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迪
摘要:童聲合唱團的天籟之音能將人間的真、善、美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何確保童聲合唱團以最優質的和聲唱出最動人的歌曲是眾多業界學者探討的熱門話題。鑒于此,本文從童聲合唱團的組建規模、選人要求以及訓練方法等方面詳細探討了童聲合唱團的建設過程,以期為研究童聲合唱團建設的相關學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童聲合唱團;基礎和聲;聲音靠攏;歌曲選擇
一、童聲合唱團的組建規模
學校組建童聲合唱團時,最佳人數區間應該在三十人至六十人之間。低于三十人的合唱團在聲部配置上容易出現問題,而多于六十人的合唱團在組織上會有一定難度,且合唱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童聲合唱團的規模、管理及水平直接決定了童聲合唱的效果,科學合理的規模是確保合唱團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證,學校應該以自身情況為基礎,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愛好來確定合唱團的人數,應更重視合唱團的質量而非數量。
二、童聲合唱團的選人要求
合唱團選人一般會從音準、音色、模仿能力等方面進行判斷。
首先,“好耳朵”是每一個進入合唱團的學生的標配,學生能否具有好的音準,聽音辨音的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選人時一般會傾向于下面幾種學生:一是音準準確,并能有意識地模仿別人的聲音;二是音準準確,音色比較大眾化的學生;三是音準“時有時無”,而音色讓人感覺很舒服的學生。音準“時有時無”一般是因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比較緊張造成的,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會調整過來。
其次,在選擇音色時,老師一般會選擇哪些不太尖銳且讓人聽起來感覺很舒服的聲音。有的學生的音色非常好,但在合唱團可能發揮不了作用,因為聲音過于特別,會出現與眾聲不和諧的現象。
最后,老師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模仿能力強的學生。模仿能力強的學生相較于模仿能力一般的學生而言更具可塑性,合唱團的所有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模仿,能夠更快速地訓練出統一且相融的聲音。在指揮老師進行示范時,學生通過模仿可以快速達到指揮要求,同時團隊成員間的默契也會由此得到培養。
三、童聲合唱團的訓練方法
(一)基礎和聲訓練
剛組建好的合唱團成員可能沒有任何基礎,此時應以培養和聲感為目標。老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聆聽鋼琴、小提琴等各種聲部的聲音,從單音到音程再到和弦。指揮老師可以先模唱單音,然后再讓團員進行模唱。可以根據合唱團成員的具體情況來靈活變通訓練方法,在進入音程時,可以先模唱一個學生最容易聽到的音,然后由指揮老師和彈鋼琴的老師交替完成另外一個音,并讓學生從中建立合唱聯系。合唱團首次嘗試模唱時,聲音一定不能太大,切忌讓自己的聲音掩蓋住其他成員的聲音。老師可以讓所有成員用較小的聲音模唱,在確保自己能夠聽見又不會壓住別人聲音的基礎上進行訓練和調整。從短音開始訓練,一拍一拍地向上加,逐步往長音的方向去訓練。這個訓練過程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將基礎打好,才能進行分聲部、雙聲部、三聲部等方面的練習。可以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二聲部或三聲部的發聲練習,這些訓練都應建立在聲音小、氣息逐漸放大的基礎上進行,最終讓所有成員都能夠達到相互聽、相互融合的效果,反復練習才能避免某一個聲音“壓制”其他聲音的現象出現,最終讓整個合唱團的聲音更具融合度。
(二)氣息統一訓練
我國武學中有“氣沉丹田”的說法,在學習唱歌的過程中,“氣沉丹田”的說法同樣適用。歌唱中的“氣沉丹田”指的是通過腹肌及身體其他肌肉的力量的使用來配合氣息的流動,以使唱出來的聲音更加圓潤、扎實。學生在唱歌前可以先進行“熱身”,身體在出汗之后更容易處于興奮狀態,在此情況下來訓練唱歌,就會取得一定效果。氣息運用得當了,嗓子會得到解放,在嗓子不累的情況下連續歌唱三四個小時也不會覺得累。
對于童聲合唱團而言,訓練出高度統一的氣息比較困難,所以,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嘗試以下步驟:第一,讓成員自然吸氣和呼氣,快吸氣然后快呼氣,慢吸氣然后快吸氣最后呼氣;第二,讓成員練習斷裂的“嘶”音和連續的“嘶”音,這時配上較具節奏感的廣播體操會更有效果;第三,進行哼鳴訓練。這項訓練很容易出現鼻音,造成聲帶被“擠、壓”的現象,這時可以讓成員在口中含一點水,當有足夠氣息在口中流動時,成員的哼鳴方法即為正確,這樣就能找到共鳴點;第四,通過氣息來促進嘴唇震動,也就是“打嘟嚕”訓練。先讓成員進行長音練習、保持音練習,然后加入不同旋律繼續練習。
(三)聲音靠攏統一訓練
“齊”和“準”是評價合唱團的基礎,“齊”指的是聲音的統一度,“準”指的是節奏的準確度,聲音靠攏統一練習是促進合唱團達到“齊”和“準”的效果的重要途徑。
第一,“起聲”應該做好。起聲一般分為激起和抒起兩種,激起通過正拍起聲,抒起通過弱拍起聲。起聲是對合唱團成員的默契程度的重大考驗,每個人都應該高度集中才能配合完美。各種程度的預備拍動作幅度代表相應的呼吸程度,指揮老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進行適當拿捏。
第二,對音色統一度進行訓練。音色統一度的訓練具有一定難度,因為指揮老師是成年人,成年人的聲音同孩子的聲音大相徑庭。指揮老師在做示范的時候,應避免進入某些誤區。例如老師在引導幼兒歌唱“民族”、“美聲”類的歌曲時,孩子的天籟童音很有可能被破壞。所以,老師可以制定某一個聲音與該歌曲特別符合的學生來當示范,讓其他的成員模仿該示范學生就行了。這種情況下,指揮老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調整這位示范學生的氣息及歌唱位置。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學生的天籟童音,同時讓合唱更契合歌曲要求。
第三,在進行氣息訓練之后,應訓練孩子的發聲,可以從中低聲區開始進行練習,通過元音“Yi”來直接配合哼鳴位置,從而找準中下聲區的共鳴點和自然過渡換聲點。在全隊成員的音色趨于一致時,再適當加入“Mi”等母音變化。旋律也應從簡到難逐步深入,指揮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抒情處理或跳音處理。然后加入“a、ai、o、u”等元音,高聲部音區可以選擇“a、o”等開口元音,以此更好控制口腔的松弛度,“ang”音也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找到相應位置,指揮老師也可以嘗試用此音來訓練學生。
(四)歌曲選擇
歌曲的選擇和學習應該根據合唱團的基礎來進行,如果合唱團急于求成,在一開始就選擇較具難度的歌曲,歌唱效果一定不太理想。對于合唱團而言,大量的訓練和練習必不可少,只有夯實基礎,才能更完美地唱出難易度不同、風格迥異的歌曲。
合唱團選擇較大歌曲進行演唱時,可能具有一定困難,而在處理小歌曲時,也應重視情感、技巧等方面的練習。例如在訓練合唱團音色及氣息時,可以選擇《送別》、《花非花》等較小型的歌曲。無論選擇什么類型的作品,指揮老師都應該從調式、調性、和聲、屬性、情感分析等各方面進行引導和訓練。歌曲選擇應從易到難,根據合唱團不同時期的成長情況來逐步調整難度。在選擇好歌曲之后,指揮老師應該帶領學生仔細分析作品,哪些部分利用哼鳴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哪些部分通過哪一個元音會使訓練更加順利等。對于比較難以把握的地方,老師應將其提煉出來,將其改編成發聲條目來進行強化訓練。
歌曲選擇可以由簡入深,而當合唱團的訓練達到一定強度時,可以再次折返回來去合唱一些曾經唱過的比較簡單的歌曲,溫故而知新,當合唱團重新處理之前唱過的作品時,可能因為經驗的不同而有新的看法和感受,由此,整個團隊的默契度也會進一步強化。
四、結論
童聲合唱團的建設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在選人階段就應定好要求,根據要求進行合理組建。而當確定好人選之后,訓練過程就應以團員的學習能力及默契程度為基礎而適當安排。在合唱團組建之初,并不需要通過極具藝術價值的作品或出名大師的作品來彰顯合唱團的能力,而應該選擇一些受大眾喜愛的耳熟能詳的民間小調或改編作品進行練習,循序漸進地訓練團隊的默契,從而用更完美的和聲來打動人心。
參考文獻:
[1]李雅楠.“閃亮童星”少兒合唱團成長報告及對童聲合唱團發展的啟示[J].中華少年,2019(21).
[2]趙維莉.合唱讓孩子找到歸屬感——訪沈陽市和平大街第一小學副校長謝文君[J].人生十六七,2017(z2):100-101.
[3]鐘燕.合唱,使童年更完美——沈陽市沈河區文藝二校“小蜻蜓”合唱團[J].人生十六七,2017(z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