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娜
摘要:中國戲曲是國內傳統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瑰寶,戲曲以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形式存在,它所具有故事情節的虛擬性、寫實性、綜合性、寫意性等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關注目光。除了已經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京劇和昆曲外,地方戲曲也需要保護和傳承,海城喇叭戲就是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閃耀著不一樣的光芒。
關鍵詞:喇叭戲;戲曲;歷史;發展
一、海城喇叭戲的歷史傳承
海城喇叭戲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20世紀的初期,由于評戲的順應發展而導致喇叭戲逐漸走向了低谷。由于把該劇種的主要伴奏形式樂器稱為喇叭,所以當地的居民又稱為喇叭戲,是遼寧地方戲曲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劇種之一,原名柳腔喇叭戲。據實地調查研究,目前有過傳承能力的喇叭戲老藝 ? ?人已經是鳳毛麟角,并且都已經是古稀、耄耋之年,多數已經不能自己記錄喇叭戲的相關資料,由于追溯地方戲的歷史都比較短,在20世紀初期,活躍于各個地方的戲曲舞臺上也包括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的發展演變都從民間小戲而來,具有當地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往往深受當地人民的最愛,成為他們傳統佳節與茶余飯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隨著時間的逝去流走,地方戲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樣喜歡欣賞地方戲曲了,能夠接下前人戲班衣缽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然而地方戲曲的喇叭戲在當今時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呢?我們又應該怎么把喇叭戲傳承下去呢?
當下對海城喇叭戲有兩種建議:一是要有堅持不渝的初心、鍥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回的決心來保持海城喇叭戲的藝術特點,二是要盡可能地去吸收當代新的藝術元素和先進的舞臺表演理念,不管是在劇目的劇本內容上還是在表演的藝術形式上,都要進行大幅度的更新。客觀一點來說,其實這兩種不同的觀點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就當前對演出市場的調研來說,最好的發展平臺狀態應該是允許海城喇叭戲藝術形態多元化發展。當下的時代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無論是傳統的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還有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喜歡它們的人群。想要讓喇叭戲豐富多彩的走入演出市場,就需要結合新表現樣式的存在,同時也需要吸收現當代藝術元素的多種表現形態,用來應對不同群體的文化和審美需求,我們要讓喇叭戲在演出市場上有一席之地,中外藝術發展的歷史這樣告訴我們:一切脫離了市場的藝術,都是沒有未來的藝術;古往今來得到長足發展的藝術,全部都是由市場來推動的。中國文化市場的興隆,喇叭戲就能夠找到支撐可持續性發展的空間,不單單依賴于政府的資金扶持,這樣才有藝術人才投身于喇叭戲行業,逐步形成競爭的狀態,才能促進喇叭戲藝術形式的不斷進步。
二、喇叭戲未來發展的定位方向
地方戲曲的每一次進步發展,無不是融合了中國百家爭鳴的優秀精華和眾多表演技藝的結果,而海城喇叭戲跟上歷史前進的腳步,就必須以一種融合當今眾多表演技藝的“新地方戲曲”藝術形式展現在舞臺上。在我國表演的歷史舞臺上,曾經有過輝煌的“百戲”和璀璨的“雜劇”。紅極一時的“百戲”、“雜劇”就是在一個演出舞臺上,同一個時間內,表現出融合多種舞臺形式的表演藝術。戲曲是在宋代形成以后,許多的類型還是以“雜劇”為人們廣為接受,比如宋雜劇南雜劇之類等,它們是純正中國式的歌劇雛形,可它們的表現手法卻不是統一的流派,在其中融合了歌唱、舞蹈、雜技等等。觀眾可以在欣賞戲曲時,聽到悅耳的歌聲、看到讓人欣怡的舞蹈身段、高難度的武打雜技表演等等,就是把多種表演形式巧妙適當地融合在一起了。
地方戲曲每一次發展升華,都是注入了眾家之長的表演技藝,可以說這是地方戲曲得以保存傳承的重要規律。過去的地方戲曲是如此保留下來的,未來地方戲曲一定會追尋歷史的足跡,使地方戲曲在新時代的前進的腳步中獨樹一幟,同時也是以一種融合新時代表演技藝的“地方戲曲”展現在舞臺上。讓人們擔憂的是在融合眾多表演技藝中應該有新的革新,不然“地方戲曲”很難保持住傳承的歷史特性。
現在的中青年觀眾之所以不太喜愛聽中國的傳統戲曲和地方戲曲,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地方戲曲音樂的單旋律線條比較陳舊單一,而且還具有很多的地方方言和代表人物性格。我們想讓地方戲曲革新傳承,首要創新的是音樂,不能局限于古板的戲曲劇種音樂,應該吸收流行音樂或者外國古典音樂中適合于劇情的部分,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音樂,這才能取眾家之所長補自家之所短,使喇叭戲適應時代順應潮流。
當然,可以和喇叭戲表演方式相結合的也可以融合在音樂方面的劇目、舞蹈方面的劇目、演唱方面的劇目、雜技方面的劇目,只要能幫助喇叭戲表演藝術發展的一切表演技藝,在保持喇叭戲特性的前提下都可以匯入,喇叭戲作為戲曲文化的精髓,愿可以永遠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