、原有學習基礎等影響較小。
(2)教學條件因素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程度的認識。將教學條件因素分為師資、實訓條件、教學設備、教材、數字化教學資源五個子因素。由數據統計可知,師資方面,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教學能力被學生認為對教學質量影響較大,而教師職稱、獲得榮譽等被學生認為對教學質量影響較為一般。實訓條件與教學設備方面,實訓條件與教學設備的三級影響因素平均分都高于3.7。教材方面,是否能夠及時足額準確發放至學生被認為對質量影響較大。數字化教學資源方面,資源是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被認為對質量影響較大。校企合作方面,較多數學生認為校企合作因素對教學質量影響一般。可見,目前校企合作在課堂層面的影響力亟待提高。
(3)教學實施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程度的認識。將教學實施因素分為教學態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實踐教學、教學評價。由圖1可知,教學態度方面,教師的形象談吐等個人魅力、師德等被認為對教學質量影響較大。課堂教學目標方面,教學目標是否關注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等被認為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較大。教學內容方面,內容是否易于理解、是否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等被認為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較大。教學方法方面,是否關注學生學習的反饋和效果等被認為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較大。教學管理組織方面,理論和實踐教學比例分配是否合理被認為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較大。實踐教學方面,實踐內容是否有利于創新創業能力的形成等被認為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較大。教學評價方面,評價是否客觀、公平、公正被認為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較大。

圖1 教學實施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程度的認識
(4)教學質量監控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程度的認識。由調查可知,學生認為外部的教學質量監控,比如學生會查晚自習情況、教學信息員反饋教學情況、督導教師巡查上課教室等對教學質量影響一般,平均分未超過3.6分。
高職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意識需要提高。高職學校需要幫助學生提高對專業的認同程度: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是否適合在本專業學習,介紹具體課堂學習內容與本專業對口工作的關系、對達到畢業能力要求的貢獻,提高學習過程的樂趣,增強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強化高職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意識。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中的交互作用,學生的發展是根本。教師不是知識的壟斷者,要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共同探索。教師要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
進一步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滿足高職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需求。學院積極推進現代學徒制,與南京衛崗乳業等企業簽訂“現代學徒制班”協議,從現有生源素質起點出發,充分考慮區域農牧行業工作崗位對人才的要求,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建議將現代學徒制中的項目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等教學理念與方法推廣到其他班級,以促進整體教學模式的創新。建議高職教師把握高職學生的心理,將知識技能形象化,引起學生的共鳴;綜合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以及人文素養。教學方法方面,通過項目創設教學情境,項目驅動課堂教學過程, 以項目為導向展開知識,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反饋,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社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目前,教學研究項目和科研成果是高職教師職稱評定的兩大重要指標。教學研究項目和科研成果的產生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究竟有多少應用于實際課堂,對多少學生、對學生的哪些方面起到了怎樣的發展作用亟待被關注。只有建立課堂過程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尤其是針對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并將評價結果運用到教師職稱評定中,才能更好地在成就教師的自身專業成長的同時激勵教師投入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建議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教學改革,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尤其是課堂。鼓勵職業學校依托或聯合企業職業學校共建實踐教學平臺,保證教學設備、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強化實踐教學,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職教育。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支持企業技術人才到學校任教,探索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資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
學院按照“三業互融、行校聯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借鑒全面質量管理(TQM)的理念,形成了“雙線管理、多元評價”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在微觀課堂層面,不少教師結合云課堂等新型智慧教學解決方案,推動混合式教學、形成性評價、多通道互動。建議結合智慧校園建設實現課堂教學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并優化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分析與挖掘功能,將質量診斷與改進落實到課堂。
要圍繞課堂教學的達成度、適應度、有效度、滿意度與保障度的要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形成強大的內涵建設的內生動力和協同育人合力。高職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因素極其復雜,本文僅從比較重要且容易忽視的一個角度和部分層面進行調查分析,并未窮盡所有的影響因素和角度,期望能在“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支撐下的教學質量提升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