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月影
摘要:中泰兩國都是注重禮儀的國家,禮儀貫穿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文就以“宴請禮儀”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宴請的過程如:訪問、行為舉止、用餐、告別以及宴請意義來進行詳細介紹,其中既包括相同點和不同點,希望此研究能對對外漢語教師以及其他中泰交流人員給予指導。
關鍵詞:中國;泰國;禮儀;宴請
“禮”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從最早的《周禮》開始,孔子繼續發揚“克己復禮”的思想,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民從大事小情中都不自覺的遵循著傳統禮儀的規范;于此對比之下,泰國也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佛教禮儀從古至今也一直影響著泰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時,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禮儀也對泰國人民產生了巨大影響。兩國同為禮儀國家,在宴請禮儀中也是在巨大差異下包含著相同。“禮”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體現出來的,朋友間交往時互相拜訪時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不同文化背景的拜訪禮儀的處理有很多細節需要重視起來。中國禮儀文化是典型的東方文化,而泰國在近代以來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可以說中泰禮儀對比就是東西方禮儀的差異對比,具有典型性。
一、餐桌上的禮節
1.中泰在用餐就坐位置上禮儀要求相似,人物身份不同,所做的位置不同。一般距離門最遠的位置也就是門正對著的位置是最受尊重的人的座位,其他人根據受尊重程度、長幼秩序、年齡大小挨著最里邊的位置依次就坐。不同的是中國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席為二席,首席之下為三席。在家庭宴請中,一般主人會邀請客人中身份最高的的去坐主座,一般男主人會坐在主座的右側。泰國在用餐席位方面與中國大致相似,且尊重以右為上的原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
2.在用餐時,主人會不斷的給客人說“吃菜,多吃點。”還可能會給客人不斷的夾菜,這可能會引起其他文化的人的反感,其他文化的客人一方面會覺得給自己夾菜不衛生,一方面覺得主人這是在強迫自己進食。而泰國絕不會像中國一樣,泰國宴請會使客人感到很隨意自在,主隨客便是泰國人宴請的禮儀文化,因此勸酒勸菜在泰國人眼中認為是很不禮貌的。
3.中國主人敬酒敬菜時,客人經常需要站立起來,或作一站立姿勢,同時用雙手拿著盤碗去接或做雙手接受狀。中國人認為單手接遞東西是不禮貌的,而在泰國,遞送東西通常都愛用右手,因為在泰國人眼里,右手是清潔的,左手是骯臟的,而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需要雙手接遞,只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
4.中國人吃飯時習慣拿起飯碗送到嘴邊吃飯,拿起湯碗,后湊近湯碗用勺喝湯。而泰國人習慣以食入口,既不拿起餐碟,也不會低頭到盤碟去吃東西。
5.中國人帶刺的魚時,習慣將魚刺吐在餐桌上。而在泰國從來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吃魚要提前用工具把刺剔除,不能從嘴里吐出來。
6.中國人在吃飯時,有些人會發出漬漬的聲音,表示飯菜很美味以及吃飯者很有胃口,同時,也有些人不會在吃飯的時候發出聲音,對此,中國對于吃飯能否發聲沒有特別的規范;然而泰國人用食是絕對禁止發聲的,他們吃飯通常都不喜歡說話。
二、用餐方式
1.習慣用筷子進食,在用筷子進食時,也有很多禁忌的規矩,比如,絕對不可以把筷子插在米飯或面條中,這是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只有給逝者上香的時候才會把筷子插入碗中,當在家庭中用餐時,把筷子插在碗中,既是對對面用餐人的不尊重,也體現了自己的無知。同時,在吃飯前,一定要把兩只筷子整齊的擺好放在桌子上,絕不可以長短不齊,因為這代表著“三長兩短”。泰國用餐方式以盤子為主,以叉子、勺為主要進食工具,一些地方還保留抓飯的進食方式。
2.中泰兩國都是會把主菜放到桌子中央,人們都去夾盤子里的菜,然而泰國人吃菜時會注意用公眾勺子將菜盛進自己前面的小盤子里,這樣保持了公眾的飲食衛生,這主要是在近代以來,受西方飲食和追求自由、個性解放的社會文化的影響;而中國就不會注意這些,會用自己的筷子在公眾的盤子里夾菜。王力先生曾經做過這樣的描繪:“譬如新上來的一湯,主人喜歡用公用的調羹把里面的東西先攪一攪勻;新上來一盤菜,主人喜歡用公用的筷子去拌一拌。”這都體現著中國人喜歡共享的用餐方式,在現代家庭中,除了吃西餐外,也很少有分食的家庭,因為中國人是不喜歡吃“獨食”的,在中國傳統詩句作品中,有些描寫吃“獨食”的,都是在抒發孤獨寂寞之情的。同時,在這種“共食”下,大家可以針對菜品或其他方面進行交談,充分利用了用餐的時間和機會,增強了在餐桌上每個人之間朋友關系的構建,由此可見,在中國的餐桌上也是一個微小的社會。
3.中國的茶文化發達,因此在中國家庭會給客人敬茶,人們喝的茶水也都是熱的。喝茶時,會直接由杯子倒向嘴里。而泰國,喝的幾乎都是冰水或冰飲料,這是由于泰國地處熱帶,天氣炎熱,整日喝冰水也不怎么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的。同時,如果是瓶裝水,也都會用吸管喝,不能舉著喝,這也是泰國人注重自身形象的表現之一。
三、菜品
1.在中國的宴請餐桌上會發現飯菜特別豐盛。以廣東為例,一頓飯,經常是魚、蝦、蟹、雞、鴨、鵝同時上桌。之所以擺放如此多的菜一是對客人的尊重,二是顯示主人的面子。可是,即使菜肴如此豐富,主人依舊會說“沒什么菜,請隨便吃點。”“粗茶淡飯,不成敬意”“菜做得不好,請多包涵”類似謙虛的話。泰國宴請的餐桌上的菜肴與中國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僅體現在菜肴的數量上,還體現在菜肴的內容上。因為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95%的人都是佛教徒,因此在飲食上就深刻的體現著宗教觀念,很多泰國人都是素食主義者,因此在泰國家庭宴請時餐桌上都是素菜是很常見的,同時,泰國的餐桌是不會出現完整的雞、魚以及大塊的肉,更不會有龜、鱉等帶有長壽寓意的動物。在泰國,人們都不吃牛肉和狗肉,一方面,這是他們的宗教信仰,在泰國,牛是神靈般的存在;另一方面,泰國人中流傳著泰國的王是被狗救的故事,因此,他們絕不吃狗肉,且在日常生活中,都對狗關愛有家。
2.中國菜的菜量特別大,以至于在用餐結束,中國的餐桌上會有很多剩菜,雖然這有很大的浪費,但都認為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持家要儉,待客要豐”是中國傳統的待客禮儀文化。顯示了能夠讓客人吃飽,客人已經盡興了。與之相反的泰國,每盤的菜量就相對較少,用餐結束,餐桌上基本不會有剩下的飯菜,泰國將“節約”認為是一種美德,這與泰國人的宗教信仰密切相關。
3.中國上菜順序有極大的講究,一般是:先冷后熱,先菜后點,先咸后甜,先炒后燒,先清淡后肥厚,先優質后一般。而泰國的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上菜順序不固定。
四、用餐的意義
中國人宴請的目的有很多,如果有紅白喜事,會宴請大家,客人都會帶著紅包來表示祝賀或惋惜,這體現了人們情感上的聯絡,以及對主人的關心。在這種宴請下,由于客人眾多,主人也不能與每一位客人進行深入的交流,這是重大活動的宴請;與此同時,還有商業上的宴請,商業上的宴請又分為私人宴請和公共宴請,私人宴請人數不多,一般是生意人在酒桌上談生意,公共宴請為眾多商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機會,也是提前布置場地,有一定的商業目的;對普通人來說,最常見的就是家庭宴請,這種宴請限于朋友間等關系很好的人之間,單純的朋友之間的聯絡以及感情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在里宴請。泰國也有宴請種類也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出于感情的聯絡而發起的,沒有中國私人商業宴請,很少有幾個人在餐桌上談生意的聚會宴請。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334.
[2]王力.龍蟲并雕齋所談·勸菜[J].中國烹飪,1986(06):034.
[3]黃雪瑩.中泰飲食文化中的禮儀差異及成因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6(2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