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曼
摘要:中國民俗文化展現著中華文化特有的風姿,支撐起民族精神的磚瓦,鍛造鑄就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精神之魂。飲食文化作為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幾乎伴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而存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近年來出現了以“飲食主題+真人秀”為節目模式進行創制的美食類真人秀節目,如《食在囧途》、《熟悉的味道》、《十二道鋒味》、《中餐廳》等。這些節目將飲食文化內涵融入電視文藝的表達語匯,且不失藝術美感和審美趣味,為電視文藝創作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將以原創美食類真人秀節目——《野生廚房》為例,從節目中所體現出的中國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出發,總結和歸納美食類真人秀蘊含的美學內涵,分析和論證該類節目具備的美學特質,以期為節目制作方提供出以提升受眾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為創作導向,實現電視文藝與美學的交融共通的節目創制策略。
關鍵詞:美食類真人秀;文化;美學特質
格伯納等研究者的“涵化理論”[1]表明,電視內容會影響到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對人們的價值走向產生極大的影響。綜藝節目作為文藝內容傳播的重要渠道,對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么,電視節目作為文化和思想傳播的重要渠道,究竟應如何創造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融入電視節目的內核,兼具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與大眾流行文化于一體的高品質節目呢?筆者認為,以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作為創作的導向,進而創造美、發展美,實現電視文藝與美學的交融共通顯得十分必要。
一、美食類真人秀的文化內涵
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看,飲食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在食物、飲料的構成及其生產、加工、制作和享用儀式等方面沿襲已久的一些風俗,如飲食習慣、飲食禮儀、飲食觀念等,它能直接反映出某個地區的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文明程度[2]。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中蘊含了陰陽五行哲學,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養生學說等多種文化和科學理念,成為每一個中國人都引以為傲的文化傳統。美食類真人秀節目將飲食文化有機的融入到節目內涵之中,節目內容反映人民生活、表達民族心理訴求、體現民俗文化價值,結合電視文藝的節目體裁,將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精神通過電視語匯傳遞給廣泛的受眾群體。
二、美食類真人秀的美學特質
在眾多美食類真人秀節目中,將傳統民俗文化較好的融入到節目的策劃和制作中的,當屬于2018年第三季度由湖南快樂陽光互動娛樂和原子娛樂傳媒聯合出品的大型野外美食探尋真人秀節目——《野生廚房》。節目中的三位固定MC和飛行嘉賓翻山越嶺自駕前往祖國各地尋找當地特有的食材,在此過程中不僅實現了探索和感受當地自然風貌、風土人情的體驗,也隨著對當地獨特民間文化的不斷深入理解,完成了對傳統美食的繼承和發揚、融合與創造。節目突破美食真人秀的刻板模式,節目嘉賓們不再是簡單地做做菜,而是通過尋味野外,用最有地域特色的食材和最原生態的烹飪方法還原生活中最真實的味道,感受不同民俗文化下迥異的自然境遇。《野生廚房》為觀眾呈現出美食真人秀節目的更多可能性,它以“美食本位”為載體,真正讓食物開口說話,用美食為文化傳情、為真情傳意。
(一)專業化與日常性的融合——展現日常生活審美化
“日常生活審美化”,就是直接將審美的態度引進現實生活,大眾的日常生活被越來越多的藝術品質所充滿。在當代文化中,審美消費可以實現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美的消費品,這便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極致狀態。
《野生廚房》從重慶仙女山出發,途經酉陽梯田、黑龍江八五三農場、祖國東極撫遠等地,節目組所即的每一個地方區域都有其標致化的特色美食,每一道美食都經過時間的傳承,有著其獨特的制作方法。導演將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菜品以一種獨具審美感觀的電視語言呈現在受眾面前,讓菜品在體現日常生活特點的同時,也具備了審美消費的特性。
大眾文化以其商業性和娛樂性消解了“審美非功利性”的訴求,文化工業則利用其“有目的的無目的性”驅逐了康德美學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電視文藝作為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突出代表,在充當信息傳遞媒介的同時,也因其多變的節目形式和樣態,逐漸成為了日常審美的普遍范式。
在《野生廚房》中,嘉賓大多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做菜新手,“懶蛋蛋”李誕需要在野外環境下找到原始食材并烹飪料理;“廚房小白”林彥俊則需要不斷添柴加火燒水做飯。當明星卸下光環,洗手作羹湯,親近似身邊千千萬萬個你我一樣,我們發現了他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個過程拉近了受眾的審美距離,完成了節目去明星化的目的,讓觀眾近距離的感受到他們生命中瑣碎而簡單的美好。嘉賓們費盡心思制作料理的窘態令觀眾捧腹,而自節目播出以來網上熱傳的“《野生廚房》同款美食食譜”,也備受關注。節目中的“野味”成為走進百姓生活的日常美食,我們生活中都曾經歷的事情因為審美消費的出現展現出了不同的審美感受,這種“日常生活審美化”便得以展現。
(二)有意味的節目形式與審美文化內核相交織
克萊夫貝爾提出的“藝術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認為,判斷一個東西具有藝術美的唯一條件就是它是否喚起了欣賞者的一種獨特情感。而藝術之所以能喚起我們的審美體驗就在于藝術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藝術家的任務,就是感受這種有意味形式,并且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美食類真人秀將特征化的節目形式與審美文化內核相交織,使許多優秀的但并不為人們所熟知的飲食文化更好的被受眾了解并接受。
《野生廚房》節目中的嘉賓來到云南西雙版納勐遠,在曼康河里摸魚捕蝦、去雨林中尋草摘菜,以竹為鍋、以竹為碗、以竹為筷,用最原始的材料作為食材與工具,烹飪出極具當地自然特質的美味佳肴。對于當地傣族人來說,這些組成他們傳統美食的材料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而節目中對于食物的呈現形式也顯示出獨特的審美意味。從首期武隆仙女山的神秘石灘“火鍋趴”,到僅用一口鐵鍋回歸最原始烹飪狀態的孔飯,從撫遠的大馬哈魚丸子湯,再到擁有S++級野味基因的傣味包燒紅尾巴魚、爆炒竹蟲……節目中高速攝像機的鏡頭運用將美食細部特征充分展現,電影級視效不覺令人食指大動,十分“對胃”,“舌尖上的野味”讓美味升級、審美升華、感動升溫。
隨著節目進程的不斷深入,“野生家族”逐漸練就出生火、過濾用水、就地取材料理食物等一系列烹飪技能,從起初面對不熟悉的野生環境無從下手到游刃有余烹飪美食的狀態轉變,對于習慣將外賣作為日常飲食選擇的都市群體來說,無異于打通了生活方式的壁壘,而這也恰恰是《野生廚房》節目創作的核心出發點:帶領觀眾逃離都市喧囂,在山河雨林、田園曠野間捕捉自然之美,以味蕾為媒介,回溯生活本真,“翻山越嶺,一起撒野”。
三、結語
隨著融媒環境的形成、分眾化傳播的不斷發展,節目制播逐漸趨于商業化、市場化,綜藝節目需要不斷地調整節目定位,深入了解受眾觀看需要以達到節目收視的保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電視節目需要將文化通過電視語言傳遞給受眾,讓受眾在觀看中接觸、了解優秀文化,形成文化的審美情趣,從而接受文化的滋養與熏陶,使全社會浸潤在文化的魅力之中,感嘆思想的精妙與無限美感,從而使大眾不再被動的接受文化,而是將其作為生命的訴求,形成文化自覺和自信。
電視工作者應勇于肩負起文化使命,不斷創新具有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質的優秀電視文藝作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創作的指導,深入探尋并結合文藝美學的藝術特性,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創作的血脈,完成電視節目的文化創造,樹立文化自信,從而創作出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影響更廣、內涵更深的優秀電視文藝作品。
參考文獻:
[1]參見喬治·伯格納等《與電視共同成長:涵化過程》.
[2]參見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3]史博公著.中國電影民俗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