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鯤
【摘 要】民族器樂是民族音樂文化重要構成要素,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音樂體系組成部分,為繼承我國優秀音樂文化,需加大民族器樂研究力度,將其與國家治理、文化傳承、生態環境關聯在一起,使音樂文化更加色彩紛呈。
【關鍵詞】江西;民族器樂;生態環境;關系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035-02
江西省內有51個少數民族,人口約13萬,其中畬族約有10萬人,約占全國畬族人口的1/6,分布在贛南、贛東北等山區。在少數民族雜居、散居的背景下,民族器樂得以不斷發展且流傳至今,如畬族的銅鼓作為粑槽舞的協奏樂器、哈尼族的車減作為重要節日的演奏樂器、黎族的嗶噠多在寮房、山野或喜慶的節日里吹奏,等等,這些民族器樂表演與當地生活環境、文化環境融合在一起,使少數民族生活圈更加穩定、和諧且充滿藝術氣息,在音樂文化方面為國家長治久安、民族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一、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價值
(一)維護地區和諧穩定。生態環境主要是指基于生態關系所構成的環境,與人類生存、生產關系緊密,同時對人類生存、生產帶來影響。少數民族是生態環境構成要素之一,少數民族器樂是相關民族文化生態組成部分,為此只有江西民族器樂與時俱進、傳承發展,才能賦予民族文化完整性,使江西文化氛圍更為多元、融洽,繼而達到維護地區和諧穩定的目的。
(二)保護生態環境資源。常規意義上的生態環境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等。在國家治理、社會發展背景下,生態環境資源不斷豐富,語言資源、社會文化資源、經濟資源等衍生性資源種類隨之增多,使生態環境概念更加全面、系統、高效,其中民族器樂表演屬于社會文化資源之一,一旦民族器樂表演消失殆盡,將直接影響社會文化資源完整性,減少社會文化資源儲量,無法為社會治理提供依據,不利于生態環境資源的綜合性保護,為此需立足江西,探析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引導人們重視江西民族器樂文化,為保護生態環境資源奠定基礎。
(三)積累少數民族治理與發展經驗。江西共有51個少數民族,一旦民族爆發沖突將影響社會穩定,阻滯江西和諧發展。基于少數民族器樂是少數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文化融合、交流、互動,才能發揮“文明互鑒”能效,使各個民族得以互相尊重、了解,以音樂文化為紐帶拉近彼此的距離,豐富民族文化模式,共創良好的民族生態環境,指引人們傳承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繼而積累江西少數民族治理經驗,在探析民族器樂與當地生態環境關系前提下制定良好的少數民族治理方案,優化少數民族地區治理決策,使江西民族治理更富成效。
二、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要點
通過對生態環境內涵進行分析可知,其不僅涉及生態要素,還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非生態要素,使生態環境更為系統、全面,生態系統更具有發展性,為探析江西民族器樂發展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奠定基礎。其中,傳統手工藝可歸入技藝范疇,屬于科技發展歷程重要環節,為此可納入江西生態環境體系。當前許多江西少數民族在制造樂器時沿用傳統手工藝,使樂器的發音、構造更富特色,彰顯民族器樂魅力。例如,畬族的銅鼓作為粑槽舞的伴奏樂器,首先需明確銅鼓的制作尺寸,用陶泥等物質造出模型,其次將鼓身、鼓面分離開,最后在鼓身上繪制紋路。畬族老輩手藝人可精準掌握銅鼓的制作尺寸,使鼓聲更加悠揚,伴奏效果更佳。基于此,需協調江西民族樂器與傳統手工藝的關系,使民族樂器在制造過程中可保留各自特色,彰顯民族樂器的演奏特點,助力民族器樂傳承與發展。
不同的民族樂器,其演奏方式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可展現民族器樂文化的豐富性,為此需將傳統民族樂器演奏方式視為研究要點之一,確保江西各民族樂器的演奏方式得以流傳,體現其演奏優點,彰顯民族音樂文化之美,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為江西民族治理與發展奠定基礎。例如,拉祜族葫蘆笙的演奏方式與該民族生活經驗、生活環境關系緊密,在“身—聲—意”表演體系下,助其詮釋生活真諦,將社會秩序體現在藝術符號中,在“體化式”演奏模式下傳遞拉祜族人民的喜怒哀樂,傳遞少數民族文化信息,是拉祜族重要的文化符號。以葫蘆笙的演奏為紐帶,將拉祜族的過去、現在、未來聯系在一起,確保拉祜族文化得以傳承至今,使民族器樂與生態環境關系更加穩定。
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少數民族群落間的文化類型不斷增多,對傳統民族器樂發展帶來沖擊,為此需打造良好的少數民族文化環境,支持民族器樂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許多少數民族人民選擇離開邊遠山區來到城市,使少數民族傳承主力不斷減少,無法助力江西民族器樂發展,為此需協調其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抱負、有想法的少數民族新青年回歸家鄉,為當地音樂文化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民族器樂得以傳承發展。我國需支持少數民族發展器樂文化,將民族器樂視為少數民族特色之一,以及生態環境構成要素,拓展少數民族治理途徑,累積少數民族治理經驗,使江西民族器樂與民族發展環境的關系更為穩定、融洽,繼而助力少數民族良性發展[1]。
三、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思路
(一)綜合決策。基于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為此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若想和諧、穩定,需系統整合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要素,制定綜合性、決策性方案,繼而拓展研究途徑,梳理研究思路,進行綜合決策,在治理江西民族器樂生態環境前提下助力民族器樂與時俱進。
(二)合理開發。新時代民族器樂發展迎來新挑戰,為此需秉持“合理開發”理念,在彰顯民族器樂特點、體現傳統民族音樂文化魅力前提下,探析其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將該關系延展,助力民族器樂步入國際舞臺,作為展現我國音樂文化的載體,讓世界聽到民族器樂的優美旋律,提高我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賦予我國文化的豐富性,挖掘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潛力,優化整合文化資源,使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關系更加緊密,推動江西穩健發展。
(三)統籌兼顧。江西民族器樂發展需要特定的文化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的支持,為此江西民族器樂與當地生態環境的關系呈現多元性,需要江西少數民族秉持“統籌兼顧”思路予以發展,使相關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更為健康,將演唱、歌舞、樂器制造、器樂教育等納入相關體系中,繼而優化配置江西生態環境資源,使江西民族器樂與時俱進。
四、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阻力
(一)研究目標模糊,缺乏研究計劃。為優化配置新時代少數民族器樂發展資源,打造和諧穩定的生態環境,需明確相關資源應用方向,理清相關資源應用思路,制定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關系研究計劃。然而,當前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關系研究目標不清,研究缺乏計劃性,無法助力江西民族器樂生態環境穩定發展。
(二)研究體系不健全,研究不夠全面。基于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之相關研究基點較多,為此需江西少數民族率先篩選器樂與當地生態環境關系研究基點,以此為由整合研究資源,挖掘相關資源應用潛力,繼而得出研究成果,為打造和諧、穩定關系提供依據,助力江西民族器樂良性發展。然而,當前與江西民族器樂生態環境相關研究成果較少,研究存在疏漏之處且體系不健全,產生研究阻力,影響相關研究成效。
(三)缺乏研究人才,降低研究質量。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需專業人才予以支持,其不僅需了解充足的器樂知識,掌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特點,還需具備統籌眼界,明晰研究基點,創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發揮人才之于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關系研究能效。然而,當前與之相關的專業人才較少,研究力度薄弱,降低相關研究質量[2]。
五、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方略
(一)明確研究目標,制定研究計劃。首先以提高少數民族治理質量,維護地區安全穩定,推動民族文化與時俱進為前提,結合江西少數民族器樂發展實況,制定有預見性、科學性、可行性的研究目標,指明研究方向。其次以推動納西族、哈尼族、拉祜族、土族、畬族等當地少數民族文化體系穩健發展為依托,結合各個少數民族器樂發展情況,制定有針對性、時效性的研究目標,最后根據江西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等調整研究目標,打造目標執行體系,奠定相關研究基調,提高研究計劃質量。
(二)完善研究體系使研究更加全面。首先,根據研究目標統籌研究資料,做好研究資料搜集、整合、分類、存儲等工作,使研究工作更加全面。其次,將生態環境細化分解,圍繞江西民族器樂與當地經濟環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及政治環境等制定研究制度,推行研究標準,確保相關研究工作有據可依。最后,加大研究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各界關注江西民族器樂生態環境,使相關研究體系得以延伸。例如可制作與江西民族器樂相關的公益廣告,引導人們為相關器樂發展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學習民族器樂,為提高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關系研究質量奠定基礎。
(三)培育專業型研究人才。首先江西當地高校需發揮專業育才優勢,引導人才投入到江西民族器樂生態環境研究活動中,與民間藝人、社會服務組織、政府職能部門工作者共同完成研究任務。其次組建專業研究團隊,加大相關研究力度,長期開展研究活動,挖掘研究課題,推動研究事業與時俱進,旨在打造良好的江西民族器樂生態環境關系[3]。
六、結語
綜上所述,為推動江西民族器樂與時俱進,需明確研究目標,完善研究體系,使研究更加全面,培育專業型研究人才,打造和諧、健康、穩定的江西民族器樂與江西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關系,繼而助力江西民族器樂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歐陽青梅,蔣枚.民族民間器樂的風格特色[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0(6):117-120.
[2]岳峰.“無土栽培”——民族器樂教學現象及其思考[J].藝術百家,2018,(4):95-96+132.
[3]韓萱.文化生態環境對天津曲藝音樂沿變的影響[D].天津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