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碩
摘要:芥川龍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其大部分作品為短篇小說。《杜子春》是芥川的一篇童話。作品取材于唐代小說《杜子春傳》,但其中?以上為重新創作。芥川在《杜子春》中,對比原文故事進行了大量的改編。將原作《杜子春傳》中的都城長安改為洛陽,將時間由冬天改為春天,本論文意在分析芥川對時間地點作出改變的原因。
關鍵詞:芥川;杜子春;洛陽;春天
一、引言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其一生創作的148篇小說、童話中,有近兩成取材于中國作品或以中國人為故事主人公,再加上和中國相關的短歌、俳句、隨筆、漢詩和游記等,可以說在芥川的創作生涯中,寫了大量和中國相關的作品。《杜子春》發表于大正9年7月,由鈴木三重吉主編的兒童雜志《紅鳥》上。取材于中國唐代小說《杜子春傳》。其出處清楚記載于芥川于昭和2年寫給河西信三的書信上。原文為“拙作《杜子春》取材于唐代小說《杜子春傳》,其中?以上為重新創作。”本文參考鹽谷溫織翻譯的《杜子春傳》(《國譯漢文大成》十二卷),來對比芥川的《杜子春》和《杜子春傳》中關于時間和地點設定的不同,來找出芥川作出改變的創作意圖。
《杜子春》的主要內容如下。主人公杜子春為中國唐代人。家財蕩盡、走投無路的他站在京城洛陽的西門下獨自出神,這時仙人鐵冠子出現,贈予他一車黃金。但是,杜子春生活極盡奢靡,第三年的春天又變得一貧如洗,在同樣的時間地點,又收到了鐵冠子同樣的贈予。如此反復兩次后,杜子春說“人皆薄情寡義。想在下身為大財主時,人人百般奉承,人人追隨左右。一旦落魄,您瞧,連個好臉都不給。想到這些,即便再成為首富,又有何趣!”謝絕了鐵冠子的黃金。并請求鐵冠子收他為徒,修煉仙術。鐵冠子同意,要求杜子春接受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發出聲音的試煉后,離他而去。杜子春坐在峨眉山的巖石上,眼前相繼出現了白蛇、虎、雷鳴、閃電。沒有發出聲音的杜子春被帶到了地獄,接受了種種酷刑后,仍舊沒有發出聲音。這時,閻王命令將杜子春變為瘦馬的父母帶到其身前。在聽到母親說“別擔心!我們怎么著都不要緊,只要你能享福,比什么都強。不管閻王說什么,你不想說,千萬別出聲。”后,終于忍受不住,喊了一聲“娘”。隨即再次回到洛陽的西門下。并領悟到自己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過日子。文章的最后,鐵冠子將泰山南山腳下的開滿桃花的茅屋贈予杜子春后,和他分別。
二、時間的設定
首先,關注的是季節的變化。《杜子春傳》中杜子春財產散盡,走投無路是發生在冬天。芥川在其作品《杜子春》中,將其改為春天。冬天和春天給人的印象非常不同。和生氣勃勃的春天相比,冬天會給人一種蕭索寂寞的感覺。原作《杜子春傳》中,設定為冬天的緣由,筆者認為是強調杜子春的落魄。而芥川改為春天,則應另有原因。我認同張蕾所指出的“呼應結尾出現的開滿桃花的房子(中略)通過頻繁的使用春天的詞語,將作品的背景和春天統一,來展現明亮溫暖的氛圍。另外,因為是幻想的通話世界,所以與色彩匱乏的冬天相比,色彩豐富的春天更具效果。”的觀點(1)。桃花只在春天開放,而且對于童話作品《杜子春》的年少讀者來說,多彩的春天會更具畫面感,更有吸引力。春天是一年的開始,這對于文章的最后,杜子春洗心革面,重新生活的場景設定也是一種伏筆。
其次,《杜子春傳》中,杜子春是周隋年間人。芥川的《杜子春》中則將他改為唐代人。這應該是因為對于日本人來說,唐朝在知名度和繁華程度上都高于周隋的原因。眾所周知,日本在唐朝曾大量派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所以唐朝更被日本人所熟知。所以,芥川將時間改為唐代。
三、地點的設定
原作《杜子春傳》中的都城為長安,芥川卻在其作品《杜子春》中將其改為不符合歷史的洛陽。對于這一改動,大塚繁樹提出“對日本人來說,給人以繁華的印象”的觀點。(2)成瀨哲生指出“芥川將其改為和歷史不符的洛陽,是因為在日語中洛陽在語感中更重。”(3)陳舜臣則認為“將長安改為洛陽是沒有特別的意義的,地點的設定也許會讓文章變得更有趣,或者可能是因為洛陽相比于長安更給人一種優雅的感覺。”(4)對于為什么芥川將地點改為洛陽這一改變,以上三種見解成立的可能性都很高。但筆者在此想討論其它存在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芥川是因為如下原因而將長安改為洛陽的。在全文中杜子春與鐵冠子的見面共出現有四次。
·春天的一個傍晚,時值大唐年間,京城洛陽的西門下,有個年輕的后生仰望長空,正自出神。(中略)“待我教你個好法子吧。你立刻去站在夕陽下,直到影子映到地上,等半夜時分,將影子的頭部挖開,必有滿滿一車黃金可得。”
·終于到了第三年春上,杜子春一貧如舊,窮得身無分文。(中略)卻說一日傍晚,杜子春又來到洛陽西門,呆呆地望著天,立得那里一籌莫展。(中略)“是么?可憐見的。帶我教你個好法子吧。你立刻去站在夕陽下,直到影子映在地上,等半夜時分,將影子的胸部挖開,必有滿滿一車的黃金可得。”
·不用說,杜子春這時又站在洛陽的西門下,呆呆地望著晚霞中剛露頭的一彎新月。(中略)“是么?可憐見的。待我教你個好法子吧。你立刻去站在夕陽下,直到影子映在地上,等半夜時分,將影子的腹部挖開,必滿滿一車的……”
·這一聲,讓杜子春蘇醒過來:他正沐浴著夕陽,站在洛陽西門下發呆。(中略)“這時節,茅屋周圍,想必桃花正開得一片爛漫哩。”
如上橫線部分所示,杜子春與鐵冠子的四次相遇均為同一地點(洛陽西門),同一時間(夕陽)。從“洛陽”這兩個漢字來看,“洛”和“落”同音。將“洛陽”解讀為“落陽”的話,就是落下的太陽的意思。那么在時間上就對應了兩人見面的時間“夕陽”了。所以,筆者認為洛陽這個地點的改變實則巧妙的呼應了作品的時間設定。也就是說,杜子春和鐵冠子的初次相遇是在夕陽照耀下的洛陽西門,到故事結尾兩人的最后一次相遇也是相同的時間地點。可見,作品從開頭到結束,“夕陽”這個時間上的設定是貫穿始終的。所以可以認為芥川龍之介將地點從長安改為洛陽的創作意圖是因為洛陽(落陽)和時間設定的“夕陽”是相互呼應的。
四、時間和地點的關聯
夕陽所代表的時間帶,剛好是白天和夜晚的分界線。杜子春與鐵冠子的四次相遇也都是處于走投無路的境遇。換而言之。四次都是身陷困境,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但是,從春天這一季節的設定來看,是一年之初,給人一種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印象。鐵冠子從初次遇見杜子春開始,就希望他過上“即使貧窮,也安穩度日”的生活。可以說鐵冠子對杜子春報以希望的。而且,在文章最后,杜子春說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過日子。”也是代表了他對生活的希望。所以,筆者認為芥川龍之介在文章中所設定的“春天的夕陽”和“洛陽”這一時間、地點是具有深層含義的。即夕陽(洛陽)是代表著杜子春走投無路的境地,春天則包含著希望。
五、結語
芥川龍之介作為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其小說的主要風格是深刻地揭露人的自私本性,結局多以慘淡悲傷收場。《杜子春》可以說是芥川作品中少見的溫情之作。杜子春最后感受到母親的恩情,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軌。這也許與《杜子春》是部童話作品有關。正因如此,芥川為年少的讀者編寫了圓滿的結局。芥川通過對時間地點的設定,表達出了作品的基本思想。在人生的困境(夕陽、洛陽)中,包含著希望(春天)。
注釋:
張蕾『芥川龍之介と中國 受容と変容の軌跡』國書刊行會、2007年4月、172頁.
大塚繁樹「杜子春伝」と芥川の「杜子春」との史的関連「愛媛大學紀要第一部人文科學」第6巻第1號、1960年12月.
成瀬哲生「芥川龍之介の『杜子春』―鉄冠子―」「徳島大學國語國文學」第2號、1989年3月.
陳舜臣「二つの杜子春」「オール読物」1972年1月號.
參考文獻:
[1]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全集[M].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