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葳
摘要: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有反戰思想的奧地利作家,他將其人道主義精神及反戰思想傾注在其作品中。本文通過對《日內瓦湖畔的插曲》中主人公期盼回鄉及最終理想失落這一心路歷程進行心理分析并對文中主要人物進行心理解讀。
關鍵詞:《日內瓦湖畔的插曲》;反戰思想;心理分析
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1)出生于歷史文化名城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他的著作有小說、詩歌、傳記、戲劇、文論、但以小說和傳記著稱。
小說講述了一個漁夫在日內瓦湖幾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簡單木筏上發現了一個赤身裸體的男人,村民們通過一個游歷過很多國家并精通各國語言的飯店老板才知道這名被漁夫救起自稱是鮑里斯的“人魚”是從戰場上逃出來的士兵,這個老實得只懂種地的俄國人只想回到他的家鄉“露西亞”。然而當時整個歐洲都處在戰爭的陰影下,當他幾次詢問回鄉無望后,將自己的生命終結在日內瓦湖里。
一、回鄉的愿望和現實的沖突
在小說中這位筋疲力盡的“人魚”在湖里被漁夫救起后,他“臉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舉起一只手向湖對面指著,結結巴巴地說著一個詞,聽起來像是“露西亞”,小船離岸越近,這個詞說得“越來越熱烈”。村長出于戰爭期間的直覺和豐富的經驗立刻覺察出這個人是個逃兵,是從法國游過來的。但是他“公事公辦的審問”卻毫無意義,因為這個赤身露體的男人對任何問題只是重復“露西亞”。直到有一位曾在外國待過并能說多國語言的飯店老板輪換用幾國語言問話才得知他是俄國人,他手指的“露西亞”就是他的故鄉俄羅斯。在小說中鮑里斯曾多次提出是否可以回家的問題,得到的回答及其他人對問題的反應如下所示:
(一)第一次
1.提出的場景:被打撈上來的鮑里斯面帶“半是寬厚半是狡黠的微笑”講述了完自己的故事后。
2.鮑里斯的問題:“膽怯地提出了個問題,是不是他明天就可以到家”。
3.得到的回答:“這個愚昧無知的問題先是喚起了一陣哄堂大笑”。
4.其他人對問題的反應:可隨即這笑聲變成了一種“深切的同情。”每個人都塞給他“一兩個銅板或幾張紙幣”。
(二)第二次
1.提出的場景:傍晚,他“像只野獸似的悶悶地”去飯店找老板。
2.鮑里斯的問題:這個逃亡者訥訥地說“我想知道……我可不可以回家。”乞求地說,“明天行嗎?”“……為什么不能讓我去我老婆那里?”
他愁眉不展地望著老板,目光中的最后一絲光澤消逝了,最后他疲憊不堪地說,“那么我是不能回家了?”
“我現在怎么辦?我得回家!幫幫我!”“沒人能幫助我嗎?”得到回答后,他把頭垂得越來越低,悶聲悶氣地說:“謝謝你,先生。”然后轉身走開。
3.得到的回答:“當然,你可以回家。”“不行,得戰爭結束才可以。”“不行啊,他們不會放你過去。現在的人都不聽基督的話了。”
“現在還不能,你必須等。”
“我無法幫你。”“現在沒有人。”
4.其他人對問題的反應:笑容從老板的臉上消逝了,老板的心情越來越沉重。他感到一陣揪心的痛苦。
鮑里斯和老板站在那里面面相覷。
老板長時間望著他的背影,看到他向湖邊走去感到奇怪,并深深地嘆了口氣。
從以上可以看出鮑里斯詢問回鄉的結果與他自己的期望相差千里,通過周圍人的反應也可看出回鄉的愿望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作者描寫的第一個層面是現實層面,即鮑里斯的回鄉之路及幾次嘗試;第二層面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心理層面的理想生活,即和平。回鄉的路也就是向往和平的路。戰爭年代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鮑里斯”,每一個人也都有一個日思夜想的“故鄉”,那就是和平。然而,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和平就像鮑里斯眼中的日內瓦湖對岸的“故鄉”一樣,可望而不可即。作者筆下的鮑里斯實際上是千百萬在戰爭踐踏下痛苦掙扎的普通民眾的代表,也代表著被納粹迫害驅逐四處流亡的作者。鮑里斯幾次回鄉愿望的嘗試與現實的沖突以及最終理想的破滅,也是映射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文中鮑里斯渴望回鄉理想的失落也是作者渴望回到祖國的理想的失落;鮑里斯渴望過平凡生活理想的失落也是作者渴望和平的理想的失落。
二、對主要人物的心理解讀
茨威格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心理學家,他通過對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復雜的情感經歷、跌宕起伏的情節來塑造人物的豐滿的形象。他的心理刻畫展示了人物心理活動的層次并觸及人物心靈的最深處。由以上表格中黑體字部分可以看出鮑里斯從提出想回家的愿望到理想落空的一個心理變化:
帶著半是寬厚半是狡黠的微笑講述故事→膽怯地詢問是否第二天就可以回家→乞求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愁眉不展、最后一絲光澤消逝了→把頭垂得越來越低轉身離去
從作者描寫的文字可以看出鮑里斯剛開始滿懷希望以為第二天就可以回家,到表白自己已經不參與戰爭期望能得到幫助達成回鄉的愿望,直到明確了沒有人能幫他回家使其愿望落空直至絕望,最終放棄了生命。茨威格在描寫人物心理時往往著力捕捉心理瞬間,用這心理瞬間透視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用簡單的詞就能表達人物的顯意識和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層面的活動。例如描述老板的心理活動:
1.“笑容從老板的臉上消逝了”:當鮑里斯再問可不可以第二天就回家時,老板才意識到鮑里斯想要回家的迫切。考慮到整個歐洲都出于戰火之下,鮑里斯想要第二天就回家的愿望顯然不可能實現,于是他才“變得認真起來”。
2.“老板的心情越來越沉重。他感到一陣揪心的痛苦”:這里老板主觀清醒地意識到只要戰爭還在繼續,鮑里斯是有家也沒法回的,而戰爭帶來了多少家庭的支離破碎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使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感到沉重感到痛苦。這里作者用“心情沉重、痛苦”表達出老板對鮑里斯感到無能為力所帶來的無奈,用“揪心的”更是強調了這種心理活動。
3.“鮑里斯和老板站在那里面面相覷”這時鮑里斯和老板都在潛意識里發現既不能得到幫助也不能幫助他人,戰爭讓人無可奈何,鮑里斯不知如何才能回家,老板不知如何才能安慰他,所以只能“面面相覷”。
4.“老板長時間望著他的背影,看到他向湖邊走去感到奇怪”:老板下意識地對鮑里斯向湖邊走去的行為感到奇怪,所以會長時間盯著他看,但是當時還沒有意識到他會走上絕路,所以會感到奇怪。
小說中在老板回答了鮑里斯的問題后中斷了對鮑里斯的描述,作者在這里有意識地掐斷對鮑里斯接下來的心理和行為的描寫,使這一線索中斷。于是,在讀者閱讀時,因情節的中斷對接下來故事的發展產生期待心理,從而形成藝術上的懸念效果。緊接著下一段很突然地寫到第二天清晨漁夫找到了鮑里斯的尸體,整個小說戛然而止。這樣的心理懸念和出乎意料的結局,對應主人公迫切的回家愿望,在讀者心理形成強烈的對比。
三、結語
他的小說以心理懸念引人入勝,很多是蘊含在人物的情感與復雜的心理活動或是情感沖突中。小說通常不用眾多人物、龐大的背景,小說的感染力主要也不是來自于復雜的故事情節而是心理刻畫和心理懸念,他描寫的感情起伏和激烈的心理活動左右著小說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藝術魅力令人嘆為觀止。作者通過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各種復雜而豐富的感情活動對比了主人公回鄉的期望和理想的失落這兩種心理狀態,由此引出的心理落差帶給讀者的心理震撼非常強烈并強化了藝術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斯特凡·茨威格.一顆心的淪亡[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
[2]張宴.茨威格中短篇小說敘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3]楊曉慶.文藝心理學研究中的概念問題與學科體系的構建[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05):29-32.
[4]邢光晟.行走中的文藝心理學研究——評新版《文學心理學》[J].文藝理論研究,2003(06):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