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楠
摘要:“詩學象似性”一詞最早由美國早期認知詩學代表人物瑪格麗特·弗里曼提出。它主要關注文本的語言符號與所表達的情感之間的象似性關系,從而能夠提供作者抒發情感的有效途徑并為讀者對作品的情感認知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本文擬從環境象似性和角色象似性兩個方面來對鮑勃·迪倫60年代詩歌所承載的情感進行深入的解讀,進而發掘迪倫詩歌的美學特質與價值。
關鍵詞:詩學象似性;迪倫;情感;價值
一、引言
從1996年經由艾倫·金斯堡推薦,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到此后多次被提名,最終終于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鮑勃·迪倫的創作生涯得到了肯定與贊譽。縱觀他的作品,在60年代有反抗種族歧視、反戰、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抗議歌曲,有纏綿悱惻的真摯愛意或表達悔意的愛情歌曲,還有少許表達他對宗教興趣的主題歌曲。他的一生放蕩不羈卻又堅持不懈,為美式民謠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實現了原始詩歌的傳統回歸。本文擬在認知詩學象似性的視角下對迪倫60年代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進行分析,進而更深層次地領會迪倫如何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使得大家從他的歌曲中感受到了心靈的共鳴與震撼,將他視為他們甚至是時代的代言人。
二、詩學象似性
“詩學象似性”是由美國認知詩學領軍者,瑪格麗特·弗里曼真正意義上提出的,用以揭示存在于詩人內心的那種無形的、不可言說的奧秘。基于對弗里曼所提出的詩學象似性理論,四川外國語大學熊沐清教授(2012)在其論文中對詩學象似性給出如下定義:詩學象似性是文學文本的一種美學特質,它來自于文學文本中的形式、意義、情感和審美效果之間建立在相似關系基礎上的融合,最終以符號形式反映現實世界與作者—讀者觀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關聯。本文將通過重點分析鮑勃·迪倫60年代創作來進一步闡釋詩學象似性中的環境象似和角色象似的具體內涵并且深刻解讀詩歌中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表達。
三、環境象似性:時代的強音
環境象似性指的是文本世界中所描述的情景與現實世界或觀念世界中的情景有著映照性的關聯或相似(熊,2012)。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于美國乃至是整個世界都是動蕩不安的一個特別的時期。整個西方社會經歷著轟轟烈烈的變革,民權運動,新左派運動,反文化運動,性革命,反戰運動等都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危機。伴隨著這一段時期美國風起云涌的社會運動浪潮,鮑勃·迪倫的創作始終緊扣著時代的主題與節拍,映照著六十年代美國社會以及六十年代青年的政治立場與價值觀念。
《答案在風中飄》是迪倫一首被稱為民權運動的主題歌曲。在歌曲的開頭迪倫用“路”一詞來反映黑人在美國的艱辛生活境地。當時,美國南北對立,南部種族隔離嚴重,在這種族歧視的美國社會背景下,黑人不被白人社會視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處處受著歧視甚至是羞辱。為了追求平等公正的權利,為了實現“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美國民權運動風起云涌,在六十年代走向高潮。在歌曲中,鮑勃·迪倫連續使用多種意象來映照當時的社會現象:種族歧視、社會動亂、戰爭威脅。“天際”是未來、是自由的象征,而“白鴿”是和平的化身,但對于黑人來說卻觸不可及。迪倫在歌曲中表達了對黑人的鼓勵,即使“風”不知吹向何處,黑人也要站起來不懈地斗爭,只有通過這樣才能讓同為社會公民的白人民眾以及肯尼迪政府聽到黑人們內心的渴求和呼喚。除了深切表達對黑人境遇的同情外,迪倫也流露出無論發生什么,總是會有希望,白鴿在沙灘休憩的希望。這首歌在出版之后成為了馬丁·路德·金所領導的伯明翰和華盛頓和平運動的主題歌,隨著黑人民權運動的展開對美國甚至跨越國界對其他國家都產生了影響。
《暴雨將至》創作于古巴導彈危機前夕,是迪倫在六十年代創作的一首著名的反戰歌曲,描繪了一幅如同噩夢般的場景,來自世界末日之后的世界。公路彎曲、海洋死去、狼群聚首、樹木泣血、水源有毒、劊子手在等待,這些圖景令人毛骨悚然,心懷恐懼。雖然這是關于世界末日的,但又何嘗不是象似地刻畫了戰爭的可怕場景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可怕后果。冷戰的爆發以及原子彈時代的到來無不如同達摩克斯之劍懸于人們的頭顱之上,也像黏附在身上的幽靈,在整個社會以及民眾的心靈上投下長長的、難以抹掉的黑影。借由迪倫的詩歌,人們能夠感受的他內心的焦慮與對社會的警示,雖然“暴雨將至”這個預言并不是針對古巴導彈危機的,但危機確乎存在,即使不在古巴,也會在其他地方發生。
在迪倫的詩歌中無論是他對現實振聾發聵的質問還是動亂社會映照下的悲蒼、駭人的隱喻世界,歸結到底都來源于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的象似性對鮑勃·迪倫所要表達的主題以及抒發的情感的烘托。當他將詩轉化為歌曲傳遞給大眾的時候,雙方的情感實現了共鳴,這也是歌迷為迪倫瘋狂的最大原因之一。
四、角色象似性:小人物的悲哀
角色象似性是指小說、戲劇、詩歌中的各色人物作為藝術形象,與其原型有著映照性的關聯或相似(熊,2012)。鮑勃·迪倫的詩歌中有著許多小人物形象的出現,這些小人物的悲歡經歷來映照迪倫自己、生活經歷中的人甚至是整個民族。
《約翰·布朗》講述的是一位美國年輕士兵參戰歸來的身心俱疲的狀態。美國征兵時所賦予年輕人的那種榮光和自豪,那種為了國家為了世界的責任感,在戰火硝煙中消失殆盡。戰爭如同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著士兵們的身心,詩歌中約翰·布朗是一個特定的人,但也可以是千千萬萬奔赴戰場的人,心懷理想與抱負,卻被殘酷的戰爭狠狠地踐踏,最終留下的不是勝利,不是和平,而是傷痛與無助,是甚囂塵上的陰謀與不堪的現實。迪倫通過約翰·布朗的言語,揭示了戰爭的無意義,就像詩中所說“在戰場上我想,上帝,我在這兒做什么”,一切只是為了“殺人或為了殺人而死”。與此同時,迪倫用帶有強烈諷刺意味的詞句有力地抨擊了政客的虛偽與陰謀。
《北國藍調》描述的也是一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哀歌。講述者是一位女性,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隨著歲月的變遷,礦區日漸衰敗,自己的一生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不幸與坎坷,以及工人們被壓榨,礦區被遺棄的衰落場景。這位婦女生活工作的礦區被市場競爭逐漸淘汰,瀕臨潰敗,整個礦區一片蕭條,礦工勞動力低廉。在歌曲的最后,丈夫不辭而別,未來她的三個孩子也會離開尋找新的出路,言說者的傷感與孤苦溢于言表。迪倫用他獨特的沙啞嗓音向聽眾將婦女的心酸娓娓道來,傳遞著他對美國工業社會市場不公平競爭的不滿,對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通過他,聽眾被深深感染,了解到在美國轟轟烈烈發展工作,社會不斷繁榮的背后有許多的勞苦大眾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比想象中的還要多。
鮑勃·迪倫創作中的小人物角色,他們的言語、舉動、經歷,以及所承受的苦痛都是迪倫生存的現實生活當中的原型映照。對迪倫而言,他將每一個人物抽象化,映射到廣大的民眾,傳遞著迪倫與聽眾之間的情感交流,讓聽眾能夠觸摸到歌曲中描繪的各種各樣的角色,仿佛就在他們身邊,這就體現了象似和關聯。
五、結語
鮑勃·迪倫在作品中所傳遞的無論是對社會不公的鞭撻,對統治階層及其虛偽和政治性謊言的抨擊與揭露,對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底層小人物的關懷,對守舊傳統的挑戰,以及對自由與解放,對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歌頌與追求,都體現了他濃厚的人文情懷與強烈的時代責任感。通過對迪倫的作品進行詩學象似性的解讀,在情感與藝術表征之間搭起相互映照的橋梁。根據象似性元素來更為細致地欣賞他的作品,這樣能夠拉近讀者或聽眾與迪倫之間的距離。此時讀者或聽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夠切身感受到六十年代時代脈搏的一員,同時也是能更好地沿著迪倫的足跡追尋生命真正價值與意義的探索者。
參考文獻:
[1] Burke.M.Iconicity and Literary Emo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Literary Studies.2008(1).
[2]鮑勃·迪倫.鮑勃·迪倫詩歌集[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王恩銘.美國反正統文化運動—嬉皮士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熊沐清.試論詩學象似性的涵義與形式[J].外國語文,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