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要:本文以《冰雪奇緣1》為例,一方面,闡述迪斯尼動畫片歷年來塑造的眾多公主形象,其中保留了一些共性,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觀眾價值觀和審美體驗的改變,人物特征由最初傳統的美麗善良、純潔柔弱,過渡到敢于探索、善惡分明,再到后期的以行動來定義勇敢,擺脫世俗的標準,通過自己的斗爭掌控人生。從哲學與心理學視角而言,編劇以哲學家尼采的哲學思想構建了主角艾莎公主的形象,大大豐盈了人物的意義,以此迎合了當代女性的心理投射,展開對主題的深層次的關注。
關鍵詞:《冰雪奇緣1》;公主;心理特征;尼采
一、故事的來源
全球動畫基地迪斯尼公司創作源泉毫無疑問來自各國的經典童話,正如熱奈特所言“人類在不斷發掘新的意義,卻不能永遠發明新的形式,所以有的時候,不得不賦予舊的形式以新的意義。”這在迪斯尼動畫片的品牌公主形象的創作中尤為明顯:老作品不斷地進入新一輪意義的循環。一方面它傳承了文學的獨特光芒,造了許多經典動畫人物形象,不分國界和種族,成就了我們童年抹不去的美好回憶;另一方面它的盈利模式充分依賴文學作品的魅力,如同一場賭博,從中押注,哪些作品已經暢銷,就此可以延伸,形成此品牌的動畫電影,繼而游戲軟件,服裝用品等衍生產品,形成一系列品牌產業鏈,這也正是迪斯尼成功的盈利秘訣。本篇介紹的《冰雪奇緣1》票房高達12.72億,成為全球動畫史票房冠軍,并成為影史票房榜第五名。
2013年《冰雪奇緣1》初次與我們見面時,事實上源于一個尤為悲傷的童話,那就是丹麥的安徒生1844年寫的一篇最古老的童話,大家一定還記得《美人魚》《丑小鴨》《豌豆公主》這些經典巨作,這恰好也是它們的靈感之源。最初的版本中,一位可憐的公主被一年輕男子所劫持,最終被自己青梅竹馬的好友男孩所救回。早在1940年,迪斯尼公司的創始人華特迪斯尼就被此靈感打動,有意改編為動畫片,但是那時的電腦技術還不允許動畫片來演繹《冰雪奇緣》中冰天雪地的晶瑩剔透和雪中起舞的變幻莫測,受科技手段的局限及表現方式未能實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編劇除了珍妮弗·李,克里斯·巴克當然還有安徒生,從中我們也領略到互文性的文學傳承。
二、故事主題和構架
《冰雪奇緣1》的主題體現了姐妹深厚的情誼,親情大于愛情。故事以音樂劇的形式展開但節奏十分緊湊。阿倫黛爾王國生活著兩位美麗的小公主,艾莎和安娜。艾莎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能力,兒時險些奪走妹妹的生命。為此國王緊閉宮門,也中斷了兩姐妹的聯系。艾莎終于到了加冕的年齡,艾莎唯恐被眾人識破多年的秘密。然而當聽說安娜將要和王子漢斯結婚時,依然情緒失控露出了馬腳。此后她逃到山中,構建了屬于自己的冰雪王國,安娜獨自前往,在克斯托夫的助力下最終找回失落的姐姐,也幫助姐姐學會控制自己的超凡能力。
三、價值觀和角色的塑造
首先要肯定的是傳統迪斯尼宣揚的價值觀在《冰雪奇緣1》中都以再現:親情的修復、面對自我的勇敢、女性的獨立、成長的學習等。那么這里更要指出的是迪斯尼首次打破了傳統的公主形象:初期的公主比如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她們的命運不是自己的,是要靠男人拯救的,婚姻是她們的歸屬。無論是吃了毒蘋果的睡美人,還是遭到詛咒的睡美人,還是被女巫困在高塔的長發公主,都是等著王子的出現。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的心理及價值觀產生巨大的轉變。編劇如何迎合觀眾的心理,提供升華價值呢?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異化,回歸自由的本質。
(一)安娜公主
劇中安娜公主可以說目標非常明確并且一直在努力。與其說她的目標是找到真愛,不如說是想修復和姐姐的這段感情。從劇本創作的角度來說,安娜是一個高度統一的角色,她的目標很清楚,她也一直為目標付出汗水和代價,認為生命中親情大于愛情,因此觀眾和她很有感情投射。其中關于愛情的觀點也更加的成熟,片中克斯托夫不斷重復地那句“You engaged with someone you just met?!”其實就在打破迪斯尼過去做的所有公主童話的傳統,告訴女孩們其實愛情不是只有一見鐘情。
(二)艾莎公主
而艾莎打造的形象不單單是一位堅毅獲得了自由的主角形象,大部分美國觀眾希望她在劇中就是“同性戀”,期盼第一位擁有女友的同性戀公主“誕生”,從一開始家人將她雪藏就讓觀眾有了這種映射。事實上直到劇終也不明確,正因為沒有確定的答案才讓它有了包納更多意義的可能。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編劇的安排使觀眾潛意識的欲望得以宣泄:人類社會在不斷累計文明的同時,也在不斷壓抑人類本能。正如德國社學學家艾里亞斯所言,人類社會走向文明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克制和壓抑人的原始情緒的過程,但被壓抑的情緒,或是被壓抑的本能并沒有在人體中流失,而是進入了人的潛意識中。
為了讓公主的形象更加復雜多層次化,打開觀眾更多闡釋的可能性,電影編劇大力挖掘了尼采的哲學思想,把艾薩構建為十分“尼采化”的人物。想到那幅讓人熱血激昂的場景:真相大白,艾薩公主逃出城堡,仿佛擺脫了一切束縛,一邊構建自己的冰雪家園,一邊暢快地奔跑歌唱“libébée,délivrée,les étoiles me tendent les bras.(自由,果敢,連星星都向我張開雙臂)”,這首原版英文“let it go”也正是把人物置于尼采的位置,也就是尼采所著的《超善惡》的基本觀點:以審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境遇,這不是教人沉迷于幻象中,而是讓人們有勇氣與力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種悲劇式的人生觀,他認為悲劇的精神不在于肯定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持續,在悲劇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運的折磨,而是身處命運中所能激發出的力量。這不正是艾莎的真實寫照嗎?尼采在《超善惡》種毫不妥協地堅持承認和重視本能的好處,以及懷疑或無視本能所帶來的危險。本能到底是什么?“一種自然的或天生的態度或能力”。正是無視了艾莎的本能,才回造就她忘乎所以,逃離家園,致使本屬于她的阿倫黛爾王國也陷入可怕的寒冷之中,因而“無視本能”的危險是毀滅性的。
劇中艾薩也唱到:“pas de bien,pas de mal pour moi,pas de lois.(沒有什么對錯,不要以什么規范制約我)”,此曲Let it go堪稱全片的點睛之筆,作為人物轉折的關鍵點,從開頭的迷惘彷徨,到逐漸肯定自己自我探索,最后徹底放下束縛去追求屬于自己的人生,完美的講述了艾莎化蛹成蝶的心路歷程,她不再是之前那個隱忍壓抑著自己以求做個符合世俗要求的完美女孩,這里也體現了尼采好戰的天性:“一個斗士不得不要花很長時間與自己作戰”。在艾薩心目中“算了吧,隨心而安吧,他們知道就知道吧,不要再抑制了,只有上天知道我感情的努力。”對一個好女孩的言行規范好壞標準,她不再遵從世俗的規定,選擇自己成就自己。劇中艾莎由一個國王王后都肯定的乖乖女到眾叛親離逃走的那一剎那,如同尼采所言:“我使命的肯定部分已經完成,現在是轉向否定,說不和實踐否定部分的時候了:重估一切現存價值本身,這偉大的戰爭——對決定日的呼喚”。
因此《冰雪奇緣1》可以說編劇構造的人物形象打破了傳統的公主形象,打造一個有擔當,勇敢的安娜公主,更是迎合了當代女性的心理特征,建構了新偶像艾薩公主,尼采式的哲學思想的注入給人物帶來更加深厚的底蘊,贏得了觀眾對主題的關注以及對藝術形式的認可。
參考文獻:
[1]鄭格.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公主”題材影片淺析—以《勇敢傳說》與《冰雪奇緣》為例[J].藝術科技,2015(5).
[2]孫杰,王燕.互文視角下巴塞爾姆小說《白雪公主的解讀》[J].名作欣賞,2018(33).
[3]麗貝卡·S皮里著,王愛松譯,尼采在二十一世紀的影響[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
[4]董立榮等.經典動畫作品解析[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5]郭曉麗.動畫品牌傳播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