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萍
摘要:“三言”“二拍”具有鮮明的說教色彩,其利用詩詞解析小說的行文脈絡,深刻表達中心思想,從而達到教育、示范的說教效果。“三言”“兩拍”中人物描寫詩詞,不僅詮釋故事內容和作者思想情感,還能夠使讀者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甚至成為社會交往和思想交流的一種媒介。“三言”“兩拍”中人物評價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某種價值態度的弘揚,也能夠幫助社會大眾明辨是非,有助于凈化大眾思想,穩定社會環境。
關鍵詞:“三言”“兩拍”;人物詩詞;倫理說教
“三言”“二拍”中包含了大量用以講述故事、描述人物、評價人物的詩詞,其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還具有倫理說教功能。在人物類的詩詞之中,不同倫理態度的描摹,讓小說能夠在一個極為復雜的語境下構造文化空間,并為讀者帶來豐富的語言意象。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各具風格的詩詞,從而動態地呈現了倫理價值觀,由此衍生出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情節。
一、“三言”“兩拍”中人物詩詞的倫理說教功能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倫理文化”。古代眾多先賢“制禮”“作樂”,將國家治理與社會倫理、綱常禮教相結合,形成一種崇德尚禮的思想。“三言”“二拍”的作者馮夢龍、凌濛初極力推崇以教化為主的敘事方式,“雖日誦《孝經》、《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這是馮夢龍對自己作品的評價。馮夢龍公然將自己的作品放置于《孝經》《論語》之上,可見其充分肯定作品在文化說教方面的功能。作為晚明時期的一位真性情的文學大家。在“三言”“兩拍”中,馮夢龍、凌濛初竭力將文學與社會現象相結合,力求教化社會公眾。
首先,通過“三言”“兩拍”可以看出,馮夢龍、凌濛初一方面對人性溫暖和人間真情進行了歌頌和弘揚,另一方面也在激烈地抨擊虛偽、丑陋、粗鄙行為。由此產生的正反對照,體現了作家對于道德行為的定義和對社會價值的認知[1]。作為最具有文學性和啟發性的部分,作品中的人物詩詞是重要價值彰顯載體。
其次,“三言”“二拍”利用詩詞解析小說的行文脈絡,深刻表達中心思想,從而達到教育、示范的傳播效果。通過人物詩詞,一方面能夠使敘述的過程不至于太過單調,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特定的詞句強化倫理觀念。詩詞細致描述了人物的特征、行為、心態、言語等內容,對讀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通過一種標準化的宣揚和傳播,引導民眾漸向更具道德屬性的人物形象看齊。
再次,人物詩詞體現出的是人物的思想動態,其本身就體現了作者的倫理傾向。通過對特定人物的思想進行有目的的評價,立足于第三方的視角,顯示出了更為公正的倫理傳播特色。“三言”“二拍”將大量的人物描寫詩詞作為倫理傳播的載體,其背后體現了作家對社會道德、倫理、文化的理解,弘揚了真善美的社會價值觀;將多樣化的倫理傾向通過人物行為表現出來,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從而使健康的倫理觀念被廣泛接受[1]。
二、“三言”“兩拍”中人物評價詩詞的倫理說教表現
在“三言”“兩拍”中,人物評價詩詞是作家通過字、詞、句的精煉運用,以傳達給讀者明晰的價值觀念和是非判斷觀念,隱含著作家的倫理傾向,并最終實現對全社會的倫理教化。陳大康先生曾指出:“明代文言小說與通俗小說的另一顯著的共同之處,便是大多數作者都相當強調作品向讀者灌輸封建思想的作用。”
在“三言”“兩拍”中,人物評價類的詩詞承擔了十分重要的說教角色,在倫理傳播中起到了十分的重要作用。縱觀明代小說,總體上呈現出濃厚的說教色彩,教化成為該時期小說作品的最顯著特征。凌濛初指出“主人之言固曰‘使丗有能得吾說者,以為忠臣孝子無難;而不能者,不至為宣淫而已矣”——雖然文字較為樸實,但是能夠通過普通的語言傳達出一種倫理道德,就具有極高的價值。不過,在當時的文化語境下,倫理道德僅僅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綱的封建倫理,小說通過精彩的人物評價詩詞,將封建道德標準嵌入其中,實現了倫理說教。從遣詞造句方面來看,在“三言”“兩拍”中,“酒”“色”“財”“氣”與“忠”“孝”“節”“義”是最常見的說教字眼,顯而易見,作家的倫理說教內容完全沿用了封建倫理的思想體系。孔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而忠孝節義之中也包含了自上而下的禮儀和綱常,小說的說教內容與儒家的倫理思想如出一轍。
如,在《喻世明言》第1卷《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有詩道[3]:
珠還合浦重生采,劍合豐城倍有神。堪羨吳公存厚道,貪財好色竟何人。
吳知縣厚道,道德品質高,推動了蔣興哥和三巧的相聚,體現了美好道德對于個人發展和命運的重要作用,同時又抨擊了貪財好色的行為,極具倫理說教色彩。
還有,在《初刻拍案驚奇》第8卷《烏將軍一飯必酬,陳大郎三人重會》中,有詩[4]:
每訝衣冠多盜賊,誰知盜賊有英豪?試觀當日及時雨。千古流傳義氣高。
在“三言”“二拍”中,有許多關于俠盜的故事,上詩以及時雨宋江為例證,側面論證了“強盜”(梁山好漢)也有英豪,并對“義”進行了形象化的闡述,使民眾能夠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感知倫理說教的內容。此外,詩句的簡潔、押韻等特性,有利于其在社會上傳播,從而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
再如,在《醒世恒言》第17卷《張孝基陳留認舅》中,張孝基的岳父因不滿兒子的紈绔行為,遂將財產讓其女婿張孝基接管,后來“紈绔子”改過自新,張孝基又將財產如數奉還。文中由此評價道: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曾記床頭語,窮通不二心。
充分贊美了張孝基對信義的重視遠遠大于錢財的坦蕩心態,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在小說中作家也還通過女性人物來表達獨特的倫理觀念,從而實現個性化的倫理表達。
如,在《喻世明言》第2卷《陳御史巧勘金釵鈿》中,阿秀與魯學曾定親,阿秀之父卻因魯家頹勢而妄圖悔婚,阿秀卻依然遵守最初的諾言,但是卻遇到了無良的梁尚賓,最終阿秀上吊,保全了自己的貞潔。作家通過以下詩句進行了評價:
死生一諾重千金,誰料奸謀禍阱深?三尺紅羅報夫主,始知污體不污心。
“一諾千金”、“三尺紅羅”等詞句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作家對阿秀貞潔行為的歌頌,這是對傳統婚姻倫理的生動說教,可以在社會產生示范效應。
再如,在《警世通言》第24卷《玉堂春落難逢夫》中有詩曰:
妝成圈套入胡同,鴇子焉能不強從。虧殺玉堂垂念永,固知紅粉亦英雄。
《玉堂春落難逢夫》寫的是名妓蘇三和王景隆的一段悲歡離合之故事。上面的詩歌表達了女性在危機面前的勇敢和果決,弘揚了一種不畏艱險、勇于挑戰的人生態度。這種觀念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有益補充,同樣具有鮮明的說教色彩[5]。
三、“三言”“兩拍”中人物描寫詩詞的倫理說教意味
在明代小說中,小說家進行人物特征構建和形象刻畫的目的往往是為了進行道德價值傳播,詩詞作為這一過程的文學載體,天然具備較強的說教特性。從作家角度來看,詩詞作為描繪人物行為作風的手法,能夠鮮明地體現人物的生存狀態和價值選擇,具有具象化的教育和傳播意義——作者通過多樣化的人物塑造和詩詞呈現,通過人物的思想勾勒和心理描摹,能夠將倫理態度躍然紙上,即通過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行為態度進行倫理說教,能夠在傳播文學內容的同時實現思想的傳播;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人物就是一個獨立的思想個體,其一言一行都能夠影響大眾的價值判斷。語言是社會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也是影響社會價值選擇和思想的重要工具。作者通過人物形象描寫詩詞,可將自身所認可的倫理內容和價值與小說故事聯系起來。
如,在《醒世恒言》第9卷《陳多壽生死夫妻》中,陳多壽與朱多福早已結下娃娃親,但因為多壽的疾病難以痊愈,多壽便寫下了:
命犯孤辰惡疾纏,好姻緣是惡姻緣。今朝撒手紅絲去,莫誤他人美少年。
表達了多壽的退親之意,而多福則有:
運蹇雖然惡疾纏,姻緣到底是姻緣。從來婦道當從一,敢惜如花美少年。
表達了回絕多壽之意。多福的思想觀念與傳統儒家道德相一致,這種婚姻的貞潔觀念通過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和兩首詩生動地傳達給讀者,故事主人翁的言行同時也產生了對社會的示范效應,使說教意義得以達成。
再如,在《喻世明言》第5卷《窮馬周遭際賣瑽媼》,馬周作詩:
古人感一飯,千金棄如屣。匕箸安足酬?所重在知己。我飲新豐酒,狐裘不用抵。賢哉主人翁,意氣傾閭里!
通過“一飯”“千金”“知己”等詞語,生動體現了兩人對朋友義氣的珍惜,也贊美了不吝錢財、重視友誼的道德行為。
“三言”“二拍”具有鮮明的說教色彩。從傳播意義來看,“三言”“兩拍”中的人物詩詞,不僅傳播故事內容和作者思想情感,還能夠讓讀者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甚至成為社會交往和思想交流的一種勸誡[6]。這些詩詞和故事,表達了作家對于某種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弘揚,有利于引導社會大眾明辨是非,有助于凈化大眾思想,穩定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明]馮夢龍編、許政揚校注.喻世明言(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2][明]馮夢龍.醒世恒言[M].長沙:岳麓書社,2016.
[3][明]馮夢龍.喻世明言[M].長沙:岳麓書社,2016.
[4][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M].長沙:岳麓書社,2016.
[5][明]馮夢龍.警世通言[M].長沙:岳麓書社,2016.
[6]陳大康.明代小說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